回歸理性,均衡空間性能——NZXT H210裝機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常溫已經來到了37℃+了,這讓散熱本已捉襟見肘的A4機箱負擔更重了。可能有人會說開空調啊,當然,我的命都是空調給的,我的電腦也是。但趨於理性的角度,還是為它找個通風更好的house比較實在,小而美的A4還是留給功耗更低的設備吧 。
挑選機箱做工紮實,設計良好這是必須的,顏值簡約就好,一定不要那些為了設計而畫蛇添足的妖艷賤貨。用過NZXT恩傑的S304,也幫朋友組機用過H200(還因為多張顯卡被一群留言diss),這次我還是選擇了NZXT,上就上新品H210 。
與前代產品H200一樣,H210延續了簡潔的外觀設計,機箱背面走線一側整塊的白色蓋板可以把走線遮擋嚴實,只留下一排進氣孔,配合噴砂質感的漆面,我甚至在想如果買了黑色款,會不會把它當黑板用。
而另一側保留鋼化玻璃做側透的同時,也做了一些改進,原先玻璃上下兩顆螺絲的固定方法被上方雙孔卡扣的方式,整個玻璃面沒有任何的凸起,更加的完整 。
整個側透玻璃通過機箱尾部的小組件加以固定鎖緊,同時它也能實現單手開啟側透玻璃的操作方式,從而安全性也更高一些。
新的時候頭幾次開啟會很緊,感覺玻璃都要被掰彎了還紋絲不動,這張圖可以看清卡扣所在位置,頭幾次的時候右手幫下忙嘛,其實也不必太擔心,整個玻璃是被固定在一圈金屬上面連接著開啟的小組件,所以還是挺安全的,多開幾次後面就順暢了。(第一次、掰彎、右手幫忙,這真的是在開機箱 )
這一抹騷紫色,整個機箱的Punchline
此次還更新了頂端的介面,將耳機輸出和麥克風輸入合併成一個,配料包提供了一分二的轉接線,還有祖傳的騷紫色USB 3.1 Gen1和白色燈環的電源鍵,增加了個USB3.1 Gen2 的Type-C介面,4個I/O從小到大依次排列。
由於還是老平台AMD 1800X+ROG B450i+ROG RX580的配置,這次只做了一些針對性的配件增加(還是要買買買! )
既然H210有單獨的電源倉可以容下ATX電源,索性就把SFX小電源繼續留給A4了。這次挑選的是美國Apextechusa LLC與台灣首利實業共同合作的品牌——Apexgaming 850W電源。比較主流的LLC+D2D(DC to DC)以及單路大功率+12V輸出,品質上得以保證。再從包裝上的標註來看,80金牌PLUS、全模組、支持NVidia的SLI與AMD的Crossfire、日系紅寶石電容、14CM靜音風扇加上各種安全保護,用句俗話499還要什麼自行車!不過包裝呢也可以更新一下了,包裝上只標註了支持Intel的7代、8代處理器,要知道現在9代的intel和3代的銳龍都在賣了 !
在電源包裝上清楚的標註了包含的線材的種類和長度 ,4+4的CPU供電,8+8的PCIE就有三根(畢竟支持NVidia的SLI與AMD的Crossfire),所有的線材硬但是容易彎折,都是扁線,也算是容易走線了,最最最喜歡的大4Pin和SATA線沒有相互混合在一起,畢竟大4Pin已經幾乎用不到了。電源側面設計了凹槽,我猜大概是為了更好的手拿,但我一手無法掌握 。
內存這次換用兩根宇瞻黑豹RGB的16G套裝,3200的頻率。宇瞻一直對AMD平台有很好的兼容性,原廠顆粒也可以提供更好的穩定性和耐用性。而且這次可以在散熱保證的前提下對其進行超頻(終於可以這麼玩了)。如果看多了燈條的流光溢彩效果,不妨也可以試試這種晶瑩剔透的寶石感,此時它從黑豹變身滅霸 。
既然換了機箱,沒有了散熱器的高度限制,可以來個稍微大點的個頭的,選了貓頭鷹的NH-D9L,號稱小雙塔的標杆,擁有良好的兼容性,225px的NF-A9風扇保證散熱的同時還足夠靜音。硅脂還是用了信越7868。
機箱進風風扇用了采融 PT12025 V2,4針PWM,京東特價時候90擼了三把 ,這次正好用上,各方面算是比較均衡的風扇了。在1500轉的低轉速風扇中強過貓頭鷹的F12。
在塞進機箱前先給板子上幾樣來個合體,黑豹條子和D9L並無兼容問題,如果D9L想加多一個風扇,那可能需要將方式往上移一些,不過D9L的風扇安裝是鐵絲掛扣的方式,問題不大。
打開機箱的左右側板和前面板,讓裝機變得簡單。一開始發現前面板邊緣嚴絲合縫,無從下手,其實底部是有鏤空槽的,從底部開始往外拉會相對容易些,需要一些力氣,還是很擔心某個支架會被拉斷,還是那句話仔細小心 。
拉開前面板後會發現進風過濾網和兩個風扇位,過濾網是通過4個卡扣固定在風扇架上,而風扇架通過4顆手擰螺絲固定在機箱上,只要擰緊便可避免由風扇引起的共振。風扇架支持240冷排,也可以安裝兩個300px或350px風扇。風扇架拆下來裝機會更方便,風扇架可以最後再安裝 。
