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一張胸片斷生死!哈佛科學家發明AI演算法,用一張胸片能預測12年內的死亡風險,最高組是最低組的17.3倍丨臨床大發現
胸片,估計大家都見過。站在機子前,操作室的門一關一開,不少肺部和心血管的問題就從片子上顯現出來了,方便便宜,輻射劑量也很低。
不過,由於胸片中不同結構的影像重疊在一起,再加上成像並不十分清晰,一些較小的病灶難以發現,限制了胸片的使用。比如在肺癌的篩查中,低劑量螺旋CT相比胸片篩查,就能減少20%的肺癌死亡[1]。
但其實,胸片中的信息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近日,哈佛大學的Michael Lu和Udo Hoffmann等,使用深度學習技術對胸片進行了研究,在兩個不同的數據集中預測了參與者們6年和12年內的死亡風險,風險最高的組別的死亡風險分別達到了最低組的15.2倍和18.3倍。相關研究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2]。
這是第一個使用深度學習,通過胸部x線片預測長期預後的研究!
(來自radiologyinfo.org)
胸片可以說是最為常見的影像學檢查了[3],中間一條脊柱,兩邊好幾對肋骨,成為了不少人對x光片最初的印象。按美國醫保統計,每1000位患者,一年內要拍1039張胸片[4],平均每人都拍了一張多點。
在這些胸片中,大多數只是為了排除下肺炎等特定疾病,算是正常胸片。但說是正常,也難免有一點點小異常,像什麼主動脈上的小鈣化斑[5],或者略微擴張的心臟[6]。這些細微的異常,現在或許沒什麼臨床意義,但畢竟影像醫生能看的只是這一張片子,如果能結合上患者多年後的情況,或許可以挖掘出胸片里更多的信息,預測出患者多年後的死亡率。
正好,現在有了深度學習技術,只要有大量的數據,就可以讓程序自己去學習讀片,給出我們需要的信息。像肺炎這種比較簡單常見的疾病,已經有了診斷用的深度學習模型[7]。
(來自cdimiami.com)
研究人員獲取了PLCO試驗中52320人的數據,其中既有吸煙者也有不吸煙者,年齡從55~74歲不等,使用其中80%參與者的數據訓練機器學習模型CXR-risk。而剩餘20%,以及另一項NLST研究中5493名重度吸煙者的數據,被用來檢測訓練成果。
同時,研究人員還通過這些參與者的自我報告,獲得了他們的年齡、性別、吸煙狀況、糖尿病、高血壓、BMI,以及心梗、中風和癌症病史等基線風險因素信息。
而這些參與者的胸片中,放射科的醫生也發現了肺結節、肺不張、肺纖維化和心臟肥大等等問題。
(來自pixabay.com)
在用來檢驗成果的10464名PLCO參與者中,51.6%是男性,平均年齡62.4歲,中位隨訪12.2年。在共117619人年的隨訪記錄中,有1402人死亡,全因死亡率13.4%。
根據CXR-risk評分,研究人員將這些參與者分為極低風險、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和極高風險五組。這五組在隨訪中的死亡率分別為3.8%、7.8%、12.7%、24.9%和53.0%。風險最高和最低的組間,死亡風險足足差了17.3倍!
死亡率和CXR-risk評分分組間顯著相關
相比之下,患有糖尿病的參與者和胸片中被發現有肺結節的參與者,死亡風險也分別只是提高了1.7倍和0.5倍。
在排除了基線風險因素和各種胸片診斷的影響後,CXR-risk評分依然與死亡風險有著顯著的關聯。極高危組的參與者死亡風險還是比極低危組的高了3.8倍。
其中基線時身體健康,沒有心梗、中風和癌症病史的參與者,死亡風險也仍跟CXR-risk評分顯著相關。相比極低危組的參與者,低危組、中危組、高危組和極高危組的死亡風險分別高了0.5倍、0.7倍、1.6倍和3.8倍。
排除基線風險和胸片診斷前後各組的死亡風險
進一步分析顯示,在排除了基線風險因素和放射科醫生的診斷後,最高危組參與者因肺癌、心血管系統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風險,依然分別比最低危組高了10.1倍、2.6倍和26.5倍。
而在全身重度吸煙者的NLST參與者中,CXR-risk評分的表現也同樣出色,中位6.3年的隨訪中,極高危組參與者的死亡風險比極低危組高了14.2倍,排除基線風險因素和胸片診斷的影響後依然要高6.0倍,其中肺癌、心血管系統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風險分別高了7.4倍、46.8倍和30.9倍。
論文第一作者Lu認為,如果把基因和吸煙狀況等其他風險因素結合起來,這項新工具將會更加準確。早期發現有風險的病人可以更多地參與預防和治療項目。他表示:「這是一種從日常診斷測試中提取預後信息的新方法,這些本就存在但沒被利用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改善公眾健康。」
編輯神叨叨
如果想及時獲取第一手科研資訊,那你絕對不能錯過瞬息~而瞬息又推出了全新版塊——瞬間。瞬間可以給大家提供更多:
比如全球新葯研發的動態;
比如最新學術研究的熱辣點評;
比如一線臨床醫生的所做所思;
還比如,比如你醫學工作中的某一個瞬間。。。
只要有那麼一瞬間,有一百萬種可能。點擊瞬間圖片,分享你此刻的醫學時光吧,朋友們!
參考文獻:
1. NANAVATY P, ALVAREZ M S, ALBERTS W M. Lung cancer screening: advantage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J]. Cancer Control, 2014, 21(1): 9-14.
2. LU M T, IVANOV A, MAYRHOFER T, et al. Deep Learning to Assess Long-term Mortality From Chest Radiographs[J]. JAMA Netw Open, 2019, 2(7): e197416.
3. Ron E. Cancer risks from medical radiation[J]. Health physics, 2003, 85(1): 47-59.
4. Rosman D A, Duszak Jr R, Wang W, et al. Changing Utilization of Noninvasive Diagnostic Imaging Over 2 Decades: An Examination Family–Focused Analysis of Medicare Claims Using the Neiman Imaging Types of Service Categorization System[J].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2018, 210(2): 364-368.
5. Bell M F, Jernigan T P, Schaaf R S.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alcification of the aortic knob visualized radiographically[J].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1964, 13(5): 640-644.
6. Cohn J N, Johnson G R, Shabetai R, et al. Ejection fraction, peak 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cardiothoracic ratio,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plasma norepinephrine as determinants of prognosis in heart failure. The V-HeFT VA Cooperative Studies Group[J]. Circulation, 1993, 87(6 Suppl): VI5-16.
7. Kermany D S, Goldbaum M, Cai W, et al. Identifying medical diagnoses and treatable diseases by image-based deep learning[J]. Cell, 2018, 172(5): 1122-1131. e9.Oken M M, Hocking W G, Kvale P A, et al. Screening by chest radiograph and lung cancer mortality: the Prostate, Lung, Colorectal, and Ovarian (PLCO) randomized trial[J]. Jama, 2011, 306(17): 1865-1873.
頭圖來自radiologyinfo.org
本文作者 | 孔劭凡
※《科學》:三人行必有致癌突變!科學家分析人體29種健康組織基因數據,首次證實幾乎人人都攜帶基因突變,33%的人攜帶癌症相關突變
※Boom!殺菌就是爆炸!哈佛科學家終於揭開青黴素炸開細菌的50年謎題
TAG:奇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