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過七夕,古人過七夕送什麼?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起到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工,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晒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髮、拜「七娘媽」、儲水辟邪防病、用使君子、石榴驅蟲防疫等。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其實是古代的女兒節。在商家的炒作下,七夕節被賦予「中國情人節」的含義,並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作為證明;而其實在古代「牛郎織女」的故事在七夕這天重點在織女,織女被古代女子視為紡織業的守護神,也是浪漫愛情的開拓者;因此古代女子會在七夕夜,通過一系列活動祈求自己有織女織作「天衣」般的高超手藝,和浪漫的愛情。
真正的情人節是上元節。上元節即是元宵節,古代女子平日不被允許自由出行,在這一天卻可以結伴遊玩。燈會為古代男女提供了相識、約會的契機。君不知,廣為流傳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便是以上元節為背景的
古代定情之物是什麼呢?
一、當仁不讓——香囊
要說古代兩情相悅,送的最多,那必須以香囊為首。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絲線纏成,多種香味濃烈的中草藥細末裝入袋中。先秦時,年輕人見父母長輩要佩戴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紅樓夢》中,黛玉送給寶玉一個香囊,後來誤會他送給了別人,賭氣把正做的一個剪了,卻不知寶玉已將它貼身佩戴。戀愛中的小女兒情態躍然紙上。
《晉書 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後,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並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應該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里相贈,才不算辱沒了貴重禮物和女兒家的一番情意。
二、帝王之選——如意
古代宮廷里的不少地方都會擺放如意,以供帝後玩賞。除此之外,如意還作為一種信物,在皇帝選后妃時,皇帝執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宮中還是一種高貴的禮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後生日等喜慶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後敬獻如意。
三、國際接軌——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戒指定情其實不只是西方的傳統,這一習俗在我國同樣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到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只由男子贈與女子。由於戒指是定親之物,所以古代未嫁的女子都不戴。
《太平廣記》里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於王氏宅中。
四、高端雅緻——簪
唐宋時期及以後各代,是發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畫中的眾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
它常是男士送給心儀女子的首選禮物,女子也經常將之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郎,很多凄美的愛情故事就因一支發簪而發生。現在流行的發簪幾乎完全複製了古代發簪的外形和用料,金、銀等貴价原料依然是女子的最愛。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五、絲絲纏綿——同心結
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
言為心聲,所謂「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結」這個漢字就象是一張「不舍心懷、情用牢結」的網,卻網不盡天下痴兒女故事的萬一,目睹神傷。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解讀毛澤東主席七首詩詞,感悟非凡長征精神
※劉禹錫:放下架子向民歌學習的大詩人,屈原之後唯有他
TAG:中華詩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