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展覽進入倒計時:甘肅文物菁華,河西走廊的時光重影

展覽進入倒計時:甘肅文物菁華,河西走廊的時光重影

展覽: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

展期:2019年5月16日至8月18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說起甘肅,最有存在感的,彷彿是……拉麵?而當翻開甘肅地圖,一條東西縱橫的道路彷彿一道筋脈,支起了甘肅的主心骨。拉麵形象的蜿蜒與口感的勁道,與串起甘肅的東西幹道的空間感和蒼涼的時間感如此相像,或許正是同一方水土表裡內外的統一。蘭州拉麵的形態豐富,從毛細到大寬,變幻多姿;而貫穿甘肅的河西走廊同樣多彩。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試圖用「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條分縷析地一層層揭開這古老孔道上的諸般「味道」。

彩陶之路

步入展覽序廳,全畫幅的曲面展板上是甘肅綿亘起伏的複雜地貌,而在這廣袤大地的背景下,聚光燈打在展廳中央的獨立展柜上,一位身姿挺拔、肩寬腳大的彩陶男子,雙手插兜,有些滿不在乎地眼望著它所站立的土地。這件人形彩陶其實是一個中空的罐子。它全部的特徵向我們暗示了隴原大地上那群先民天生的性格——注重實際又不乏生活情趣、活潑靈動、無拘無束。這性格或是因河西走廊天然的交流便捷而生,而其最初的承載者,正是彩陶。

人形彩陶罐 四壩文化

甘肅號稱彩陶之鄉,這一美譽首先立足於其彩陶發現異常豐富。從秦安大地灣開始,在馬家窯、半山、馬廠、齊家等諸多考古學遺址中發現了器型多樣、異彩紛呈的彩陶。碗盆瓶罐等器型昭示了甘肅先民的日常生活,魚鳥蛙等紋飾暗示著他們的精神世界。而其中更能窺探到中國藝術萌芽中的奧秘。展覽中的兩件魚紋盆,是中國藝術研究中的經典物件。學者們由地層獲知它們的相對年代,繼而揭示出藝術形象由寫實到抽象的普遍規律。

寫實魚紋彩陶盆 大地灣二期文化 攝影/丁雨

變體魚紋彩陶盆 大地灣二期文化 攝影/丁雨

作為史前文明活躍而重要的部分,人們自然關心這交通要道上的彩陶究竟來自何方。而放眼於更宏觀的視角,甘肅彩陶來源,這一問題在中國的學術史上曾有過非同一般的分量。

1923年,行走於甘肅的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極為興奮,因為甘肅之行,讓他和他的助手先後發現了辛店、齊家、馬家窯、半山、馬廠等遺址——甘肅地區的重要彩陶文化幾乎被其「一網打盡」。在此之前,他認為自己於1921年發現的仰韶彩陶很有可能來自中亞,並提出了彩陶由西向東的假說。甘肅地處東西交通要道,此地發現的彩陶不正好可以成為自己學術觀點的支撐嗎?通過對彩陶排序,安特生認為以甘肅為中心的齊家文化早於當地的仰韶文化,也就是說,西北地區的彩陶文化要比中原的彩陶文化更早產生,所以仰韶文化應當是由西方傳入。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西來說」。由於仰韶文化當時被認為是中華文化的源流,因此這一假說也常被稱為「中國文化西來說」。

對鳥紋彩陶壺馬家窯文化

20世紀初的中國雖然山河破碎,但國人至少仍能以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和延續性而自豪。然而此說一出,石破天驚。甘肅彩陶的發現連綴起了完整的彩陶之路,但是這方向到底向東還是向西,對當時學界乃至民眾心態上的意義大不相同。解鈴還須繫鈴人,想要反駁安特生,關鍵的證據仍要在甘肅尋找。20世紀40年代,夏鼐先生髮現甘肅齊家文化地層位於仰韶文化地層之上,這一證據明確表明甘肅的齊家文化晚於中原的仰韶文化。此後30年在甘肅地區的一系列發現,以確鑿的地層關係明確了仰韶文化早於以甘肅地區為中心的馬家窯、半山、馬廠、齊家等諸文化。「中國文化西來說」由此不攻自破。

