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導赤散為什麼能去心火?一起來學習下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引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方劑通釋》、《醫方臨證指南》、《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
看到標題,您可能會想到,我們這篇文說又該和您講一些方劑了。
是的。這篇文說,讓我們一同來潛心感受和體會,中華傳統醫道裡面的一張清熱去火的方劑。它的主要構成,就是三味葯。這三味葯,構成了一個「去火金三角」。它的大行於世,到今年正好是九百年整。九百年來,此方成了中國人去火的標配,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下了汗馬功勞。
所以,我們這篇文說,就寫給熱愛中醫、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讀者。筆者感謝您的駐足觀看。
哪三味葯呢?這就是生地黃、木通、生甘草梢各6克,水煎服。這就是現代用法。不過在水煎服的時候,一般主張配上3克的竹葉。僅此而已。
這個組方,名字叫做導赤散,乃是《小兒葯證直訣》裡面的一張方劑。《小兒葯證直訣》,是北宋年間的一部醫學著作。它的問世,恰好在九百年前。隨著這部著作的問世,導赤散這張方子,為天下人所熟知,真正登堂入室了。
生地黃、木通、生甘草,這三味葯能清什麼火呢?告訴您,就是清我們的心火。
我們有心火是什麼樣啊?這個問題得搞明白。
第一個,心胸煩熱。心藏神,心火燒起來,心神不安,我們當然沒辦法安心了,所以就心胸煩熱。
第二個,口渴面赤。心,其華在面。心火燒,我們的臉就會紅。心火灼傷津液,所以我們就口渴。
第三個,總是想吃點涼的,喝點涼的。這也難怪。心火燃燒不止,我們當然得用寒涼之物來平衡一下。
第五個,口舌生瘡。心開竅於舌。心火燒起來,舌頭就會疼,會有潰瘍。
第六個,尿赤,尿澀,尿痛。中醫認為,心和小腸為表裡。心火,會下移小腸。小腸主對水液的分清泌濁。小腸有熱,分清泌濁之能失職,於是尿痛、尿赤、尿黃。
第七個,舌紅脈數。這是有熱的典型表現。
這上面的七個癥候,不一定全都見。在符合舌象脈象的基礎上,再符合其餘六個里的四個以上,就應該考慮心火上炎了。
那麼,像這樣的一些癥候,具體在哪些現代醫學語境下的疾病里,可以看到呢?
比如說反覆發作的口腔潰瘍、口腔炎、急性泌尿系統感染、失眠、尿結石等患者身上,都能見到。中醫在治療這些病的時候,就看患者的癥候,如果符合上述的大部分癥候,那就可以斷定為心經火熱之症了,就可以根據上面的三味葯化裁治療。比如說失眠,醫家一看,患者舌紅脈數,口舌生瘡,心神不安,一臉熱象,就考慮是不是該用導赤散了。
現在,我們說說,這生地黃、木通和生甘草梢是怎麼建功立業的。
第一個,生地黃這味葯,入心經和腎經,可以滋陰,可以清熱。你不是有火嗎?那就用生地黃給你下一場及時雨。在這場瓢潑大雨面前,心經火熱的氣焰首先收斂了七分。
第二個,木通這味葯,苦寒,入心經和小腸經,上能清心火,下能利尿清小腸之熱。木通就像一條管子,架構在心和小腸之間。它一發力,心經之火以及小腸之火順著管子就流下來了。這就是古人對付心火的方法——我不把你滅掉,我給你出路,把你導出去,你離開我的身體就可以了。中醫很少做殺伐之事,這是個體現。
第三個,生甘草梢這味葯,作用基本上等同於生甘草,能調和諸葯,固護脾胃,防止木通和生地黃的寒性礙傷了脾胃。但是,生甘草梢多了一個「梢」字,意義何在啊?這主要取生甘草梢可以入莖,改善尿痛尿澀的問題。
當然了,煎煮的時候配上竹葉。竹葉可以清心火,利尿,和木通一起搭配,增進清熱利尿的效果。
這個,基本上就是導赤散的方義了。不知道您看懂了沒有。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它的確有一定的利尿、解熱的作用。
看官,就是這個小方子,組成了中國人去火的金三角。當然,它是去心火的。去胃火、去肝火,還有別的方劑。導赤散,只負責去心火。我們普通人,要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借鑒應用。
但無論怎麼說,導赤散的功勞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它對於失眠的人、口腔潰瘍長期不愈的人、泌尿系感染的人,以及小兒口腔炎患者,真的是如雪中送炭一般。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體會它、學習它、紀念它、感謝它。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有一種樹枝,是頸椎病「死敵」!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俗話說「睡覺愛出汗,白吃三頓飯」!道理其實很充分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