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Intel們究竟是怎麼倒下的?

Intel們究竟是怎麼倒下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智能相對論,作者 | ihahe

以IBM、Intel和微軟為代表的老派IT,雖然在移動的賽道上沒了聲音,但它們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吸引了市場火力。

最近IBM以334億美元收購了Redhat,擁抱開源,微軟在去年6月份收購Github,同樣擁抱開源;Intel則在智能駕駛上開闢賽道,並於2017年收購Mobileye。

這是它們對Alphabet、Amazon等的吶喊,

像極了《老人與海》中執拗的桑提亞哥,花了好幾天捕殺了一條大馬林魚以證明自己沒老。不過也沒什麼用,老派IT紅海里的魚越來越少了。所以它們得冒死換賽道。

但有點不同的是,微軟轉型成功,依舊如日中天,IBM和Intel則在舞台之外,稍顯落寞。而Intel在移動領域十多年的進進出出,還不如桑提亞哥,他至少還能打到一條魚,Intel則是空歡喜一場。

玩不轉的老派IT

我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一位超市集團的負責人面對頹敗如山的局勢這麼評價自己。如今,這句話送給Intel是不是合適?

人們發現,Intel最近出新品的動作慢了。

首先原計劃2015年上馬的10nm工藝並沒如期實現,一直拖到2018年,量產則要等到2019年;其次,Intel數次提高處理器價格,根據銷量統計,相比2011年,2018年的PC處理器的銷量下降接近30%,但銷售額接近,這意味著處理器的價格隨之有比例地提升了。

銷量不夠,漲價來湊反應的是傳統業務滯漲,新業務無著落的窘境。面對新市場機會,Intel舉手無措,彈藥也不足,本來期待在移動手持計算領域有所建樹,而這,也被它自己搞砸了。

Intel在5G的節點上又啞火了,嚴重影響了蘋果5G的進度。蘋果不得不再度轉投高通,通過大約45億美元的成本解決糾紛,每台iPhone的授權費用也從按售價比例換成固定額。

雖然Intel一再表示,2020年能提供5G基帶,不能等的蘋果還是把Intel甩了,最後,Intel士氣受挫。一氣之下旋即宣布退出5G市場,並公開叫賣通信專利——猶如楊志賣刀,越賣越毛。隨後有大買家(大概率是蘋果)找上門,與Intel進入私聊,才讓鬧劇沒那麼難堪。

蘋果在拋棄Intel的同時,還狠狠地利用了它作為與高通議價的棋子,將它羞辱了個通透。Intel則自貶身價高調賣專利反擊,意圖在市場上吊打蘋果的聲譽。但市場經濟,畢竟實力說話,趕不上趟的Intel對移動通信孜孜以求的野望,被徹底撲滅。

問題出在Intel自己身上。首先是Intel 10nm工藝卡殼三年之久,自己CPU產能都不夠,還阻礙了5G基帶晶元的按時推出。其次,行業轉向讓Intel百口莫辯,其10nm工藝被時下對手的7nm工藝在市場上碾壓,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市場宣傳,對手的市場宣傳還是直指Intel七寸,Intel無力招架。再則,Intel被行業孤立了。在晶元領域,Intel幾乎擠兌過所有對手,Intel把所有能做的晶元和事情都做過。如今它將面臨一眾廠商的圍剿,手法也如出一轍。

圍剿,不留生路,是Intel對付對手的手段,也是目前被群起而攻之的原因。此前,它贏過了所有對手,現在,Intel逃不過市場和技術的審判。

有行業內的人士聲稱,Intel應該發揮自己的所長,幫助半導體行業跨越困難,提升技術水平,而不是自己重蹈30年來的道路。

「我們需要Intel解決技術難題,而不是它親自參與到移動計算的現實市場中來。我們需要擴大我們產品的滲透力,而不是期待Intel另立山頭搞分裂,ARM的事實行業領頭羊需要得到尊重。」

但Intel還執拗地堅持「帶頭大哥」的派頭,尋求用X86進入移動領域的機會,它借Atom切入移動市場,卻從來沒成功過。這固然有Atom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移動領域廠商對其的拒絕,聯想用Atom處理器推出過K900,隨即在K910就放棄了這款處理器。摩托羅拉選擇Razr i使用Atom,不過當時摩托羅拉已經日迫西山,風光不再,掀不起波瀾。

如果說摩托羅拉是有心無力,則聯想絕對是賣個人情,讓Intel自己看看它的Atom多麼不濟。聯想和摩托羅拉的失敗嘗試直接導致其他廠家根本沒動靜,它倆成功地當了擋箭牌,可以讓移動領域的玩家對Intel的恐懼不致於溢於言表。

