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如何生活?我們又將向哪裡去?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如何生活?我們又將向哪裡去?
這些問題,發問於每一寸土地的每一支民族;這些問題的答案,存在於一項項古老的傳統技藝中,存在於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中。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少數民族,她古老而又年輕,她在漫漫歷史中創造過輝煌,也歷經坎坷;她是全國唯一、甘肅獨有集中居住在張掖的少數民族;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根據該民族的意願和自稱「堯乎爾」之音,取漢語「富裕、鞏固」之意,定名裕固族。
裕固族極簡史:她從歷史深處來。
說起裕固族,就不得不提一下回紇。回紇,中國古代民族名,亦稱「烏護」、「烏紇」、「韋紇」、「回鶻」。回紇是維吾爾族及裕固族等族的前身。在唐朝的同時代,回紇和吐蕃在北方和西方立國,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
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為主。唐朝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
立國後,回紇因歷史的關係與唐朝的關係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要對農業國進行騷擾與掠奪。回紇曾幫助唐平定安史之亂。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
回紇後因長期與吐蕃戰爭,加上內訌不斷,於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所亡。
三路西遷:
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
一遷蔥嶺西楚河一帶,稱蔥嶺西回鶻;
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
如今,這個曾長期過著游牧生活的民族,後逐漸發展到游牧、半游牧半定居和定居放牧三種生產方式並存,他們的很多傳統文化,那獨有的關於生命的史詩都被淹沒在了時代的變遷與歷史的洪流中。
裕固族文化:他們是這樣生活的。
裕固族作為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現約1.5萬人,冰溝丹霞所處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裕固族的唯一集中聚集地。通用裕固語,但沒有文字,裕固語也在2010年被國家列為九個「正處於瀕危狀態的弱勢少數民族語言」之一。由於文字遺失和游牧民族遷徙的特徵,民歌成為裕固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裕固族民歌也在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游牧民族至今保留著射箭、吃羊肉、喝白酒、飲黑茶的習俗,千百年的游牧生活使得裕固族人性格豪放,心胸開闊,他們十分善於吸收外來文化。裕固族男子擅長將生長在沙漠中的梭梭根,加工後變成價值不菲的藝術品;而裕固族婦女吸取了漢族的刺繡技術,能在衣袖、衣領上綉出各種美麗的花草蟲鳥、家畜和家禽,顯示出他們對生命的無比熱愛。
值得一提的是裕固族的婚俗頗為奇特。裕固族婚禮分兩天進行,第一天在女家,次日在男家,後者要更隆重才行。在婚禮上,男女雙方都要聘請歌手。
在姑娘出嫁之日,舉行戴頭儀式。戴頭面由兩位少婦主持。舅舅或歌手們唱起典雅的《戴頭面歌》:啟明星閃閃發光,心愛的姑娘把頭面戴上/送親的馬隊就要出發/把姑娘送到婆家門上。這個儀式意味著姑娘已經結束了天真爛漫的少女時代,走向新的生活。
紅日初露,主婚人宣布飲「上馬酒」。新娘便和一位伴娘同騎一匹馬或駱駝,告別慈母,在父親、叔叔、兄弟、姐妹等家族人組成的送親隊伍的簇擁下,一路飲酒歡歌,向新郎家進發。男方迎親的隊伍在途中鋪下一條氈毯,氈毯上備有一隻煮熟的羊、酒和飯。送親隊伍來到時,迎親的人們向女方客人贈送哈達,表示敬意。然後送親的人們下馬飲酒吃飯,謂之「打尖」。「打尖」之後,兩路人馬匯聚一起浩浩蕩蕩向男方家走去。
到男方家門時,女方善騎者在主持人的指使下,馳馬、駱駝向專為新娘設置的小氈房進行衝擊,大有踏平之勢。男方親友則奮力驅逐。衝擊三輪,再繞小氈房三圈方休。這是一種象徵性的儀式,其意在考驗男家對新娘的護衛能力。接著是舉行向新郎贈送羊小腿儀式:把酥油塗在新郎額頭上,把羊小腿掛在她的腰帶上。這個儀式的意義正如《贈羊小腿詞》所表達的「羊小腿上粘著毛,好比婆家娘家彼此好得分也分不開」。
按裕固人風俗,在贈羊小腿的同時,新郎向新娘連射三支無鏃箭(不至於傷人),象徵新郎新娘相親相愛,白頭到老。射罷,新郎把弓箭折斷,扔到門旁,由老人投進火里燒掉。在《薩娜瑪珂》婚俗民歌和豪放的祝酒歌中,一對裕固族新人,進入洞房,共同吃著羊小腿,從此開始了他們甜蜜的生活。
裕固族新篇章:他們又將向哪裡去?
攜手「申世」,邁向世界。
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裕固族創造和形成了絢麗多姿的民風習俗和傳統文化,這些豐富的傳統文化植根於日常生產生活中,滲入到裕固族群眾的靈魂深處……積澱了涵蓋語言、民俗、宗教、歌舞等的2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華夏文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華麗篇章,讓張掖地質公園獨具魅力。
雄渾壯美的自然風光、富集豐厚的地質遺迹、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情,造就了張掖地質公園豐富多彩的資源稟賦,但得天獨厚的資源要發揮優勢,還需精心別緻的打磨雕琢。
張掖市依託裕固族民族文化資源,致力推進地質與文化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內涵,積極開發融自然觀光、民族文化體驗、科教研學於一體的複合型旅遊業態和產品,有效實現了地質公園與民族文化互聯共進、互動雙贏的良好局面。
古風猶存的游牧文化、原汁原味的裕固族風情與雄渾壯麗的祁連風光、絢麗斑斕的彩色丘陵、美輪美奐的丹霞地貌交相輝映,民族文化以地質旅遊為載體,催生了眾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旅遊項目和文化旅遊商品,使民族文化成了旅遊創新發展的支撐和靈魂,張掖地質公園這顆耀眼的明珠更加熠熠生輝。
寫在結尾的話:一個民族的誕生、發展、衰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是有一些文化真的需要我們用心傳承。無論時代走得有多快,都要堅守民族文化的根,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