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不收金錢」是衡量僧人真假的唯一標準嗎?

「不收金錢」是衡量僧人真假的唯一標準嗎?

相信很多人都對上面的照片不陌生,這是在網上廣為流傳的遼寧海城大悲寺的僧團,「寺院以不設功德箱、僧人終生不摸錢」著稱於世。大悲寺僧團的苦修感動了很多人,網路上很多文章在介紹大悲寺僧團時,都以「真正的寺院,真正的僧人」來讚頌。不少讀者看到這些文章,往往會被感動的熱淚盈眶,覺得這才是自己心目中的獨守「青燈黃卷」的僧人形象。

這個視頻中,僧人告訴信眾:出家人不收錢,這是戒律規定的。當一位男居士雙手奉上紙鈔,一再表示「我這是供養,是種福田」時,僧人再一次拒絕說「出家人不能碰錢,我們有戒律」。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讚歎大悲寺僧團嚴守戒律的行為。

佛教的《遺教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在涅槃前,教導眾比丘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

「波羅提木叉」是梵語,漢語翻譯為「戒律」。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我入滅以後,你們應該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貧窮的人得到寶藏。應該知道戒律是你們偉大的老師,就如同我住世教導一樣」。後世,我們就把這句話概括為「以戒為師」。

我們知道,佛教的戒律有很多種,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即便同為出家人,聲聞乘有聲聞乘的戒律,菩薩乘有菩薩乘的戒律。令世人讚歎的大悲寺僧團不捉金錢的行為,其依據就是聲聞乘《四分律》的戒條。

在佛教中,我們時常會提到三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聲聞的目標是使自己從這個苦痛的世界中解脫出來,實現煩惱的熄滅;緣覺是那些通過修行、契入事物互即互入之本質而開悟的人;在菩薩乘中,你要幫助所有的眾生脫離輪迴,契入佛道,最終成佛。

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都是大乘佛教,都是菩薩乘。不管出家還是在家,修菩薩乘的人,最終都是要受菩薩戒的。如同我們要收穫蘋果,一定要把蘋果的種子種下去一樣,我們要想成為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那樣可以利益眾生的菩薩,我們就必須要受菩薩戒。受菩薩戒,是成為菩薩的因。

在《菩薩善戒經》中講到:菩薩若受菩薩戒已。應受應畜(畜同蓄)憍奢耶敷具。至百千萬數金銀亦爾。聲聞之人但為自利。是故如來不聽受畜(畜同蓄)。菩薩不爾。為利眾生是故聽畜(畜同蓄)。不得不受。若為知足名譽故不受者。得失意罪墮落不起。有所作有疑不凈。若菩薩以懈怠因緣。不能利益諸眾生者得罪。是罪因煩惱犯。

在《文殊師利問經》中講到:為供養佛法僧並般若波羅蜜。及父母兄弟。得畜(畜同蓄)財物。為起寺舍。為造像。為布施。若有此因緣。得受金銀財物。無有罪過。

從佛經和律本中我們知道,佛教戒律又分聲聞乘戒律和菩薩乘戒律。聲聞乘的人只能自利,因此佛陀規定他們需持不捉金錢戒,菩薩乘的人因為要為眾生種植福田,要護持正法,要建造道場,要建造佛像,要弘揚正法等,佛陀允許他們接受金錢供養及蓄積金錢。而聲聞乘的人雖然有不捉金錢戒,依然有開緣,就是災荒之年,飲食難以獲得時,可以接受金錢供養蓄積金錢。在為了建立道場,護持正法時,也可以開緣。但是若是供養充足時,依然不能接受和蓄積金錢。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是否收金錢供養,並不是衡量僧人真假的唯一標準。

不允許接受、積蓄金銀的戒律要求只存在於聲聞乘、自利之人。大乘菩薩戒甚至是不允許不受的,如果一個受過菩薩戒的僧人,出於愛惜自己的名譽,拒不接受信眾供養(包括金銀供養),依據戒律,反而是有罪的。由此可知,以有無功德箱來評判寺廟是否如法,以僧人是否接受金銀供養來衡量戒律是否嚴凈,是非常不靠譜的事情。以聲聞乘戒律的標準來批評和誹謗菩薩乘僧人是不可取的,務必謹慎。

我不清楚大悲寺僧團受持的是何種戒律,如果是持守聲聞乘戒律,那麼在婉拒信眾供養的時候,可以更明確的說:我們是持守聲聞乘戒律的僧人,不收金錢供養,是我們的戒律。

中國絕大部分的佛教信眾和普通民眾,是搞不清佛教戒律的細則的。大悲寺僧人在自身持戒嚴謹的基礎上,也應該給信眾普及一下聲聞乘戒律和菩薩乘戒律的不同,以免信眾以他們作為唯一標準,從而去誹謗其他菩薩乘僧人,無端造下謗僧的口業。恭謹建議,望大悲寺僧團納諫。

內容來自:覺樹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憨山大師:持戒為基本
人有三順,一順則百順

TAG:平常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