而且Intel自己也沒變成適合移動計算的戰鬥體。它在PC領域的過分成功已經影響了它的判斷力,並與市場的主流玩法脫了節。它還在延續過去50年以來的成功經驗,堅持在設計上大包大攬,拒絕開源模式和迴避通過服務掙錢的模式在晶元領域的延伸。

Intel也常常借製造工藝先進優勢,碾壓對手,以守護摩爾定律為己任,它看重摩爾定律超過遵循市場本身。

進軍手機領域折戟沉沙之後,Intel突然把重點放在了平板電腦上,並且猛力砸錢,但是被上網本坑過的用戶並不買賬。

在2013和2014年,Intel以虧損70億美元的代價讓平板廠商採用Atom處理器。銷量也只攀爬到4000萬台止步,眼看不掙錢,Intel隨即放棄了補貼政策,Atom也從平板電腦市場消失——此後,Intel與移動的聯繫就剩下基帶晶元了,而這也會在5G時代被掃地出門。

「Intel的控制欲太強,它會控制到市場細節,在多元化更細分的手機市場行不通,你不能期待二十年前一樣,有個Intel Inside,用戶就會乖乖買單。」

移動拓展不利,後院也開始起火。

老盟友微軟發布了以ARM為基礎的Windows,欲圖構築Windows的ARM聯盟;老對手AMD在傳統桌面上攻城略地,已成勢均力敵之勢;新勢力華為等公司的ARM晶元伺服器也在發起圍攻。

後有追兵,前有圍堵,內部混亂。Intel正經歷豬隊友搗亂,競爭對手蠶食等多種折磨,過去的一年,Intel十分艱難。

先是CEO醜聞離職,『幽靈』和『熔斷』的安全醜聞讓Intel聲譽大受傷害,再則,Atom在手機市場上的失敗,徹底斷了Intel的手機夢,與高通等廠商的爭奪以失敗而告終。

「這個場景很熟悉……」

當年,Intel就通過價格和數量優勢,把SUN、IBM等廠商幹得人仰馬翻。現在,Intel將成為堡壘的守護者,面對新手挑戰。

長價值鏈和短價值鏈的對撞

Intel的成功是與微軟緊密捆綁的。它們像PC領域的上帝,不僅控制了貨源,還控制了利潤流向。它們兩個公司賺取了PC行業接近70%的利潤,而它的下游廠商像是它們的子公司,存在的意義就是給它們上貢。

這與當前的玩法不一致。微軟和Intel的授權方式和盈利模型跟目前開源模式格格不入。現有的Android/iOS體系接受不了微軟和Intel的玩法,微軟和Intel也擔心開源破壞它們的盈利體系。

兩個陣營之間的不信任和互相防備很深。這些一路走過來的手機廠商,有的以前也是PC的大玩家,即便有這層關係存在,Intel在手機市場依然吃不開。

目前,「智能相對論」看到,安卓生態圈群攻群守,前有三星華為,後有oppo vivo小米助陣;蘋果則自成一派。並且在軟硬結合方面,都受蘋果成功模式的啟發,完美避免了與微軟和Intel的遭遇,微軟和Intel再想插足完全是葉落花黃。

等Intel和微軟發覺的時候,已經晚了。為了推硬體,Intel搭上了摩托羅拉,結果摩托羅拉自身都難保賣身求存。微軟甚至收購了諾基亞手機部門,諾基亞手機也兵敗如山倒,被視為微軟最失敗的收購。

實際上,微軟一直在移動計算的舞台上,但從未走到市場的舞台中央,iOS和Android對微軟的手機操作系統進行了毀滅性打擊,它們像高維度文明擊殺部落文明一樣,完全顛覆了微軟幾十年的積累。同時,微軟的軟體出身也限制了其對軟體開發人員的胸懷和利益分配的探索。

其實這是長價值鏈和短價值鏈的直接對決。

當前,無論是iOS還是Android是長價值鏈模型,而微軟Intel奉行短價值鏈模型。前者通過各環節獲利,需要足夠的參與者;後者則追求壟斷,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這導致兩種不同的出發點,微軟Intel以產品為中心,價值體現在產品上;iOS/Android以服務為出發點,產品成為實現服務的節點。

事實證明,微軟Intel失敗,微軟Intel的最高目標是壟斷;而iOS/Android成功,其最高目標是群體利益最大化(順帶掙更多的錢)。以壟斷獲取利益和以功能討好用戶獲得利益中間差了幾條密西西比河。

因而,微軟和Intel在移動領域的失敗根本不是產品的問題而是價值鏈環節分配問題。

同時它們還有個私心,它們卡位移動計算是害怕手機迅速崛起取代PC,這種私心也讓它們對智能手機領域的投入心不在焉,等看到智能手機大勢已成才加大注碼,已然晚矣。

多年以後,比爾蓋茨還對錯過手機時代心有戚戚焉,他說,微軟錯過了一個4000億美元的機會。

即便比爾蓋茨再年輕二十歲,他依然會錯過這個機會。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囿於過去的成功,就會失去未來成功的機會。

微軟和Intel以計算為核心的短價值鏈模式不適合新時代,以至於被完全排擠在移動產業鏈外。而PC巔峰已過,放眼則儘是溝壑。

轉型是醒悟還是臨時抱佛腳?

