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讀「有用」的書,反而會害了孩子
生活節奏快了,人心也變得很浮躁,養起孩子來,焦慮也多。
寶寶還在學齡前,讀幾本書,家長就開始考慮有用和沒用了。
然而很多學問,並不是立馬就會有用的,而是終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曾經學過的東西都會用到的,在你不經意,沒有特別目的的時候,它突然幫你抓住了某個機遇,助你一臂之力。
更何況那些看似立竿見影,短時間內就能獲取的技能,遠遠沒有日積月累起來的能力,更能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比如,有人說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區別。
確實是這樣,我們不說創造力,單單有自己獨到見解,這點很多人就不具備。大多數人總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風,上學時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工作了老闆說什麼就是什麼。
所以,我們經常強調,孩子小時候思維和習慣的培養比知識的灌輸更重要。
比如,自我意識、自我價值認同和思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肯定比我家孩子會背幾首唐詩,會認多少字更重要。
當然二者並不衝突,可以同時掌握。
前些日子,一個朋友問我,蜘蛛是不是昆蟲這類問題,考試又不考,給孩子看這些書有用嗎?
是啊,涵涵翻看了兩年的關於昆蟲和動物的書,她知道了很多關於動物的知識,那些知識高中生物里都沒有學,考試也不考,有啥用呢?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有啥用。但她喜歡,我就願意給她看。
至少我發現,這些書滿足了她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讓她對知識的渴求越來越甚,讓她與人交流時,成為話題主導著之後,更加自信。
我上高中的時候,我們班有個打算學理科的女生,問過我一個,至今令人記憶猶新的問題:「四大名著是什麼?《紅樓夢》?這不是一首詩嗎?」
這個女生曾經考過年級第一,可她只願意讀課本,從來不看課外書。
我想很多成績很好的同學步入社會後,混的不盡人意,大概綜合知識不高也是原因之一吧。
語文能力跟各個學科都有廣泛的聯繫。比如學數學時,也需要閱讀理解能力。
昨天有位媽媽在群里問我說:「這類題怎樣給孩子講更清晰易懂?」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這道題考察的重點是計算,但是還有閱讀理解能力。
而閱讀理解能力,在一朝一夕的讀繪本中,通過引導是可以提升的。
至於如何引導咱之前的文章,和我們在做群分享時都多次講到過。
再說說涵涵最近瘋狂迷戀的《米小圈上學記》吧,涵同學喜歡到什麼程度呢?每天除了自己拿本書看還不過癮,還有聽音頻,完了之後還要自己拿裡面的主人公編故事。
甚至揚言要嫁給米小圈
作為家長來說,這書肯定沒有獲凱迪克獎或者安徒生文學獎的書更有營養,「更有用」。
但是想想看我們自己吧。一本諾貝爾文學作品和一本笑話大全放你面前,有幾個人會選前者呢?
讀書從來都是由淺入深的,孩子最初拿書都是當玩具來玩的,玩著玩著喜歡上了書,喜歡上了書里的故事,喜歡上了不斷地了解自己未知的東西。
更何況當涵涵邊看米小圈邊哈哈大笑時,我覺得比她邊看抖音或快手邊哈哈大笑有意思多了。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願我們的孩子能夠隨自己的心愿,看一些「無用之書」,做一些「無用之事」,做一個真正正正的孩子,享受更多美好的童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