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獻公開創晉國霸業,並17國服38國,卻被罵成昏君
晉國是春秋時期的百年霸主,但是其締造者並非是春秋五霸的晉文公,而是「並17國,服38國」的晉獻公。
晉獻公在位26年,盡滅公族子弟,鞏固君主之位,攻滅驪戎、耿、霍、魏等國,消滅強敵虞、虢,讓晉國聲望大震。
但是,史書卻把他批鬥成聽信讒言,殺害子嗣的昏君,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史記》有記載,「獻公昏惑,太子罹殃。」
晉國原本是北方一個小諸侯國,能夠成為影響中原的大國,晉文侯功不可沒。
他出兵攻殺周攜王,吞併其封地,結束了21年的兩王對峙,被周平王尊為「父」。
《史記》有記載,「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曲沃邑大於翼。」
晉文侯去世後,晉國發生內亂,其弟成師受封曲沃,勢力不弱於翼城的晉國國君,雙方開始爭奪國君之位。
接下來的67年,先後有晉昭侯、晉孝侯、晉哀侯、晉小子侯、晉侯緡等五位君主被殺,直到曲沃武公攻陷翼城,成為新的晉君,是為晉武公。
奪得晉國政權之後,為了防止他人效仿,晉武公把原晉國公族盡數誅滅。
晉武公去世後,其子晉獻公即位,此時的晉國公族只剩下曲沃桓叔、曲沃庄公、晉武公三代子孫,被稱為「桓庄之族」。
公元前669年,晉獻公勢力穩定後,突然向桓庄之族發難,將他們全部誅殺。
從此,晉國廢除了公族大夫制度,大量啟用異姓人才,而當時天下諸侯大多依靠公族執政,任人唯親,這是晉國強盛百年的根本原因。
從此之後,晉獻公再無後顧之憂,開啟了爭霸中原的序幕。
事實上,晉國一系列的表現相當搶眼,先後消滅霍國、楊國、芮國、郇國、耿國等國,特別是吞併虞、虢兩大強國,與齊國、楚國、秦國成為當時四強。
此時,太子申生已經成年,親率大軍消滅了霍、魏、耿三國,在朝野上下威望很高。
在大多數群臣眼中,太子申生已經是現在的第二大權力中心,未來的晉國君主。
皇帝未老,太子卻已成才,於是矛盾產生了,數千年歷史已經證實。
晉獻公也不例外,他把三位兒子發派邊地,申生戍守曲沃,重耳戍守蒲邑,夷吾戍守屈邑。
《史記》有記載,「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
表面上是委以重任,實際上是否定了太子申生的繼承權,有大臣認為申生大禍臨頭,建議他效仿吳太伯的做法,可惜申生不聽從。
「一國三公」的局面,只是晉獻公引誘三個兒子主動起兵反叛的手段,他可以一勞永逸的剷除潛在威脅,為幼子奚齊鋪平道路。
以晉獻公之才,之所以立奚齊為繼承人,對驪姬的寵愛只是小部分因素。
大部分原因還是眷念權位,希望在君主之位上多呆一會,當奚齊長大成人後,自己也差不多行將就木。
因此,晉獻公果斷出手,先逼死太子申生,然後出兵追殺重耳和夷吾,一切都在計劃之內。
然而,晉獻公算錯了一件事,沒料到自己會死得那麼早,假道伐虢後的第四年就病逝了。
此時太子奚齊只有14歲,國無長君,而大部分朝臣都支持在外的重耳和夷吾,結果政變發生了。
如此一來,在爭霸的關鍵時刻,晉國掉鏈子了,直到20多年後晉文公稱霸中原。
因此,晉獻公就成為拖延晉國稱霸的罪魁禍首,被人罵成昏君。
事實上,晉獻公與秦獻公一樣,都是被出色的兒子掩蓋功名的雄主,他造成的晉國內亂,只能說「人算不如天算」。
(參考文獻:《史記》)
※曹丕以魏代漢,漢獻帝重獲自由,為何不投奔劉備
※西漢國都之謎:劉邦起初選洛陽,後來為什麼換成長安?
TAG:趣味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