自2011年,PC銷量達到巔峰之後,便一路轉跌,從3.5億台的峰值銷量衰減到目前的2.59億台,幾乎削減了一億台的銷量。

但人們手頭的計算資源卻並沒有變少,反而變多了。根據統計,以平板為形式的計算平台彌補了PC的下滑的量,而這些偷走了本應該是Intel的銷量。

雖然這並沒有影響Intel的利潤,卻改變了行業風向,也把它的夥伴也坑慘了。Intel低估了終端市場難度,高估了自己和夥伴的能力。動輒上億銷量規模的手持智能移動設備的套路完全不一樣,而Intel旗下的一眾跟班,多數玩板卡出身,在終端市場沒有渠道也沒有話語權。

時至今日,跟Intel玩的一眾廠商,幾乎都沒有趕上移動互聯網這個大潮,都在手持移動計算設備上寂寂無聞。而傳統PC業務的萎縮,使得下游廠商求新求異的創新被現實抑制,龐大的PC帝國只能以慣性前行,但其方向和終點,早已註定。

醒過來的Intel開始大量併購,以拓展其在AI、自動駕駛方面的影響力。2016年8月,Intel收購了深度學習初創公司Nervana Systems,同年又收購了Movidius,有了初步布局之後,又以153億美元收購了業內領先的Mobileye,提升自動駕駛領域的影響力。

時任Intel CEO科再奇說,要把Intel重新定位為一間數據公司。

是的,「智能相對論」也相信未來在於數據。根據IDC數據顯示,過去的7年間,全球數據增長18倍,每年複合增長率超過50%。智能設備的增長率水平也與之相應,根據估計2025年,全球智能互聯設備保有量將超過1500億台,每年產生175ZB(1ZB=1萬億GB)的數據總量,僅中國的800億台設備將產生49ZB的數據量,比幾年前的預測高出了5倍。

而AI和智能駕駛需要海量的數據支持。目前,Waymo累計里程超過2000萬公里,Mobileye的裝機量超過2700萬台,未來智能駕駛將更需要數據推動。而以手機為核心的個人計算設備的算力拓展,基於手機的AI應用,都會催生巨量的數據需求。到時候, 伺服器需求將大幅度上漲。

這中Intel的下懷,它也放棄了繼續在移動市場的努力和掙扎。我們可以理解它不玩了。在移動領域的失敗,正是對過去自我做法的否定,稍微清醒的Intel開始把自己定位在後台的公司。

現在,電腦領域的朋友圈還在縮小。少數的巨頭把持,鮮有的新面孔表明大家對PC領域已經失去了熱情。自惠普拆分為消費和企業兩個公司後,戴爾電腦的『電腦』也被削除,甚至蘋果也不再叫電腦公司。電腦,這個曾經流行和時髦的辭彙已經讓位了。

PC業還在以其擁有的慣性前行。但速度大不如以前。Intel有些心不在焉,工藝的一再延期被下游廠商當作PC行業發展降速的信號,儘管還有AMD雄心勃勃,拼了二十年,終於拿下超過40%的市場佔有率,而這於整體的趨勢無補。

擺脫延長線思維,重歸於時代

Intel被延長線思維絆住了,或者整個行業都被延長線思維絆住了。

延長線思維——即用歷史的經驗來做現在的事情。把新事物都當作舊事物的延伸而忽略新事物的特性和潛能。

比如移動互聯網,視界外的人把它當作「固有互聯網的移動化」,高鐵也是被簡單地當作「速度更高的鐵路系統」;而手機被當作「移動的電話」——儘管現在的手機兼具移動的互聯網和移動的電話功能。這些歷史遺留觀點阻礙了對新事物的探索和認知。

Intel對移動的理解也是如此,與簡單的思維不同的是,Intel還意圖用自己的理解來左右這個行業,自然無法得逞。

目前,IT式微,ICT崛起,市場風向和興趣也逐漸轉向。上游講基礎服務,下游將講體應用,中間是網路和各種服務商。把晶元軟體進行了徹底融合和創新,以前微軟和Intel的聯盟被兩種模式分別取代,一種是以軟體為基礎的Android聯盟,一種是自成一體的iOS體系,Wintel模型在移動領域被拋棄。

移動計算領域的發展,也促使晶元設計大發展,Intel再也無法在計算機體系結構上傲視群雄,曾經Intel獨霸的CPU設計也有人做得更好,商業模式也更具親和力,Intel也早已不是輿論的中央——自從智能手機爆發之後,它的話語權旁落了。

