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324.這個就叫做第五種外道——四種的顛倒性

324.這個就叫做第五種外道——四種的顛倒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324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又者,在三摩地這個定中一切的善男子。因為在這個定裡邊,不是一個人修這個定,是很多很多人都修這個定,所以就說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魔不得便:他那個堅固而有一種智慧定力、定慧平等、定慧均持的正心。這個魔就沒有法子他了,就無隙可乘,沒有方法可以來擾亂他了。可是外魔不擾,內魔又生。什麼魔呢?就是他自心的魔就生出一種變化。

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他窮盡了這十二類眾生的根本,觀看他最初的那個清凈的性,這個時候,在行陰就有這一種微細的動相,所以這叫「常擾動元」。

於知見中生計度者:在這個知見的裡邊,他生出一種計度的心來。不生這個心,就什麼事情也沒有;一生心,一動念,就發生毛病了。所謂:「開口便錯,舉念即乖」,你動一個念,打一個妄想,就生出一種毛病。

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的遍計虛論:「遍計」,就是遍計執性,他生出來一種遍計執性。以前我不是講過遍計執性?這就是一種妄執,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他就執著是這麼回事,這叫遍計執性。

【編按】以下節自上人一九八三年一月補述

「念佛是誰?」這叫參。參呢,我講過很多次,就是要專一。所謂「專一則靈,分馳則弊」,專一的意思就好像用錐子,在那兒鑽窟窿一樣,又好像用金剛鑽在鑽鋼鐵一樣。什麼時候鑽透了,什麼時候那就叫開悟,這是參。

「念佛是誰」,這是念,這個念是在你心裡頭念。參呢,是找。這個「找」跟那個「計度」又不同。這個「找」是專一隻是找,向一個地方來找,就是找這個「誰」,這是「參」這一個道理。

那個「計度」呢,它不是一個念頭,它是東想想、西想想,它是互相比較一下,互相分別一下,互相又來比量。那麼他比量,就是向這兒比一比,向那兒比一比;這計度,是他自己在那兒妄想太多了。

這個「參」,只是一個妄想;這個「計度」呢,是很多個妄想,他就七扯八拉的,上上下下。他想到天上去,上帝在那兒穿的什麼衣服?戴的什麼帽子?眼睛多大?耳朵多長?鼻子多寬?他在那兒計度上帝的尺寸,用這個尺寸來量、來計度。

那麼究竟上帝是不是那個樣子呢?他也沒見過,所以他量出來的尺寸,不一定對的。他又跑到地下去,計度地心吸力,地心是有多大?地的面積是有多大?地有多少粒微塵?大約是由一萬萬個八萬四千那麼多微塵集中到一起,這是一個地球。

其實這都是一種自己在那兒揣測,自己在那兒算,用computer(電腦) 恐怕也算不出來。但是他就用自己的那個computer,在那兒算來算去,算也算不出個頭,也算不出一個尾來,他說這真是個怪物。

所以這個參,也不是行陰,也不是色、受、想、行、識;這個念,就是你心裡念,這也是一個專一之念。譬如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隻有一個「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妄想,這叫以毒攻毒。你如果有很多妄想,那毒太多了,一定死的。

──上人一九八三年一月補述至此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

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是人」,誰呢?就是將入迷途這個人。他觀行陰變化這種的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行陰遷流的那個地方,他因為看見它遷流了,所以就說那是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他看見行陰相續不斷的這個地方,他就說是常。這「恆」就是恆常不變的,前邊那個「變」就是不常。

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他又在這個行陰,看見他所見的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是什麼呢?就是那個微細的動相,他說就是「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在這個行陰,那種微細的動相,他看不見了,這就名之為「滅」。

這也就是在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他看見了,說這是「生」;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他看不見了,就說這是「滅」了。這和前邊的意思都是相同的。

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相續不斷的這種因,這因性不斷的地方,他就說這不斷,就是「增」。這也都是屬於行陰的情形,他所看得見的。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在相續中間,會有一個離的處所,他說這就是「減」。

就好像二十五聖各述圓通,其中說到鼻子呼吸氣,呼出去,吸進來,這中間有個交處,那就是這個離處,他說這就是個「減」。

這根本哪,你不要追究它這個理,這是他自己命的名,他自己所見的,根本就沒有理的。你不要在這裡邊來追究理由,他就是這樣講,拿不是當理說,這就叫橫不講道理。告訴你,外道所以就是外道,他講的都是沒有理由的。

各各生處,名之為有:「各各」,他看見行陰的各各生處,他就說這是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那麼互相又有亡的地方,又有沒有的地方,他就說這個就是沒有,這就是四種顛倒的倒論。