機箱後部和頂部自帶兩個300px排風風扇,也許是估計大多數人會換RGB風扇,所以自帶依然是祖傳3Pin,好在聲音不算吵,我對風扇的RGB並不感冒,而且兩支風扇已經替我走好線,我也就索性先不換了。
電源倉的頂部跟顯卡的風扇在同一位置,所以做了密孔設計,便於顯卡的風向流通,要注意電源的安裝朝向,讓風扇向下,電源倉給電源預留了獨立的風道,避免跟顯卡搶風。為了避免顯卡過重下垂,還自帶了一個小的支撐件,但由於我的RX580實在太大 ,根本不夠位置,對公版顯卡來說這個小支撐件非常有用。
個人習慣裝機順序,拆機箱(拆透了好下手)—裝主板(有足夠空間,但主板上的一些連線先插上,特別是CPU供電那排)—連接走線(該插的都插上了)—裝電源(先裝就太重了最後插上線只要塞就行了)-最後插顯卡(為了聖神的儀式感?拉倒吧,先裝太礙事了)。裝機過程就不詳細描述了,就些小細節跟大家交流 。
由於機箱頂部的風扇已經安裝好了,在放主板前可以先插上CPU供電,風扇線,RGB燈線,不然上號螺絲再下手去插線會痛不欲生(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機箱這裡還留了一排走線的空檔,把線從空檔穿出來接好,上好螺絲再拉回一些就好。
關於走線,NZXT保持了一貫的良好設置,前後的預走線已經在導線槽中,無論是頂上的還是中間的,都被很好的規整,這裡還能看到主板後面還有一個可以安裝兩個2.5硬碟的支架,支架通過手擰螺絲固定,容易拆卸。
之前看到好多吐槽說這個魔術貼扣不住,其實是搭扣方式錯了,需要先抽出一端的魔術貼,把線放在魔術貼最下面,這樣就很容易固定了,而且可以固定得很緊。
電源倉底部有獨立風道以及可拆卸的過濾網,所以別把電源風扇朝上,電源安裝的位置還有緩震膠條,避免產生共振。過濾網後面邊上硬碟的固定位,可以安裝1個3.5或2.5的硬碟,或許是為了給電源留線的位置,這裡沒有提供硬碟架,NZXT其他型號的硬碟架可以通用在此,當然你也可以買其他的硬碟架,我只是覺得已經有3+1個2.5的安裝位可以裝SSD,所以不太糾結3.5的倉儲,更多的都在NAS里了。
機箱自帶了SFX電源的轉換擋板,用SFX電源應該可以為顯卡留出更多的流通空間,但ATX電源不是性價比更高嘛。一開始以為電源貼紙貼反了,其實這是機箱背面,無論哪面朝上,正面的貼紙logo都是正的,但正面是被擋住的。
因為頂部的I/O有變化,所以連接線也對應變化,每樣介面對應一個(好像有點煩),不過開關的插口對應小白來說絕對好評,可以無腦直插。
電源倉的側面還有個快拆的2.5硬碟位,個人感覺這個做工不如上一代協調,但拆卸的確方便了很多,採用塑料卡扣無螺絲固定。有人說這裡裝個硬碟很醜不協調,換個方式如果是個塊黑色的SSD或者一個監控屏呢?
最後裝上風扇,基本就可以開機做測試,對於這種先把風扇裝上支架再上機的方式,個人覺得非常方便。
先不蓋前臉,開機做些測試。發現了電源倉的硬碟位被我植入了一塊5寸的屏幕,使用aida64可以做些日常的數據顯示,很方便。
先用thaiphoon burner看下這兩根宇瞻黑豹的基本信息,三星的顆粒,還是bdie!XMP相對保守只有3200 16-18-18-38。
主板默認是2133,打開XMP(注意ROG B450i的主板上是開啟D.O.C.P.)後可以直接就可以調取數值使用3200,用aida64做個跑分,果然比之前2133提升不少。之後可以再逐步嘗試超到3600.
有了良好散熱作保證,即使超到3.9,跑個FPU依然非常穩定,最高84度,如果還想超到4.0或更高,估計風冷扛不住了,得換240以上的水冷了。現在這個結果我已經很滿意了。
看慣了白天時候的簡約素雅,到了晚上則呈現另一種冶艷,用RGB為其加成。
本人更喜歡有一點點燈光點綴的樣子。
此次的調整暫時告一段落,稍稍總結一下:
- NZXT依舊保持著良好的做工和設計
- 模塊化的結構和合理布局讓安裝更方便
- 良好的通風讓散熱更合理,使得性能得以加成
- Apexgaming 850W金牌模組電源性價比很高
- 10年的質保至少在三個平台周期內足夠使用
- 宇瞻的黑豹內存原廠可以提供更好的穩定性和耐用性
- 貓頭鷹的D9L散熱器有著良好的兼容性,算是小雙塔的標杆
之後再升級估計就朝3代銳龍、水冷和5700XT方向走了,內容中有錯誤地方也希望大家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