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孟嘗君把怨恨的五百人從竹板上削去,譚拾子的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孟嘗君把怨恨的五百人從竹板上削去,譚拾子的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當孟嘗君被驅逐出齊國以後,他痛定思痛,是應該看清了很多人猙獰的面孔的。而當他再次回到齊國,重新掌權的時候,他要做一件事情。

他心裡要做的首要的事情,就是打算清除這部分人,以泄心中對這些人的不滿,而且清除人的數目,還不在少數,有五百人之多。

當孟嘗君被齊國驅逐,再次返回齊國的時候,齊國的大臣譚拾子來到了邊境,去迎接他。

孟嘗君對譚拾子的到來,心中甚感欣慰。

其實,譚拾子這次到來,是抱有一定目的的,如期說來接風,不如說是來化解孟嘗君心中的憤恨,畢竟現在還沒有達到木已成舟的地步。

見了孟嘗君後,寒暄完畢,譚拾子便直接步入正題。

譚拾子的話題就是,孟嘗君您現在對齊國彈劾你的,以致於讓你離開齊國的士人們,是不是很憤恨!

譚拾子迎之於境,謂孟嘗君曰:「君得無有所怨齊士大夫?」

孟嘗君現在的心情,就如同乾柴遇到烈火一般,只要能回到齊國,重新掌權後,以前彈劾我的人,一定是會讓他們燒成灰燼的。

譚拾子的話,讓孟嘗君變得如同決堤的洪水,憤憤的說很怨恨!

當譚拾子得到了孟嘗君肯帝的回答後,便順藤摸瓜地問了一句:「如果把他們殺掉了,您就滿意了嗎?」

孟嘗君曰:「有。」「君滿意殺之乎?」孟嘗君曰:「然。

孟嘗君現在的心情,譚拾子是深有體會的,這也是他要來的原因。

譚拾子通過對話,自然的引入了話題,就是別人彈劾你,就會讓你憤恨,以致於你重新掌權,就要進行報復,這樣的規律,說了一句話。

事物有它必然的結果,道理有它原本的樣子。

譚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

譚拾子的建議,可以說是滴水不漏。

譚拾子的意思,世間的萬物都離不開必然存在的規律,就如同人一樣,必然有一死,誰都逃脫不了。

道理原本就是這樣的,如果你富貴,人們就會親近你,假若你貧窮低賤,人們就會離開你,這是事物的必然的結果,道理原本也是這個樣子.

譚拾子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貴則就之,貧賤則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

譚拾子講這些話的目的,就是希望孟嘗君能夠放棄仇恨,不要抱著一種睚眥必報的心情,去和哪些自己過意不去的人,斤斤計較。

其實,譚拾子說的話,已經很明了。

但是,譚拾子怕孟嘗君沒有真正地意會到自己意見的真諦,便又活生生的舉了一個例子。

市,朝則滿,夕則虛,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

譚拾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市場上,早上的時候,人是很多的,而到了晚上,市場上就空無一人,是什麼原因呢?

道理是很簡單的,因為早市上,有人們需要的東西,因此人們就到了市場上了,而到了晚上呢,市場上沒有人們需要的東西,所以,就離開了。

市場還是原來的市場,並非是人們喜歡早上的市場,而晚上憎惡市場。

所以,譚拾子希望孟嘗君為了彰顯自己的大度,就不要怨恨他們了!

願君勿怨。」孟嘗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為言。

譚拾子的話驚醒了孟嘗君,孟嘗君就把他所怨恨的五百人的名字,從竹板上削去了下去,放棄了抱負那些人。

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從來都是如此的,只要能從這個窠臼中掙脫出來,你就會贏得更多的喝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霞綺江練聊歷史 的精彩文章:

門客給孟嘗君戴綠帽子,范蠡將西施送給夫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公孫衍本來可以成為宰相,怪秦武王做事不周,讓甘茂抓到了把柄!

TAG:霞綺江練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