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萬中國人奔赴邊疆,六十年的堅守,為中國豎起一道鋼鐵屏障
中國是國土面積世界第三的國家,海岸線的長度顯然沒有陸路上漫長的國境線那麼長,而國境線就是海陸的邊境,邊境聯結著我國和我們的鄰國,是十分莊嚴的邊界,沒有我國的允許任何國家的人進入都是不合法的,而且戍邊的軍人可以直接將非法入侵者當場擊斃。
軍人自古駐守邊疆,這是中國幾千年都堅持的事,對於東北來說邊境的另一邊在古代多數時候都是沒人要的凍土,即便後來大部分地盤都是俄羅斯的了,但兩國邊境衝突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也許是因為本來規模也不大,再加上消息閉塞。
至於北方蒙古邊境,距離中原地區比較近,古時候也有很多邊疆戰事衝突,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但終究因為其離中原太近,而大部分中國人集中在中原地區,所以關於國防並沒有什麼特殊性可言。至於西藏一帶的國境線被高原和高山天然阻隔,很難被入侵。
那麼在我國比較特殊的戍邊地區要數西北,也就是新疆地區的邊防了。直到今天我們唯一留存下來的、以屯墾戍邊為模式的建設兵團組織還保留在新疆地區,這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組織中的分子既是駐守邊疆的軍人又是建設新疆的企事業機關。
其實屯墾戍邊這種形勢就是古時候的兵農合一政策,很多古時候與中原對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也用這種方式來搞邊疆或者國家建設,軍隊在和平時期種地和從事生產,發生戰爭的時候全民皆兵,效率十分高也很靈活。
這種特殊的兵團組織形式,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西漢時期的疆域,尤其在漢武帝時,新疆一帶的疆域被開拓,尤其在這一帶漢朝還搞過不少懷柔羈縻的和親政策,一邊屯田一邊戍邊,使得中國的邊疆有了雛形。
漢朝在新疆地區設置了不少管理體制和機關,比如我們熟知的西域都護府。後世基本延續漢朝的傳統,如果沒有新疆這片通道,絲綢之路也就沒有了,甚至世界都無法知曉有個漢文化。
唐朝時期的軍屯制度在新疆也相當發達,這裡幾乎都是軍事重地,當時這裡一片繁榮。元朝時期的中國版圖也是包括新疆屯田地區的,軍屯民屯混合延續了20年,明代沒有好好搞屯墾戍邊,但是到了清朝就又回來了,清朝時期新疆的屯田事業極大地鞏固了邊疆。
在中國分崩離析的時候戍邊屯田雖然經常轉為微弱,不過兵團在此建設還是主要趨勢。民國時期下的新疆屯墾時斷時續,大多因為戰爭等政治原因遭到破壞。
不過到了新疆解放之後這裡有了新的變化,戰爭之後的邊疆地區人民生活困苦,中共中央對軍隊進行改編以適應新疆的建設工作,人民解放軍在黨的領導下發展邊疆經濟,同時加強國防工作。
兵農合一的屯墾戍邊模式又逐漸的回到了新疆。1954年10月,中央將幾個新疆的軍隊大部和第二十二兵團重新組成了名叫「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組織。
兵團是個國營化的企業,還是一個軍事政治實體,屬於國家計劃的一部分,一開始兵團的人口龐大,達到了17.55萬人,之後還有全國的各方面青年人才陸續加入,兵團受國家和新疆自治區雙重領導。
在60年代兵團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建立了一個長達2000多公里、縱深達10到30公里的邊防帶。1966年兵團突破148萬人口,擁有的農牧團場達到了158個。
不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新疆地區的建設受到影響一度停滯,後來還被取消建制,到了80年代又予以恢復,真是一波三折。
之後的中國由於全國形勢不斷轉好,新疆建設兵團不斷發展進步,兵團下設師市非常龐大。直到近年來建設兵團屢次受到國家的表彰,成為全國領頭、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企業。
新疆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邊疆地區,新疆的穩定和諧發展是全國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願兵團的事業永遠蒸蒸日上,為邊疆駐上一道鋼鐵屏障!
※大哥爭奪皇位失敗,率一千七百戶百姓西征萬里,建立三百年強國
※一個到處流浪的民族,現面臨生存危機渴望回國,祖先是中國人
TAG: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