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神策軍:宦官統率的一支龐大禁軍,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維持百餘年

神策軍:宦官統率的一支龐大禁軍,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維持百餘年

神策軍:宦官統率的一支龐大禁軍,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維持百餘年

唐代宗(劇照)

唐代神策軍從天寶十三載,哥舒翰在磨環川設立開始,到天復三年被正式廢除,一共經歷了149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多年間,神策軍走過的歷程有其獨特性,即在中國歷史上它是一支罕見的由宦官掌握的軍隊。整體上看,神策軍與宦官集團同興同衰,故而神策軍在它的興起和消亡過程中都與宦官集團有著密切的聯繫。

一、神策軍的興起

「天寶十三載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以前年收黃河九曲,請分其地置洮陽郡,內置軍焉,以成如璆為太守,充神策軍使。」神策軍之名即起於此。但這只是唐朝為防遏吐蕃而設置的戍邊軍隊,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唐朝禁軍——神策軍。安史之亂期間,神策軍一部千餘人由衛伯玉率領,赴中原參加平叛。乾元二年九節度兵敗相州後,退駐陝州,作為防備安史的二線軍隊,不久,衛伯玉和繼任神策軍節度使先後調離,神策軍權為宦官魚朝恩所掌握。廣德元年,吐蕃攻入長安,「禁軍不集,徵召離散」,代宗倉皇奔陝,「朝思率神策軍以迎,兼護車駕,幸共營焉。京師克平,朝恩以所統軍歸於禁中。」正式成為禁軍。不過,這時的神策軍已不是最初衛伯玉所統領的千把人馬,而是大大擴編後的萬人大軍。《新唐書·兵志》說:「廣德元年,代宗幸陝,朝恩舉在陝兵與神策軍迎扈,悉號神策軍。」指明當時駐防陝州的軍隊已全部為魚朝恩兼并,編入神策軍了。

神策軍:宦官統率的一支龐大禁軍,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維持百餘年

唐朝名將哥舒翰(劇照)

神策軍成為禁軍後,曾有兩次較大規模的擴編,一次是在代宗大曆初年,一次是在德宗貞元年間。安史之亂和此後唐朝與地方割據的尖銳矛盾,迫使統治者建立一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有戰鬥力的軍事武裝。因而,神策軍入歸禁中後,由魚朝恩專掌,再次進行擴編。這次擴編仍以大量吸收和收編其它方鎮軍隊為主。如:「李光弼……封為上谷郡王,為神策京西將。」「李晟,號『萬人敵』......令朝京師,代宗留居宿衛,為右神策都將。」

神策軍這次收編的都是久經沙場,慣於作戰的方鎮軍。經過這次擴編,神策軍的勢力大增,開始在政治舞台上充分發揮作用。它不僅幾次出征河朔叛鎮,更重要的是在建中四年「涇原之變」的危難歲月里,孤軍奮戰,剪滅朱泚,收復京城,使唐王朝轉危為安,再次為唐朝立下了汗馬之勞。神策軍將領李晟等,兩面受敵,糧草不繼,而能相互激勵,密切配合,表現了很高的組織才能。這協就加強了唐王朝對神策軍的信賴,於是在貞元年間對神策軍進行第二次擴編。

神策軍:宦官統率的一支龐大禁軍,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維持百餘年

神策軍(劇照)

在建中四年的動亂中,有兩股力量為唐王朝立下了殊勞。一是神策軍,一是宦官集團。在徑原亂兵佔據京城,德宗出奔奉天,在此期間,文臣武將逃亡、投敵者甚多,而宦官卻無一人叛變,忠心耿耿,隨駕扈從。德宗由此深信,只有神策軍最為親信,宦官最為可靠。於是,決定把神策軍交由宦官執掌。

「貞元十二年六月,特立護軍中尉兩員,中護軍兩員,以帥禁軍」,確立了宦官統率神策軍的制度。同時對神策軍再次進行擴編。這次擴編與以前稍有不同,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繼續收編其它方鎮軍隊。如鎮國軍節度使「駱元光自華(州)引軍戍良原,元光卒,軍入神策」;第二,以「神策行營」的名義,將京畿和關內諸軍強行兼并,隸於神策麾下。如貞元十四年,以邢君牙為「右神策節度使。」

神策軍:宦官統率的一支龐大禁軍,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維持百餘年

神策軍(劇照)

第三,召募新兵。見於記載的有兩次,一是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汝陽,進圍襄城,德宗令神策軍使白志貞「為京城召募使……得三千人,號『子弟軍』」;一是貞元初,李泌把天寶末年以來因隴右失陷而留居京師的西域朝貢酋長及其子孫四千餘人,「盡以隸神策軍,以酋長署牙將。」顯然,前兩種方式所收入的都是有較強戰鬥力的方鎮軍隊,是這次擴編的主要方式。後一種方式,即以召募所增加的兵力不多,在這次擴編中居於次要地位。經過上述幾次擴編,神策軍的兵力達十五萬人,可為它的全盛時期。

二、神策軍的消亡

由於神策軍是宦官代表皇帝所統率的一支軍隊,因而,它在政治舞台上處於何種地位,發揮什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皇帝與宦官之間的關係。一般說來,如果皇帝能夠駕馭宦官,二者之間保持比較正常的君臣關係,則宦官必然執行皇帝的旨意,使神策一軍在維護封建皇權的鬥爭中發揮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二者之間的關係失調,皇帝不能駕馭宦官,反而為其所控制,則神策軍往往成為宦官擅權的工具。

