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杜甫七律中最差的一首,卻滿懷慈愛之心,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

杜甫七律中最差的一首,卻滿懷慈愛之心,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

在唐朝詩壇,李白和杜甫的地位自然是最為崇高的。兩人的側重點卻又不一樣,詩仙對於絕句的把控能力更強,無論是五言絕句還是七言絕句,都無人能夠超越。詩聖杜甫則精於律詩,他將嚴格的律詩寫得渾融流轉,無跡可尋,既不受其約束,又能展現詩歌的韻律之美,可謂「戴著鐐銬跳舞」的第一人。

至於說杜詩中律詩佳作,更是數不勝數,《登高》就被認為是唐朝七律之首。《蜀相》、《登樓》、《閣夜》、《秋興》等等更是巔峰之作。然而,有一首七律卻是被人詬病,被認為是杜詩中最為下乘的,它就是《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這首詩有一個背景,那就是杜甫在晚年,準備離開四川的時候,將草堂讓給了吳姓親戚。當時,他居住的時候,有個寡婦時常在草堂前打棗,杜甫也從未管過。草堂剛一轉手,這位吳姓親戚便禁止寡婦前來打棗,因此寡婦找到杜甫哭訴。杜甫本來就是憂國憂民的人,寫下了這首《又呈吳郎》給親戚,表達了規勸之意。

在首聯中,杜甫講述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說的是自己居住草堂的時候,仍由西鄰打棗,從來不過問,因為對方只不過是無兒無女,家境貧寒的一個婦人。這符合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形象。

在頷聯中,杜甫更是講述了這麼做的原因。「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如果不是走投無路,貧困到了極點,怎麼可能會這樣做?杜甫還進一步地表示,正是因為這位可憐的寡婦,內心充滿著恐懼,所以我們更要和她親近。

在頸聯中,杜甫對這個親戚進行了直言不諱地批評。「即防遠客雖多事,使插疏籬卻甚真」:看到你一來就防備,確實是他多事,但你一來就插上了藩籬,說明人家有戒心是應該的。從這句來看,吳姓親戚和寡婦鄰居的關係鬧得很僵,雖然各有對錯,但杜甫還是偏向於弱者。

在尾聯中,杜甫進一步闡述了寡婦的悲慘遭遇,也以此喚醒親戚的良知。「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她向我哭訴已經被官府逼得走投無路,貧困到了極點,想起這兵荒馬亂的時局不知道何時結束就涕淚滿巾。

這首詩秉承杜甫一貫悲天憫人的情懷,然而歷史上卻得到了驚人的差評。《彙編唐詩十集》毫不客氣地批評:「通涉議論,是律中最下乘。」 《詩藪》則說杜甫的七律雖然成就高,也不乏粗製濫造的,比如這首《又呈吳郎》,其中那句「堂前撲棗任西鄰」實在是太粗了。

即便是到了後來,杜甫的地位如同聖人一樣,但還是有清代學者浦起龍這樣的鐵粉,在《讀杜心解》中搖頭:若只觀字句,如嚼蠟耳。《杜臆》一書則為杜甫辯解說,這本來就只是書簡,你們非要把它當作杜甫的名作來分析,當然有些苛刻了。(此亦一簡,本不成詩)

其實,小珏也贊同《杜臆》之中的說法,這本來就是杜甫在聽說寡婦的遭遇後,匆忙之中寫給吳郎的書簡。文體固然是以詩歌的形式,但卻沒有精雕細琢,而且,這類詩歌本身就是說教為主,缺乏精妙之處也是情有可原。不過,杜甫在自己也困頓的時候,仍然不忘百姓,這點情懷,比一萬首好詩更可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老漢想要把傳家寶賣500萬,被拒絕後,故宮花了2000萬才買到
太后偏心小兒子,痛恨侄子多嘴,沒想到他們都為朝廷立下了大功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