Intel醒悟還是有些晚,盤子大,難掉頭怕是關鍵因素。目前,PC業務大約佔Intel所有業務的50%多一點,相比早些年80%的比重,Intel的轉型很成功。數據中心、智能駕駛是Intel的新的利潤增長點。

雖然沒有趕上手機市場爆發的紅利,好歹還能趕上AI和智能駕駛。就在2018年,實現了高達211億美元的利潤(因為稅收減輕43%),而再度進軍手機市場的宏願不再提及。

根據預計,智能駕駛將是下一個爆點。不僅已有的科技公司紛紛投入,新創的公司和吸引的投資額也大幅度上升。僅在我國,關於AI的投資每年數倍增長,而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新車滲透率超過30%,到2020年,我國汽車ADAS市場就將達到500億元的規模,Mobileye目前業內領先,Intel的收購有先見之明。

這一切需要巨大數據量的支持,通過車機和AI伺服器互動,實現全新的業態。一方面車機系統算力提升,另一方面後台伺服器算力輸出,第三高速的互聯網有了基礎。汽車的AI駕駛將比單純的手機應用複雜而且規模大得多。

這將完全改變作為基礎的硬體的使用形態,而AI輔助駕駛的算力可能會通過租用實現,就如同我們現在租用運營商的網路一樣。屆時,車機系統,也將會成為電腦的新形態,而重新煥發生機。

Intel抓住機會沒有?現在還不清楚,但我們清楚的是,Intel還在干一些老本行——比如給智能駕駛汽車提供硬體平台——這有點像nVIDIA做的事,作為晶元行業的「帶頭大哥」與小弟搶食是不是有點兒慘?

從這個角度看,Intel不僅錯過了移動領域還錯過了AI爆發,反應過來的Intel只能再次通過收購彌補鴻溝,並於2016年收購AI晶元初創公司Nervana,完成AI布局,終於趕上了nVIDIA——多麼諷刺的事。

智能相對論在想,Intel一再錯失機會,或者不完全是Intel自己的問題。就像同行也需要相互交流得到新點子一樣,長期居於頂端的Intel有些迷失。而且,市場變化,物換星移,基於到市場主體和市場行為人都不一樣了,Intel並沒有把握這個變化。

反過來看手機領域如火如荼,就是因為開放從而聚集了大批的開發人員和大量的資金投入,並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有的玩家規模早就超過Intel和微軟——所花的時間也並不多,短短几年而已,財富聚集的速度遠超想像,規模也突破了IT企業的1000億美元天花板。目前蘋果一家的收入可以頂上Intel 微軟 IBM 小米,以一敵四沒壓力。

傳統IT賽道太慢了。

為了激化改革,微軟開始給自己捅刀子。它在2018年6月4日宣布以3倍的溢價收購開源社區Github,微軟將此當作自己的鯰魚。

市場對此反應很正面。在完成一系列轉型之後,終於又站上市值巔峰,它的市盈率趕上了互聯網公司。

IBM收購Redhat之後,股票自5月30日以來,上漲超過20%,它的積極轉變得到認可。

相反,Intel的動靜穩如狗。它過分關注打壓冒頭的公司卻忽略了世界的變化,它強調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忽略了跟上時代。

而一旦跟不上,衰落會比想像中快得多。曾經有一批有個性的公司,比如摩托羅拉、創新、DEC、SUN、Compaq無一不是做出過革命性產品的公司,卻在新的賽道上被無情超過甚至倒下。創新則有些天真得好笑,當它將所有對手打倒之後,整個PC音效卡行業也轟然倒塌,反而把自己也搭進去了。

老IT上演了一部部精彩絕倫的大戲,它們在各自的舞台中央光彩奪目。但天下大勢,不會有永恆的成功,也不會有永恆的輝煌。或許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和喬布斯的「Stay Foolish」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不堅持「Stay Foolish」的多少老IT又被時代洪流衝擊埋沒,跟人生的歡喜悲歌又是多麼相似。

借用一句話,約瑪.奧利拉對諾基亞在應對新機會的表現說:「我們是自身成功的囚徒。」如果不突破自己,這也註定了老IT們的命運。

目前,IBM和微軟都已上岸,Intel尚在河裡摸石頭過河,錯過了移動手持計算,會不會再在新的發展風口中錯過時代,就要看Intel的造化了。

【鈦媒體作者介紹: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重點關注領域:AI 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 硬體、物聯網、AI 金融、AI 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後的晶元、演算法、人機交互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比特大陸加速赴美IPO;ofo押金退完需12.5年;iCloud出現宕機
思科驚現「安全門」:因涉嫌故意向政府銷售有安全漏洞的視頻監控技術,思科被罰860萬美元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