以理都觀,用心別見:你若用這個理來觀察,他這種的論議都是不對的,他用心都是用錯了。

有求法人來問其義:那麼在這時候,若有人來求法,向他請開示、問法,來請他開示開示佛教的道理。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他就告訴這個人說:「我也生,我也滅;我也有,我也無;我也增,我也減。」他就這麼樣子同你講。

於一切時,皆亂其語:在任何的時候,他說話都是兩頭來堵,不是說有,就是說無;不是說空,就是說色。就說這兩種,他就找不著中道,所以令彼前人遺失章句:「彼」,就是在他前面求法的人。

那個人想問什麼,被他這麼一亂講,講得本來的問題都忘了、遺失了,本來想請他開示的道理都忘了。你說,這樣來開示人,人家本來想要明白,他卻把人弄得糊里八塗、矇頭轉向的,東西南北都找不著了,不知道怎麼樣是對的,所以忘失章句。

不單忘了想要說的話,而且連本有的清凈心和智慧都沒有了,昏了。這不單是自己顛倒,令人家也顛倒!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這個就是因為他只知道「無」了,所以就亂講。無論是有,他也說「無」;無,他也說「無」。你問他什麼,他就「無」;你再問他什麼,他還是「無」。無、無、無,就是說這一個字,第二個字他不講。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他觀察自己的心,互互無處:在這十二類的眾生裡邊,他覺得行陰這個心,互相都沒有;在他看見這個沒有的地方,他就因無得證:他覺得因這個「無」字,他得到智慧了;其實他不明白,這就叫矯枉過正,根本沒有道理的。他自己就執著這是無,互互都無、互互無處,他就覺得他開悟了。開什麼悟?悟這個「無」字了。

所以有人來問:譬如有人一看他是個老修行,一天到晚也不講話,在那個地方閉目養神,甚至也不吃飯,就吃點香蕉之類的。一般人以為這是個世間的聖僧了,於是乎就來向他請問法。

他也就裝模作樣、裝腔作勢的,這麼就答了,唯答一字:就答一個字,這一個字就是一字禪。這一般人也不明白他說的道理是什麼道理,所以就給它取名叫「一字禪」。

但言其無:無論你問他什麼道理,他就「無」。你再問他:「我怎麼樣修行?」「無。」「我念佛不念佛?」「無。」「我持律受戒好不好呀?」「無。」

什麼都是「無」。啊,他這個「無」字,這一套「無」,把你弄得也矇頭轉向的,東西南北也找不著了,也就是遺失章句了!你也不知道,盡想:「噫,他說的無是什麼道理呢?什麼無?無什麼呢?」於是就周圍找,也找不著東西。啊,真是無了!

除無之餘,無所言說:無論你再問他一個問題、十個問題、百個問題、千個問題、萬個問題,他都是就答你一個「無」字。所以你這個問的人,就想∶「啊,他講的這個禪理太高了,我們都不明白了!」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這是第三種矯亂的顛倒,矯亂的虛論。這個人他也觀看自己的心,看這十二類的眾生,各各有處:各各都有生有死的這個「有」處,因有得證:因這個有,他就覺得他證果了。

其實呢,他不是證果,經上這麼說,是形容他這種錯誤。他看一切眾生都有,他就:「啊,都有了!」他看見這個道理,他就認為他開悟了、證果了。

有人來問,唯答一字:有人來問他,無論問什麼法,他就答一個字。但言其是:他說什麼呢?說「是」。你問他:「我出家做和尚好不好啊?」「是。」「我受五戒好不好?」「是。」「我應該做什麼好?」「是。」

無論問他什麼,他就答一個「是」字。除是之餘,無所言說:除了「是」字之外,他不講了。所以你覺得:「啊,這真是一字禪,這個真是高僧啊!他說這個法真是妙到極點,我也不懂。」你不懂,那就是妙了;所以好像我現在講這個經,你們懂,那就不妙了。

你若說不懂,「啊,講來講去,法師說什麼呢?」哦,那就是妙了!因為你不懂,就是妙;你若明白了,就不妙了。為什麼不妙呢?你明白了嘛!你沒明白那個東西就是妙。所以你若想「妙」,就不要學佛法了,你不學就不知道,這就是妙。哈!

