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空軍殲擊機命名,從殲-5開始,殲-1到殲-4哪去了?
有好多網友疑問,為何中國空軍的殲擊機命名是從殲-5開始的,那麼殲-1到殲-4哪去了?其實,我國,從殲-1到殲-20都有,一個也不缺。只是殲-1到殲-4不是官方代號,只是部隊里的稱呼。
【殲-1】
舉例說明,殲-1便是蘇聯拉沃奇金設計局在二戰之後設計的拉-9戰鬥機,即「La-9」,這款活塞式戰機於1946年6月試飛成功,並於1947年裝備蘇聯空軍。拉-9戰鬥機繼承了拉-7的氣動布局特點,採用了全金屬結構和層流翼形。
中國也於1950年的中蘇蜜月期間得到了蘇聯援助的拉-9戰鬥機成品機型和技術,中國從蘇聯進口了第一批129架拉-9螺旋槳戰鬥機,從1950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獨立第一驅逐機大隊開始裝備拉-9戰鬥機。但由於拉-9裝備量少,且很快就退役,所以中方仍然沿用蘇聯的戰機稱謂。
【殲-2】
至於殲-2,就是蘇聯的拉-9後續機型拉-11,這也是蘇聯研製的最後一款螺旋槳活塞式戰機,從1947年到1951年一共在蘇聯空軍裝備了1182架,和拉-9相比,拉-11並沒有太多改進,主要變化是增大了其燃油儲量,增大了航程。
拉-11即殲-2,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拉-11奔赴朝鮮半島,參加了朝鮮戰爭空戰,並與美國空軍的F-86戰鬥機交火,但損失較為慘重。
【殲-3】
殲-3即大名鼎鼎的米格-9戰鬥機,這也是蘇聯在研製拉-11螺旋槳飛機後研製的首款噴氣式戰鬥機,其中參考了很多來自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空軍梅塞施密特Me-262的技術成分在內。米格-9生產了大約610架,由於當時國民黨空軍在建國之後仍然不斷對中國東南沿海城市發動空襲,故蘇聯出口了少量米格-9給中國。但米格-9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所服役的時間並不長,很快就被更新式的戰機所取代。
【殲-4】
殲-4是蘇聯一代機中的代表作:米格-15的中國稱呼,作為後掠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米格-15的出現無疑讓英美兩國感到吃驚,因為當時美國空軍還在使用二戰時期較為優秀的P-51「野馬」戰鬥機,所以米格-15的服役使得美國也開始在朝鮮戰爭中投入新式的F-86戰鬥機與之對抗。
米格-15產量驚人,全世界範圍內算上仿製的一共生產超過13000架,中國也進口了3批次的米格-15,總數量大約在2000架次上下。這些所謂的殲-4也成為了新中國建國之後空軍的「頂樑柱」,並一直持續到80年代才全部完成退役。
以上機型中國沒有做到仿製和自主量產,尤其是殲-4,中國數次仿製都沒有成功,真正意義上的自主製造的噴氣式飛機和命名,都要從殲-5開始算起。
【殲-5】
殲-5曾經被稱為56式戰機,仿製的是蘇聯的米格-17戰機,自此之後我們才實現噴氣式戰機的自主量產。殲-5的原型機在蘇聯政府的建議下,由沈飛開始試驗仿製,並於1956年7月19日成功完成仿製米格-17的首飛,而事實上殲-5的命名稱謂是存在的。
【殲-6】
殲-6即59式戰鬥機,仿製的是蘇聯的米格-19,殲-6也是我國自主生產的首款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從1964年開始交付人民解放軍空軍使用,但直到2006年才正式退役,退役4年後才被移除出空軍編製序列。
著名的殲-6飛行員高長吉,擊落國軍中校張育保的RF-101,這張照片曾登上《人民日報》
可以說我國空軍的發展是從蘇聯模式中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走的是「從進口、到仿製、自主研製再到如今的出口和領先世界」的大路,之後的「殲幾」型號由於名聲較廣,不再做多餘介紹。之所以從殲-5殲-6才開始命名,還是因為空軍具備一定影響力了,才會「另立門戶」,殲-1到殲-4的命名方式並不夠嚴謹,因為這只是空軍內部的稱謂罷了。
※衣阿華戰列艦的主炮,威力有多大?一次齊射能碾壓一個陸軍集團軍
※人類第一款洲際戰略武器:二戰日本對美國大轟炸,只炸死了6個人
TAG:科羅廖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