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別不信,這是有科學道理的
俗話說,兒女是父母感情的潤滑劑,也是他們之間的橋樑和紐帶。我們看到在這社會眾多的感情關係中,只有父母對兒女的這種親情是最純粹的,他們可以忘卻自己的一切,無私的奉獻出來。但是在一些專家眼中,對於如今的親子關係,他們也提出了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的說法,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科學道理呢?
兒大避母的好處:
一、可以防止孩子早熟
判定兒子大了的標準是什麼?
孩子三歲左右就有朦朧意識,專家們認為這個時候作為母親,在和兒子相處時,要儘早的讓他開始獨立生活,尤其不能跟他一起共同沐浴。孩子對於異性的身體,都有一種好奇與探索的心情,他們看到與自己不一樣的身體時,免不了會讓他對兩性產生興趣。
過早的認識到兩性之間的不同,會使兒子從心理和身體發育上比同齡人更快一些。這種發育給他們帶來的往往是負面的效果,比如:感到自卑,失去自信,慢慢的開始封閉自己,減少跟他人之間的來往和交流。
孩子在第二器官發育時期,如果性早熟,對他們身體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小覷的。性器官過早發育,孩子無形中會承擔更多的負荷,為了讓兒子自然健康的發展,兒大必須避母,媽媽要盡量減少與兒子過分的接觸。
二、可以促進孩子更完善的人格發育
經常會聽到試婚的女青年在擇偶的時候,要摒棄「媽寶男」。什麼叫做「媽寶男」?就是男性過分聽媽媽的話,也就成為如今那些女性們所不齒的一類人了。
媽寶男越來越多,也就映襯出如今的女性,她們過於女漢子而行成為所謂的「爺們」,「女漢子」這個詞似乎並不是貶義,它的成熟發展也讓社會所讚揚。而「媽寶男」則不同,它是實實在在的一個貶義詞,不但女性會嫌棄男性,甚至為之恥辱。其實仔細想一想,之所以有「媽寶男」的產生,是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母親過多的參與,甚至在生活起居上都對他過多干涉而造成的。
之所以被人稱為「媽寶男」,其實也反映齣兒子對母親的尊敬和孝順已經有些過分了,這種過分的聽話,讓人覺得他沒有男子漢的那種氣概和擔當,過於依賴媽媽,不夠成熟。現在的女性見到這種男人,她們會扭頭就走,不會為你留下一絲芳香的。
家庭中如果兒子是「媽寶男」,婆媳之間的矛盾也會愈演愈烈,造成家庭破裂也是在所難免的。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誡父母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對他的庇護是應該的,但是到他長到一定年齡,就應該培養他的男子漢氣概。
過於矯情和脆弱,會讓他養成一種不健全的人格,也不適於在今後生活和社會中成長,尤其是長大成人之後,兩性之間的交往,會引起他很多的困惑和不安。
三、可以增強孩子在社會上的實踐能力
在兒子學習和生活中,母親給他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要過分去干涉,那麼孩子自然就會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在慢慢的摸索和實踐中,就能夠磨練自己,培養出堅韌不拔的性格,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勇敢,越來越睿智。長大後進入社會,他的實踐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也比普通的孩子要強很多。
女大不避父的好處:
一、可以帶來家庭安全感
女性天生比較柔弱,心思細膩,同時也容易產生焦慮,長此以往,就會缺乏安全感,自然回感到不踏實了。而爸爸則是女兒背後的一座高山,他有著堅實而高大的臂膀,也是孩子們可以依靠的一個強硬的後盾。父親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多加以關心,就可以讓她在這個非常複雜的人情社會中,能夠勇敢的走出每一步,展現出自己在女性方面的堅強和風采。
二、更容易讓孩子養成開朗外向的性格
父親在家庭生活中比較沉穩,和母親相比,沒有太多的過激語言和行為,所以在親子關係中,他也起到了一個關聯的作用。在面對女兒的成長中,他能夠用心去傾聽,讓女兒將自己滿心的煩惱和感情宣洩出來!
三、父親的教誨,讓女兒避免在人生中走太多的彎路
都說女兒長得像父親,也就是說她們所繼承的遺傳基因,大多是來自於父親的。女大不避父可以讓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繼承父親優良的品質,更加沉穩,理智。
兒女長大後,父母和孩子之間該如何合理的避嫌?
在心理方面,父母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不要對孩子過多干涉
母親不要過分溺愛,過多的溺愛是對孩子的傷害,讓他們產生了心理依賴。而父親要作為女兒的強大後盾,潛移默化的進行心理上的正確引導,讓孩子明白避嫌,並不是對他們的不愛,而是為了讓他們在自由的空間中更快的成長。
在生理上,父母親可以將生理知識教授給自己的兒女
孩子到了適當的年齡,自然要了解到兩性之間的不同,同性父母可以教授基本的生理知識,讓孩子更早更理智的認識這些問題。而不是在懵懵懂懂之間,通過自己的好奇心去偷偷摸摸的探索。從正當渠道認識到兩性之間的不同,自己也會有一個理智的分析和判斷,這樣才能在今後的生活中,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
說一千道一萬,父母怎麼做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好,給他們留下一些自由的空間,讓他們用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眼睛去闖蕩去感受。大家認為「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的這句話有道理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哦。
※最常見的產後疾病有哪些?產婦生完孩子後,要小心防範
※孕媽只因吃了這一食物險流產,孕期要忌口,這10類食物最好別碰
TAG:兩口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