他就只說一個「是」字,你無論說什麼,他還是說一個「是」字。為什麼?他以為他就由這個「是」字上開悟了,那麼他也這樣告訴你,傳給你法,Transmit Dharma to you。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這第四種的矯亂,就是有無矯亂。什麼叫有無矯亂呢?他又說是「有」,又說是「無」;又說「無不是有」,「有就不是無」。他也不知道是有,也不知道是無,這就好像喝醉酒的人那麼亂講。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他在這個行陰裡邊,也見到有,又見到無。見到這個行陰,像水波浪似的這麼行,遷流不息,他說是「有」。在這個遷流不息的時候,有斷的地方,他又說是「無」。

其境枝故,其心亦亂:他這個境界生出來一個叉枝,就好像木頭生出一個旁枝來。所以他說這「有」也是,「無」也是。他這個心裡也亂了,為什麼他心裡亂了呢?就因為他自己沒有真正的智慧,沒有真正的定力。

這智力和定力,他不平等、不平均,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就生出一種執著,自己也找不著頭緒了,就有個錯路,他也不知道哪一條路是對了。

有人來問:若有人來請法,向他請開示,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他說:「也有,也就是沒有;可是沒有的,就不能是有。亦無就是沒有,但是沒有可就不是有。」你說這究竟是個什麼道理?一切矯亂:這就是個矯亂的道理,矯枉過正,說得自己也不知道說些個什麼。所以我說這是他說醉話。

無容窮詰:「無容」,你不能和他講道理的,這個樣子怎麼辦呢?就是我那個辦法,你打他兩個嘴巴,看看他還說是有、是沒有?你這麼打他一個嘴巴,他若說:「你怎麼打我?」「你沒有嘛!我打你也是沒有啊!」

還有那個辦法,你拿刀把他殺了說:「嘿,殺了你!」看看他有沒有?這「無容窮詰」,就是不可以和他講道理,沒有道理可講的,也不要問他了。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因為上邊這四種矯亂虛無縹緲的道理,講得無有是處,講這個沒有真實的道理,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所以就墮落外道。為什麼叫他外道?就因為他那個理論不正確,邪知邪見,所講的道理都不是究竟、不是徹底的。

那麼就把這個真正的菩提覺道給迷住了,給遮蓋住了。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這個就叫做第五種外道四種的顛倒性。就是前邊那四種,第一種就說他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

第二種,你無論問他什麼法,他就用一個「無」字來答覆你,一天到晚,旁的字他不說,就說「無、無、無」。有人和他一講什麼話,他就說「無」。你千問萬問,他就是無、無、無,千無萬無。

第三種就是那個「是、是」,你無論說什麼,他都說「是」。你說:「我可不可以做賊?」「是。」「我可不可以受戒?」「是。」「我可不可以吃屎?」「是。」「可不可以喝尿?」「是。」「你可不可以死?」「是。」「可不可以在這個世界上活著?」「是。」

無論你講什麼,他都「是」,也是千是萬是,千萬都是「是」,沒有一個不「是」。他這個「是」就是有,什麼都是有,一切一切都是有,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就是又說「亦有亦無,有就是無,無又不是有」,究竟這是個什麼道理?他就講這種道理——這四種矯亂的性,講得是矯亂不清楚、顛倒性。

遍計虛論:他遍計虛無。以前講過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種道理不知道大家明不明白?什麼是遍計執性呢?就是好像晚間,沒有什麼月光,在地上有一條繩。你看見這一條繩,本來這是一條繩,但是你懷疑,「噢,這是不是一條蛇?」這就叫遍計執性。根本不是蛇,它是一條繩,你就妄加計度,說它是一條蛇。

又好像晚間沒有月光,看見一棵樹的黑影,或者一株花的黑影,你出去,突然間見這麼一個黑影,「噢,這是個鬼吧?」本來是一棵樹,或者一株花,或者一塊木板,你看了就「噢,這是個人呀?是個鬼呀?」就害怕了。

或者晚間看見一隻狗,你就「噢,這是不是狼呀?是不是老虎呀?」就生出這種遍計執性。結果你看清楚了,「噢,這原來是只狗啊!不是狼,也不是老虎。」這就是依他起性。

因為你依照這狗,就生出一個遍計執性。原來是只狗,那狗是個什麼呢?狗就是一般的畜生,因為你有遍計執性,就以為它是狼、是虎啊,或者是個什麼妖怪。那花草樹木,也都是這樣的。

那麼這條繩,你以為是蛇,看清楚了,原來是一條繩,這就叫依他起性。這條繩是什麼做的呢?是麻做的,這麻就叫圓成實性。怎麼叫依他起性?麻可以造一條繩,這叫依他起性。依著圓成實性而起這個依他起性;這依他起性,然後你看不清楚,認不明,就生了一種遍計執性。

現在這個外道,他也根本不是這樣子,他就生出一種遍計執的虛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患腳病3年無法行走,念誦此經後,感得觀音菩薩化身來救
普陀山的這兩處聖境你知道嗎?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