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姜維為何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姜維,字伯約,天水人,自小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年紀輕輕就官至中郎將,在三國演義中的確是一員文武雙全的將領。他一出場就識破了諸葛亮取天水的計謀,並計陷趙雲,且與趙雲這一三國頂尖高手戰數回合毫無敗跡,反而越戰越勇;諸葛亮在世時,姜維也像關興、魏延一樣都是獨當一面的猛將。諸葛亮死後蜀漢在姜維的苦心經營下又苦撐了九年,但處在漩渦中心的他卻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蜀漢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使皇權受到削弱;黃巾起義後,軍閥混戰,民生凋弊。曹操有詩云:「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如此無度征伐對人力、物力、財力是嚴竣的考驗。人民厭倦了戰爭,希望國家統一,得到安定。
其次,蜀漢國力弱小,人才凋零。蜀國國力最直觀的數據是蜀漢投降時遞交文簿上登記的信息:「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倉糧四十餘萬,金銀各兩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九十四萬人,相當於今天的一個小縣人口,卻供著十萬二千將士和四萬官吏,考慮到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蜀漢經濟怎能承受如此重負。
第三,姜維在蜀多有羈絆,有志難伸。姜維在棄魏投蜀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只是一個依計行事的戰將;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去世後姜維似乎在蜀國一直是主角,其實諸葛亮後的十九年里蜀漢真正的掌權者是蔣琬、費瑋,蔣、費主政時強調修明政治,與民休養生息,徐圖進取,姜維的處境並非演義中的光鮮。蔣琬、費瑋二人去世以後,姜維主政似乎可以傾全國之力北伐了,但政治卻不簡單。各種政權鬥爭消耗了國內太多的資源,結果更多時候表現出的是力不從心,空負興復漢室的大志。
第四,姜維對時局的判斷不準確,戰略戰術上較大失誤。姜維一直認為蜀漢糧用足支數年,人強馬壯,軍器皆整,正是北伐的時機,作出這種判斷的前提條件是蜀漢經歷蔣琬、費瑋的治理,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但仔細分析這恐怕只是姜維北伐的託辭;另一誤判則是姜維一直希望借魏國內部爭鬥時起兵,低估了司馬家族在魏國的影響力,司馬氏由於長期領兵在外,在軍隊中有其他人無法超越的影響,所以司馬家族的統治能力是不容姜維懷疑的。
第五,姜維興兵二十萬二伐中原,司馬師派司馬昭作大都督,徐質領先鋒,姜維計殺徐質,又將司馬昭圍於鐵籠山,司馬昭手下有六千餘人,僅有一口供百人飲用的山泉,危急關頭司馬昭拜泉出水,最終魏兵智敗羌兵併合兵一處,將姜維大敗,司馬昭似乎有天助,姜維被上天遺忘。另一次命運悲劇也是姜維悲劇一生的終結,蜀漢滅亡,姜維詐降鍾會,挑起鄧艾與鍾會的矛盾,讓鍾會計收鄧艾,並鼓動鍾會殺死魏將,但就在領武士前去殺魏將時,忽然一陣心疼,昏倒於地,半響方蘇,而魏將已裡應外合殺入,姜維拔劍上殿,不幸又心痛轉加,姜維自刎而死。可見英雄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無奈。
「天數」二字解作把一切不可解的事,不能抗禦的災難都歸於上天安排的命運。姜維的悲劇命運並不是不可解的,但最終的失敗卻是無法避免的,或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本身就是悲劇。棄魏投蜀,承武侯遺志興漢室。雖然蜀漢國力弱小,後主暗弱;雖然無武侯的絕世才學,權傾朝野的影響力;雖然多次伐魏多有掣肘,難有支持;雖然時運不濟,命運作祟。但仍堅持復興漢室,鞠躬盡瘁。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說出來了姜維的悲劇人生。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