神策軍:宦官統率的一支龐大禁軍,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維持百餘年

魚朝恩(劇照)

穆宗以前,儘管宦官已十分驕橫,但尚能為皇帝控御,如肅、代兩朝的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三人,培植私黨,擅權不法,為代宗所疾,不久就一一被除。因而這一時期神策軍在抑制藩鎮,維護皇權,穩定唐王朝的集權統治方面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第一,神策軍十餘萬大軍駐於京城和京畿關內各交通要塞,不僅有效地保障了京師安全,而且穩定了唐朝在京畿和關內地區的統治。貞元以前,京畿和關內地區幾次出現動亂,其中,廣德元年吐蕃攻入長安和建中四年的「涇原之變」,都使唐王朝的統治出現了危機。大曆初年周智光割據同華和建中元年劉文喜徑州之叛,也對唐王朝造成很大的威脅。然而,自貞元年間神策軍全面控制了京畿和關內地區之後迄唐末黃巢玫入長安之前,這一地區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上述現象,形成了近百年之久的穩定局面。誠然,我們不能把功勞全部歸於神策軍,但對於它在其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則應給予足夠的估計。

神策軍:宦官統率的一支龐大禁軍,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維持百餘年

唐代中期名將李晟

第二,神策軍作為一支機動的打擊力量經常被派遣出征,或阻遏吐蕃的侵擾,或討伐藩鎮的叛亂,實戰經驗非常強,有力地維護了唐朝的統治。軍隊是國家機器的主要成分。神策軍上述兩個方面的作用對於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繼續維持一百多年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神策軍的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唐朝的軍事實力。這就使京畿和關內相對穩定,使唐朝獲得穩固的立足點。不僅一般方鎮不敢睥睨朝廷,就是河北藩鎮也在一個長時期內不敢公然割斷與唐朝的聯繫而割據稱王。文宗朝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圓仁曾說:「左右神策軍,天子護軍也,每年有十萬軍。自古君王,頻有臣叛之難,唯置此軍以來,無人敢奪國寶。」圓仁上述評斷是符合實情的。因此,如果說唐王朝在安史亂後一百多年的統治得以繼續維持,經濟上主要得力於江南八道財賦的支撐,那麼,軍事上則主要由於神策軍的存在。

神策軍:宦官統率的一支龐大禁軍,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維持百餘年

唐朝中期名將李光弼

這一時期,神策軍在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亦表現出若干消極因素。神策軍布防於京西北一帶,本來負有「與節度使犄角相應,以備御吐蕃」之責,但神策軍往往以「入京遠取中尉處分」為辭,保存實力,不肯出戰,以至吐蕃常常進擾,俘掠人畜。同時,神策軍在各方面的地位和優厚的生活待遇也引起關內諸軍的不滿,甚至在一定條件下成為某些藩帥發動叛亂的借口。建中四年,李懷光謀叛,以神策與諸軍待遇不平為辭,日:「寇未平,軍中給賜,咸宜均一。今神策獨厚,諸將皆以為言,臣無以止之,唯陛下裁處。」

穆宗以後,皇權一長期為宦官集團控制,因而,神策軍在繼續對唐朝起支持和穩定作用的同時,還在宦官廢立皇帝的鬥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宦官擅權的主要工具。穆宗以後共有九帝,其中,除敬宗、哀帝外,均為宦官所立。敬宗雖然不是宦宮擁立的,卻死於宦宮之手。宦官何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廢、立大權,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握神策軍。文宗不願受制於家奴,兩次依靠朝臣謀誅宦官都不成功。第一次還未行動就被宦官發覺,貶除了宰相宋申錫。第二次失敗的更慘,凡參予者以及一大批無辜的朝官被殺。宦官依恃神策軍的力量控制著皇帝,更加肆無忌憚,為非作歹,加速了唐朝的腐朽。

神策軍:宦官統率的一支龐大禁軍,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維持百餘年

後梁太祖朱溫

懿宗、僖宗以後,唐朝更加腐朽,起義此伏彼起。這一時期,神策軍一方面仍為宦官擅權服務,另一方面則充當了鎮壓義軍的打手,也從而使自己受到沉重打擊。與藩鎮軍隊比較,神策軍對於義軍的態度要更頑固一些。黃巢率軍入關,神策軍兩千餘人據守潼關,潰不成軍。僖宗南逃入蜀。後來,在神策軍與各地官軍合力之下,終於又收復長安,並於中和四年六月徹底平定黃巢起義,僖宗也於中和五年三月回到長安。然而僖宗卻於回京前夕身染重病,回到長安沒幾日便駕崩。

昭宗即位後,不喜宦官之強橫,支持宰相崔胤除宦官的建議。於是,崔胤引朱全忠進京剿滅宦官,接下來的歷史舞台就是朱全忠(後梁太祖朱溫)的時刻了。事實上,神策軍此時已經消亡了。崔胤與朱全忠商議剷除宦官,同時將神策軍正式廢除。神策軍與宦官集團幾乎同時消亡,而神策軍的消亡也就意味著唐朝從此沒有了軍事力量的保護。崔胤誅殺宦官廢除神策軍並不是要將唐朝滅亡,只是為他獨攬朝政鋪路,而朱全忠這麼做卻是為了取唐而代之。故二人聯手殺宦官廢神策,只是崔胤為朱全忠做好了嫁衣,而失去武裝保護和宦官力量的唐王朝自然也就只有滅亡這一條途徑了。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全唐文》、《資治通鑒》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