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河西走廊是一條東方彩陶文化西傳的重要通道。而信步於展廳中,那一件件彩陶承載的,不只是幾千年前東西人群的交融,也是百年前東西再次邂逅時,中華民族一段特殊的心路。

青銅之路

如今我們重新審視文明的交流,早已能夠以平常心視之。文化的交流總是你來我往,風雲變幻。在不同的時代,孔道總在那裡,但主題卻在變換。馬家窯文化林家遺址出土的含錫青銅刀被認為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它揭開了中國青銅時代的序幕,也為我們探究中國青銅的來源提供了線索。

青銅部分的展陳並未被設計出綿延連續的展線,兩列展櫃對峙而立,櫃中展品明顯呈現出迥異的風格。一列展櫃器型以鼎簋爵觚等中原流行的青銅禮器為主,另一列展櫃的器類則多是刀斧匕鏃等工具為主。如此設計,是為了突出甘肅青銅文化的複雜,其既包含中原地區的青銅器物,亦包含有來自歐亞草原的青銅器。青銅器是中國文明的象徵,因此,中國的青銅器究竟如何起源,一直是人們孜孜以求的問題。

父丁銅角 商晚期

青銅空首斧-四壩文化 攝影/丁雨

實際上,「青銅時代」這個詞原本來自西方,是丹麥國家博物館保管員湯姆森為整理其單位中的藏品而做出一種概括。湯姆森的總結立足於西方考古學研究中發現的大量青銅器工具,因此這一術語與「石器時代」「鐵器時代」並列,具有某種生產力進步的內涵。中國夏商周三代青銅器的樣貌與西方大相徑庭,中國的青銅被稱為吉金,是王室貴族的珍寶,他們可不捨得用這些美好的材料做工具,而是把這最珍貴的材料製成禮器,奉獻給祖先,以保佑國家與家族。由此而觀,中西雖然皆有青銅器,但器類、用途乃至其背後折射的人群觀念均不相同,似很難混為一談。

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 戰國

但在甘肅,這兩類青銅器似乎發生了邂逅。空間上的共存,並不能證明時間中的共生。早在20世紀90年代,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敏先生就指出,中國的早期銅器很可能是由西經河西走廊而來。在甘肅地區,西來的青銅器年代更早。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孔道,但甘肅先民並不只是西來青銅器的運輸者。最新的冶金考古證據表明,他們也參與了冶金技術的改造與本土化過程。甘肅地區應是冶金技術進一步向東傳播的策源地。當冶金技術傳至中原,強勢的夏商周族群塑造了富有特色中原青銅文化之後,又將其創新產生的青銅器向外傳播至其勢力能夠到達的範圍。甘肅地區作為商周勢力的西界,當然為統治者所重視。由此,東西兩方的青銅器便在河西走廊相遇。在這條廊道上,青銅器來來往往,遙望東方,已有大國的光芒。

統一之路

在傳統的歷史敘事中,中華文明政治與文化的核心區似乎始終是在中原變換,無論是由西向東,還是南北交替,大體的地理範圍不出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這些地區相比,甘肅畢竟偏遠,略顯邊緣。但若在史書中尋根究底,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秦人,其發源地便在甘肅。近年來,隨著大堡子山、張家川馬家塬等一系列重量級遺址的發現,史書中模糊的記錄被清晰地定位,早期秦人稱霸西戎的輝煌、秦與戎的糾纏,在一件件文物上獲得了答案。

秦人崛起與西周的西部戰略密切相關。周宣王時,命秦仲征伐西戎,秦仲雖然失敗被殺,但子承父業,其長子秦庄公率領其兄弟卻大獲成功,不僅得報父仇,還佔據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地盤。周幽王父子內鬥,犬戎進逼之時,並非所有的諸侯都無動於衷,秦庄公的孫子秦襄公便曾率兵勤王,後來周幽王被殺、周平王宜臼無法控制局面時,又是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遷都至洛陽。作為回報,周平王許諾,只要秦人能把被戎人佔領的岐山以西的土地打下來,那麼這些土地就都為秦人所有。政策的開放刺激了秦人的野心,也讓秦人迅速地拿到了周平王給他們畫下的大餅。這是史書所記錄的秦人的最初創業。如今的考古發現將他們的創業基地鎖定在甘肅天水大堡子山一帶。

