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許世友去世後,為何沒葬在八寶山公墓?鄧小平:下不為例

許世友去世後,為何沒葬在八寶山公墓?鄧小平:下不為例

許世友去世後,為何沒葬在八寶山公墓?鄧小平:下不為例

文|冷暖歷史

八寶山公墓是中國最有名的公墓,能夠在這裡安葬的人,生前都是地位顯赫之人,他們活著的時為國家做出了非凡貢獻,死後才能葬在這裡享受後世瞻仰。許世友作為開國上將,他的功勞和貢獻自然不用多說,葬入八寶山公墓完全合情合理,然而許世友卻拒絕了,這又是為何?

其實,這還要從許世友的身世說起。許世友出生在河南信陽新田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裡,家裡有14個孩子,父親在他幼年時就去世了,因此母親承擔了家裡的一切負擔。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許世友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給別人干雜活,因為喜歡武術,他還拜師學藝,後來還到少林寺學習了一段時間。

社會的黑暗,統治者的腐朽,讓許世友走上了革命道路,也從此離開了家鄉,離開了養育他的母親。戰爭是殘酷的,許世友打仗很勇敢,他曾經7次參加敢死隊,有4次身負重傷,沒有醫藥治療,他竟用手指將子彈從傷口處摳了出來,可見其勇猛無比。

許世友的性格就像一個俠客,喜歡打抱不平,即便是領導,如果他說的不正確,許世友也會站出來與他理論,在軍隊中,許世友是出了名的倔脾氣。多年的戰鬥經驗,使得許世友成長為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鐵漢將軍,建國之後他被授予上將軍銜。可是在這位硬漢的心中,也有柔軟的一面,那就是他的母親。

許世友因為革命離家多年,幾乎很少能夠見到母親,作為一個兒子,他自認為是不合格的,可是自古忠孝難以兩全,許世友為了國家,犧牲了對母親的孝心,內心極為愧疚。建國之後,許世友有兩次機會回到家鄉,遠遠地他就看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彎著腰在捆柴,餵豬,當時他的母親已經年逾古稀,許世友的淚水刷刷地流了下來,見到母親的那一刻,許世友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無論如何都不願意起來,嘴裡還說「娘,兒子對不起您」。

為了彌補對母親的愧疚,許世友活著的時候就下定決心,死後一定要與母親葬在一起,永遠地陪伴著母親,用這樣方式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為此,當中央發出倡議,要求全體領導幹部要帶頭實行火葬制度時,許世友沒有簽字,他不同意火化,也不同意葬在八寶山公墓。

1985年許世友走了,享年80歲。南京軍區方面沒有人能做主,如何安葬許世友,只要請示鄧小平,最終鄧小平批示了:下不為例4個字,特許了許世友不火葬,可以葬在家鄉母親的墓旁邊,實現了他生前的願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暖歷史君 的精彩文章:

秦檜最厲害的後人,一家7口為國殉難,百姓自發立廟
父親是皇帝,兒子是皇帝,弟弟也是皇帝,他卻當了24年太子

TAG:冷暖歷史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