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紅軍長征只有兩萬五千里,可這位團長,為何足足走了四萬多里路?

紅軍長征只有兩萬五千里,可這位團長,為何足足走了四萬多里路?

長征是我國軍史上的奇蹟,也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紅軍們以常人的血肉之軀完成兩萬五千里的路程,光這一項就已經十分驚人,更別提當時的紅軍部隊面臨的是沒有食物水源,身後還有追兵的困局。

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艱難,長徵才擁有了獨一無二的意義,讓國人提起的時候總是忍不住為之自豪,成為了能夠世世代代激勵人們進步堅持的事迹。而且長征精神可不止在國內受到國人的讚頌,即便是在國際上也是赫赫有名。

但不論現在提起這段歷史心情有多麼激昂,我們都不能忘記,這樣的榮耀是那些參與了長征的士兵們一步步走出來的。當時的那些士兵們沒有馬匹,只能徒步走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其中有年幼的新兵,有身懷六甲的女兵,還有年邁蹣跚的老兵。

一路上食物不夠,大家吃草根吃皮帶,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吃了。這場浩蕩的征程中,餓死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最終大家還是靠著堅定的意志挺了過來。試想一下,如果這樣的精神能世代傳承的話,何愁國家不富強、民族不興盛呢?

萬里長征在書上記載為兩萬五千里的路程,這是官方的說法,也就是紅軍的主力部隊走的路程。當時主力部隊走得算是最少的了,因為前面有人探路,一路比較順利。而紅四方面軍就遠沒有這麼好運,一路上波折頗多,所以軍中士兵們饒了很多彎路,還走了三次草地,粗略算起來的話,應該至少走了三萬七千里的路程。

但就這還不是最多的,三萬七千里的路程,只能算是中等,要說長征中走得最多的人,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團長。當時紅軍因為各種因素,所以分成了多個部隊分別行軍,一開始一共有五個團,走了一段時間後,漸漸變成了三個團,第八團是被撤銷了,而第九團則是掉隊了。國軍在身後一直緊追不放,追著紅軍追到了烏江前面,第九團掉隊當然不是因為走不快或者是迷路,而是專門去牽制敵軍了。

在陸地上兩軍還能靠疾行拉開距離,要渡河的話可需要很多時間,為了引開國軍,第九團便展開了行動。團長羅炳輝帶著第九團選擇了另一個方向進軍。然而蔣介石卻誤以為他們是要去和主力部隊匯合,於是立即把主力部隊調去追他們。而紅軍真正的主力部隊趁著這段寶貴的時間,靜悄悄地成功轉移了出去,總算跳出了包圍圈。

雖然引開了國軍,但是第九團卻陷入了危機,身後的國軍主力部隊緊追不捨,想要在這個時候渡江根本就不可能。但即使這樣,他們也不可能束手就擒,於是羅炳輝乾脆放棄渡江,反而帶著部隊和敵人在地勢複雜的山區打起了游擊戰。

當初之所以決定讓第九團來牽制敵軍,就是因為這支部隊的士兵們都十分靈活機動,甚至在軍中還有著「飛行軍」的美稱。而羅團長更是思維敏捷身手不凡,因為在雲南帶過兵,所以對這一帶地勢十分了解,也有著不錯的群眾基礎。

於是在游擊戰中,九團不僅沒有吃虧,順利地消滅了敵人,還順便吸收了很多新人,進一步壯大了紅軍的隊伍。就這樣,九團耽擱了許久才趕上大部隊,而他們掉隊的這兩個月里,多走了大概三千里的路程。歸隊之後,擔任團長一職的羅炳輝又被派到了紅四方面軍,跟著隊伍輾轉,於是算下來,他一個人多走了大概一萬多里的路,加在一起足足有四萬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雨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慈禧下葬都不能穿龍袍,可她卻穿著龍袍入土,出土時皮膚還有彈性
她是大唐最善良的公主,被丈夫給活活罵死後,皇帝:讓駙馬去陪葬

TAG:曉雨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