秦子青銅鎛鍾 大堡子山出土 攝影/丁雨

展覽中的秦子青銅鎛鍾,便是出自大堡子山的重量級文物。這件青銅器體量巨大,紋飾奇詭張揚,顯示出卓爾不群的氣質。細觀其器體下方的鼓部,可見銘文二十八字,中有「秦子」字樣,記錄了這件鎛鐘的身份。實際上,在出土青銅鎛鐘的樂器坑中出土有鎛鍾3件,甬鍾8件,還有石罄10件,足以組成一支小型樂隊。人們談及秦王趙王澠池之會時,藺相如在樂器演奏方面對秦王的反擊時,往往會據此誤以為秦人不通雅樂。而這批秦文化早期階段青銅樂器的出土,足以證明秦人對正統雅樂的追求或不遜於中原各國。實際上,春戰之時,秦人往往因地處邊陲而被視為蠻夷。雖然他者的目光並不友好,但秦人從未妄自菲薄。除了一絲不苟地鑄造重量級樂器,以聆聽雅樂、陶冶情操外,秦人在禮儀活動中,也追慕王風。如西周時代形成的列鼎制度,在秦人墓葬中同樣能找到明確的例證。

竊曲紋垂麟鼎 禮縣趙坪村圓頂山秦墓出土 攝影/丁雨

秦人的統一大業成就於東方,但其早期的磨礪卻來自於西方諸戎。他們合作過,也鬥爭過。義渠王與羋八子的軼事,大概便可視作秦與戎關係的象喻。正因如此,無可否認,在秦人面向東方之前,曾從西面的鄰居那裡中汲取過很多的營養。而二者水乳交融之地,便在宣太后與義渠王縱馬奔騰過的河西走廊。在戎人的遺物上,我們能看到更奔放的氣質——黃金配野獸,才是華麗麗的男子氣概。這大概也是秦人雄健之風的來源之一吧。

高浮雕獸面紋金帶扣 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 攝影/丁雨

信仰之路

張騫通西域的史實,耳熟能詳。雖然絲綢之路的實體早在史前便已存在,但張騫的再度發現,無疑讓這條幾乎快要被隔絕的道路在東西方的世界重新蘇醒。商品因其實用性而成為首當其衝的傳播載體,更高難度的交流當然是語言、文字和信息的溝通。然而,總有一批批有志之士前仆後繼,成功地把河西走廊打造成一條信仰的傳播之路。而其成功的秘訣,也留存至今,那就是石窟。

說起甘肅的石窟,相信敦煌莫高窟會讓你脫口而出。但在甘肅,石窟何止一處?從最西邊敦煌,到最東頭的武威,幾乎步步石窟。河西走廊南北兩側皆山,是營建石窟的天然優勢,而偌大甘肅居然石窟如此密布,亦可見佛教徒的虔誠。

泥塑菩薩立像 北魏 麥積山石窟第76窟 攝影/丁雨

佛教源自印度,經典皆由梵語寫就,教義深奧,向知識精英傳播,尚需精心翻譯,但欲普度眾生的僧眾們更想把其中智慧推向普羅大眾。可是在古代,普通民眾幾乎都是大字不識的文盲,如何傳教?雕繪佛像、本生佛傳故事的石窟,便成了傳教的前沿陣地。石窟既是佛眾修鍊之所,亦可供傳教之用。民眾或多不識字,但總能看出佛陀的慈悲之像,總能在僧眾的引導下觀看壁畫,聽明白佛前世今生的犧牲與努力。因其有效,故而自佛教西來,石窟營建便異常繁盛,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時空跨度極大、類型極多的豐厚遺產,值得細細品味。

彩繪天馬圖墓磚 西晉 敦煌佛爺廟灣墓群M133墓出土

甘肅的重影不止於此。絲綢、天馬、簡牘……一層層色彩既讓這道路耀眼,也讓它更加神秘複雜。當行走於高山、盆地、平原、戈壁的變幻間,重新揭開籠罩其上的一層層面紗時,才會發現,這複雜的外表裡只藏著一種簡單的渴望:交流。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13篇故事集結成「牙齒」 電影導演萬瑪才旦出書
一個台北中產女孩兒毅然投身殘酷名利場,N年後,她把那些灼人秘密帶到了戛納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