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權來看曹魏侍中的重要性
曹魏時期的侍中,入主權力中樞,是隋唐門下省長官侍中權重之始。公元196年,曹操:
「奉迎天子都許。天子拜太祖大將軍,進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三國志》」
荀彧以侍中守尚書令的職位,既要接近漢獻帝,完成曹操控制漢室的使命,又為曹操謀劃軍國大事,處理日常事務,使曹操征戰時而無後顧之憂。荀彧以個人突出的才能使得侍中的重要性得以充分發揮。
在諸侯混戰的格局下,作為君主的謀士,侍中離君王很近,為其出謀劃策,逐漸成為曹魏官制中必須保留並加強重要性的職位。比如,有一次孫權上書稱臣,勸進曹操。侍中陳群就上奏說:「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商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所以,在漢魏交替之際,侍中有特殊的地位與作用。
魏國剛建立時:
「以荀攸為尚書令,涼茂為僕射……王璨、杜襲、衛覬、和洽為侍中——《三國志》」
侍中是魏國初建時的顯要官職,構成了君權實現方式的關鍵環節。曹魏一朝,尚書令為首的尚書台逐漸外朝化,侍中、中書監、令一道卻逐漸成為中樞決策的重要職位。
一、輔佐君王決策
古代君主在對軍國大事採取行動前有一個決策流程,儘管決策結果最後由君王拍板,但交流信息、出謀劃策必須有個過程,這就是封建君王的決策流程。在這個過程中,君王經常會選擇一些既能參與機要,又沒有直接的軍政實權,並為其謀劃的人物。
曹魏時,侍中始終扮演著為君王謀劃的角色。曹丕代漢後:
「帝恐休便渡江,驛馬詔止。時昭侍側,因曰:竊見陛下有憂色,獨以休濟江乎?今者渡江……臣恐陛下雖有敕渡之詔,猶必沉吟,未便從命也——《三國志》」
當曹丕對局勢猶豫不決時,侍中董昭進言為之分析時局,幫他出主意。
侍中的輔佐帶有積極主動性,一是因為侍中常常陪伴君主,與之關係良好;二是因為侍中的本職工作中就有當面提建議的責任。因此,曹魏君臣討論百官職責與許可權時,杜恕上奏稱:
「使侍中、尚書坐則侍帷幄,行則從華輦,親對詔問,所陳必達,則群臣之行,能否皆可得而知;忠能者進,暗劣者退,誰敢依違而不自盡?」
如果說輔助君主決策還僅為侍中權力行使的被動行為,那參與政務就是其積極主動的一面,這種職能建構從曹魏立國之初就已經確立。主要指侍中除了接受君主的詢問外,還要主動參與朝廷政務,主動對君主表達對時局的看法。具體表現為侍中不但有上疏權,還有奏議權。
曹魏政治中的奏議指部分官吏有資格主動參與朝廷軍國大事的討論。歷史記載,曹丕稱帝前夕,百官紛紛上疏勸進,在這中間,侍中辛毗、劉廙、劉曄等都是通過奏議上達天聽。曹魏的百官,擁有奏議權的不多,而擁有奏議權的侍中自然就成了皇帝的心腹和依靠力量。
「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漢晉春秋》」
由此可見,侍中已經成了君王危難之際所能仰仗的最後一支力量。
二、制定規章制度
《三國志》記載:
「魏國既建,拜侍中。博聞多識,問無不對。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恆典之。」
從漢朝末年,到魏國建立,維繫封建王朝的禮儀規章制度遭到戰爭的破壞。同時,曹家從過去名義上的漢臣到自己封王建國,禮儀規章制度需要與時俱進地修訂與建設。既能參與機要事務,又屬於君王心腹重臣的侍中,理所當然地肩負起重建封建禮儀制度的重任。
當時,漢獻帝在名義上雖是天子,但實際上只是魏王手裡的玩偶。魏王在形式上還是要對漢獻帝行君臣之禮,而朝廷百官既要對漢獻帝行「走過場式」的君臣之禮,又要對魏王行實際上的君臣之禮。
侍中完成了在複雜條件下各種社會禮儀制度的重建工作,也正是由於這些制度的知道作用,曹丕才順利地完成代漢程序。侍中王粲、衛凱等人的努力,才使得曹魏的禮儀制度得以確立並走上正軌。
曹魏代漢之後,侍中有承擔起適應形勢需求不斷地修訂、完善、捍衛制度的責任。侍中會經常與君主一起討論歷朝歷代制度的優劣,進而議論曹魏的禮儀制度,並加以損益增減。
如果大臣有作姦犯科的行為,侍中也有權提出批評建議。曹芳當皇帝時,王璩擔任侍中:
「曹爽秉政,多違法度,璩為詩以諷焉。其言雖頗諧和,多切實要,世共傳之。」
對於曹爽這種凌駕於君主之上的權臣,侍中也敢於譏諷,足見朝廷賦予侍中針砭違法行為、維護舊有制度的職權。
三、出納君王命令
除了中書監、令等專任官職外,曹魏侍中也擔負著出納君王命令的職責。曹髦當皇帝時,「遣侍中持節分適四方,觀風俗,勞士民,察冤枉失職者」。眾多侍中被授權,代表皇帝到地方查看風俗民情,監督郡縣官吏,成為皇帝的欽差大臣。
「高平陵事變」後,司馬家已經是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控人,侍中出納皇帝命令的的許可權依舊,「侍中許允,尚書陳泰說爽,使早自歸罪」。
侍中離皇帝近,佔據中樞,因君權隨意性的特點,決定了皇帝在行使君權時,往往難以完全遵循既有的制度。按照慣例,皇帝指揮身邊的親信行使不在職責範圍內的權利,因此經常會讓侍中享有出納王令之權,顯示出侍中職位的重要性。
四、侍中加官職增多
曹魏官吏中以侍中家官者有65人之多。曹魏時期,正值三國鼎立的對抗階段,皇帝經常親臨戰場,或在朝廷之處理軍國大事,這就需要身邊有眾多的親信大臣陪同,並為之出謀劃策。為適應這一形勢的需要,曹魏實行了東漢以來的官職設置慣例,重要的文臣武將加官侍中,即可陪伴皇帝左右。
於是,曹魏官制中大量出現以侍中為加官制。中書令、監的權力很大,掌握機要,但任然需要加侍中,才能常伴皇帝左右。如曹芳時的侍中中書令孫資、侍中中書監劉放,兩人經常出納王命,是曹魏時著名的大臣。如果不加侍中就不能常伴皇帝左右,或者即便見到皇帝,其權力也受限。
因此,曹魏的許多重臣,儘管權傾朝野,仍要加官侍中。如曹叡臨終前曾拜曹爽大將軍、假節鉞,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可謂獨掌朝綱,但曹芳繼位後,仍要「加爽侍中」,從此便可以常伴帝王,出入宮廷。
曹魏時,尚書省已經發展為獨立的行政機構,尚書省官員想常伴皇帝身邊,也需要加官侍中,形成了曹魏所獨有的侍中尚書僕射、侍中尚書令等官職。此外,還有侍中尚書中領軍、侍中廷尉等。以大量侍中加官,是特殊背景下曹魏官制中的一種獨特現象。
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制度與社會》
※古代配享太廟的是哪些人?
※秦始皇陵深埋地下兩千年,價值連城,為何不考古發掘?
TAG:陳秋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