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紡織工業為實現全民小康做出巨大貢獻

紡織工業為實現全民小康做出巨大貢獻

編者按: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國紡織工業從弱到強,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發展,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紡織業作為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母親行業、對外開放的排頭兵、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行者,已將中國建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

為全面回顧70年來中國紡織工業的歷史進程,從不同角度展現紡織工業的巨大變化,記錄紡織人敢於探索、奮勇前行的時代故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刊——《紡織服裝周刊》特開設「我和我的祖國」專欄,向行業內外企事業單位、機構、學校、團體、個人徵文,通過謳歌行業企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表達對黨、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進一步展現紡織業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的決心。

紡織工業為實現全民小康做出巨大貢獻

原紡織工業部技術裝備司副司長 吳永升

七十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說是彈指一揮間,在我們祖國的大地上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革。輝煌的成就,巨大的變化,有目共睹,世人皆知。七十年來,在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我國的紡織工業經過了恢復階段之後,很快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為國民經濟建設、為人民生活改善、為實現全民小康做出了巨大貢獻。

行業發展成果有目共睹

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經歷過恢復、發展和貢獻的階段。恢復階段指的是解放初期在治理戰爭創傷中儘快恢復現有企業生產;發展階段指的是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逐步發展擴大生產能力,解決人民衣被甚少問題,從棉紗、棉布的計劃供應到布票的全部取消;貢獻階段指的是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紡織服裝的出口創匯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多少年來,紡織服裝出口的凈創匯一直處在全國各個行業之首。

在「抓兩頭、促中間、打基礎」的指導思想下,紡織工業得到全面發展。抓兩頭,一頭是發展紡織工業原料,不搞無米之炊,在發展天然纖維的同時,大力發展化學纖維工業。另一頭就是抓生產手段,發展紡織機械工業提升自己的裝備製造能力。所謂打基礎,就是抓科研和教育。

天然纖維的生產要依靠政策,依靠大自然。化學纖維的門類很廣,也在一步一步地發展。先從人造纖維開始,逐步發展合成纖維。有了原料,有了生產手段,有了科研和教育的基礎,我國紡織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終於取消了實行三十年的按布票供應。要知道,取消布票可不是一件小事,在一段時間裡,每人每年分得的只有幾尺布票,北京是首都,一人一年也只有4.5尺布票,買毛巾、汗衫還得摺合成布票。上海工人的「八卦服」是有名的,工廠工人的工作服三年換一次,少一天都不行。

如今人們穿著的紡織品琳琅滿目,形成了一種文化、一種時尚。裝飾品織物品種齊全,應有盡有。天上飛的、地上和水裡跑的、地下埋的,土工、建築、過濾、衛生、警用、軍用等領域,處處可見紡織品身影。

2018年,我國的纖維加工總量達到5000多萬噸,紡織服裝出口2600多億美元,不少品種的產量均居世界之首,成為紡織品生產、出口、消費大國。

只有對比才有鑒別,沒有昔日哪有今天。今天的幸福是前人打下的基礎,前人種下的樹、挖出的井,今天的幸福都是通過奮鬥而來的。

紡機成為紡織工業的技術後方

紡織工業的發展必須有自己的裝備製造能力,必須得有自己的生產手段。建國初期,我國沒有紡織機械製造業,更沒有成套工業技術裝備的製造業。我國紡織機械工業是在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

七十年來,紡織機械工業按照 「統一規劃、合理分工、專業生產、全國成套」的發展方針,實行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協作,把服務紡織工業發展作為明確目標。通過這些方針的貫徹實施和國家政策的指導,我國的紡織機械工業已經建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現在我國紡織機械企業可生產幾千種主機和輔機、檢測儀器以及專用基礎件,可以為紡織行業提供成套的工業技術裝備。

人造纖維從漿粕到長絲、短絲紡絲以及後處理,一直到廢舊原液的回收、處理有了整套的工藝技術裝備;聚乙烯醇纖維從原料聚合、長絲、短絲紡絲以及後處理有了成套設備;聚酯纖維從聚合到直接紡絲、切片紡絲有了多種工藝加工的成套工藝技術裝備;棉紡部分的主機各工序之間實現了連接,使傳統紡紗萬錠用工人數由300多人減至30人左右,在織造部分,多種無梭織機替代了有梭織機;擁有了熱風工藝、熱軋工藝、粘合工藝等多種非織造布的成套工藝技術裝備;還有曾被人們忽視而今成為城市處理重點的廢舊聚酯和廢舊纖維的再生成套工藝技術裝備……在成套供應的基礎上,我國紡織機械工業實現了單機成台、工藝成線、工程成套,直到工程的解決方案。

紡織機械從建國初期就形成了自己成套的優勢,建國初期成為我國重點援外出口的重點產品之一,先後為東南亞和非洲幾十個國家生產過成套紡織工業裝備。改革開放之後,援外改為外貿出口,現在紡織機械工業有進口有出口,2018年,紡織機械出口達到36.66億美元。

可以自豪地說,現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可以生產門類、品種、規格都很齊全的紡織機械,且主機配套件應有盡有。當然,也要承認我們在基礎研究和技術水平方面還有差距。

目前,我國紡織機械工業正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向紡織機械製造大國邁進。

面臨四項關鍵任務

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新時期就得有新思路、新理念、新舉措,保持戰略定力,聚焦發展,創出新的成就。我國經濟發展是個整體,紡織工業、紡織機械工業是整體經濟中的一個細胞。行業、企業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比喻為整體與細胞的關係,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現在,紡織工業的內在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進入了高新科技的材料工業,進入了高新技術材料的加工工業,進入了高新技術裝備製造工業體系。相應的,我認為紡織工業和紡織機械工業也面臨著四項關鍵任務。

一是存量技術儘快實現提升。我國紡織行業的存量基礎很大,存量中技術結構又參差不齊,亟待進行技術改造,實現技術進步;二是加速發展高新技術材料,包括碳纖維、芳綸纖維、聚氯乙烯纖維、生物基纖維等;三是高新技術材料要進一步深加工,高新技術材料形成以後,用於民品、軍品和警品等形成製成品。無論是非織造布成型技術、織造工藝技術還是複合工藝技術的實現,都要有新的發展;四是高新技術裝備的自我提升,紡織機械企業必須適應形勢,把產品技術水平提升一步,使紡織工業儘快實現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智能化,儘快提高高新技術裝備業的技術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紡織工業從傳統製造手段轉向高新技術發展,從產量增加轉向高質量發展,要堅持創新驅動、科技支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紡織服裝周刊 的精彩文章:

抱團出海,布局未來!「絲路柯橋·布滿全球」走進美國紐約展
新潮與復古的相愛相殺

TAG:紡織服裝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