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篆書想入國展,要解決這些問題

篆書想入國展,要解決這些問題

毋庸置疑,當下篆書創作隊伍近幾年呈上升趨勢,許多年輕人對古文字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投入了一定精力,令人欣喜。加之,中國書協的篆書單項展、中國文字博物館圍繞古文字的書法創作舉辦的書法大展,以及古文字研修班等的推波助瀾,一大批創作骨幹隨之湧現,對篆書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使原本屬於「小眾」的篆書群體得以迅速壯大。

風格也向多樣化轉變,甲骨、金文、石鼓、楚簡、小篆、漢篆異彩紛呈。從《毛公鼎》《散氏盤》《白盤》到李斯、李陽冰、吳昌碩、鄧石如、趙之謙、吳讓之、徐三庚、楊沂孫、吳大澂,可謂取法豐富。形式更是繁雜多樣,中堂、對聯、扇面、三條屏、四條屏加之拼接、題箋、題跋、鈐印。

用紙更是五花八門,各類色宣、蠟染、粉箋、灑金、泥金一應俱全,呈現出空前的色彩衝擊,點綴在各種展廳中。以上現象體現了篆書發展的積極一面,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應引起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以期矯正時弊,推動篆書領域良性健康發展,無愧於這個千載難逢時代。

一、取法單一,深度與高度亟待提升

縱觀當下篆書創作,「三多三少」現象明顯。即小篆多、金文多、小字多;漢篆少、(有高度的)楚簡少、大字少。並且,小篆基本可以歸納為二種取法:一是清篆,一是鐵線篆。清篆取法吳讓之、鄧石如、趙之謙三家居多,且多流於外形模擬,線條僵直,習氣滿紙。殊不知小篆要旨在於淵雅醇清、圓融勻整、氣沉簡靜、靜中寓動方為上乘之作;鐵線篆多線性呆板,近於布算。金文作者的通病是普遍停留在查字、集字的初級階段,在作品中難窺其取法之源,大多拼湊之作。在評審中,難覓大字精彩之作。大字與小字無論是結體還是在用筆上均有很大差異,要具備轉換能力,才能駕輕就熟。而甲骨文創作,在當下基本流於以筆代刀式的書寫,線條尖薄無力,結字單調少變,未能深刻領悟甲骨瘦硬挺拔、以簡馭繁的自然狀態,把甲骨線條理解的簡單化、程式化。在當下的作品中,精於一家且有深刻感悟,並熔己意於其中之作可謂鳳毛麟角。

二、古文字基礎知識缺乏

近幾年參加中國書協舉辦的展覽以及商業展的評審工作,發現篆書作者的一個嚴重通病便是古文字知識嚴重缺失,造成了錯字、造字、用字混亂之現象,且這種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如不正確引導並加以遏制,令人堪憂!我經常在全國各地參加書法培訓授課,見過許多篆書作者過於著急入展、入會,急功急利、心浮氣躁,查字典集字進行創作,使得作品毫無法度規矩可言。一幅作品中,金文、楚簡、甲骨、小篆雜糅,如同「拼盤」一樣,可謂匪夷所思。

眾所周知,篆書是五體之源,亦是打通各書體之間的必修書體。我國的古文字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與發展,僅周朝就有約800年的歷史,有著鮮活的生命力,任何一個從事古文字研習者都不可忽視古文字在歷史長河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古文字知識,包括文字學、訓詁學、斷代史、《古文字釋要》、古文字分類以及《說文解字》《通假字彙編》等基礎知識,既然習篆,就應以專業視之,對所涉知識詳加研習。

三、「形式至上」導致形式雷同單一

放眼展廳之中,小篆作品是清一色的四條屏、三條屏、二條及中堂,一律打格填字。兩周金文的形式與用筆亦趨於程式化,對聯、中堂是常見形式,內容或摘抄吳大澂的論語,或集字查字典組成對聯,違和晦澀。同時,楚系文字用錯現象明顯。這些現象都充分證明了書者底蘊不足、修養欠佳。在形式上,一般都是參考往屆全國展作品集,不分青紅皂白拿來即用,絲毫不管形式與其正文內容是否和諧。在用紙上,更是搜盡天下奇紙,為的就是出奇,以求與眾不同。凡此種種行為與真正的書法藝術背道而馳。

四、全面了解當下書法創作導向與評審規則是當務之急

若想在中國書協各類大展中脫穎而出,應充分了解中國書協的十六字方針:「根植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要在書法的傳承性與規範性上用足功夫,做到有傳承見法源,書寫正確、規範的漢字,切記杜撰造字。只有深入傳統,守正創新才有出路。若以再現古人的筆墨而沾沾自喜,則是淺薄行為。在取法上,要向多元化發展,篆書體系浩如煙海,經典法帖更是汗牛充棟,要放寬視野,找准一家進行突破。也要耐住寂寞,做苦行僧式的淬鍊,唯有如此,才能肩負起將篆書發揚光大的重任。

另外,投稿作品一定要遵循徵稿啟事要求,切忌打擦邊球。諸如超尺寸、晚郵寄、過度拼接、內容分割不完整、造字、錯字等問題都會阻礙閱讀的完整性。還有就是放平心態,從容應對,畢竟任何一個名家都不是靠一兩次入展就功成名就,而是憑藉經年累積,厚積薄發,輔以淵博的學識與綜合藝術修養進行積澱,方能表現出舉重若輕、信手拈來的絕佳狀態。說到底,書法最終拼的是學識與修養、才情與悟性,這是支撐一個書家能夠走高走遠的保障!

五、展望與希冀

中國書法有著三千餘年的發展歷史,名家名帖浩瀚繁多,足以令我輩受用終身。加之,近幾年考古工作不斷出新,進一步開闊了我們的視野,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當倍加珍惜。如今,正值國富民強的偉大時代,我們沒有理由不積極進取,銳意創新。中國書法傳承幾千年之久,在我們這個時代應當有新的突破與提升。要達到新的高度,就要求我們敬畏古人,見賢思齊,厚積薄發,積古儲寶,深入經典,提升自己的學識與修養,不愧於時代的饋贈。篆書乃五體之首,更應適應時代發展,孜孜以求,與古人對話。正如唐司空圖《詩品》云:「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大自然蘊藏的美景無以窮盡,我們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毅力,在古文字領域跬步前行,集腋成裘,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篆書藝術的發展會迎來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高峰!

(傅亞成中國書協篆書委員會委員)

文章原載《書法報·國展專刊》

(本文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雜談 的精彩文章:

王鐸去世前寫下這幅俊美大字,動人心魄!
從《書譜》中,你可看到筆法的細節!

TAG:書法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