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傻子娶了媳婦,大師說:有艷福,傻子當即造反,失敗後媳婦成名了

傻子娶了媳婦,大師說:有艷福,傻子當即造反,失敗後媳婦成名了

婁諒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還曾教導過王陽明,當時正值冬天,王陽明為了送自己的妻子回餘姚,路過廣信,特地下船去拜訪了婁諒,當時婁諒已經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了,而王陽明正值年少,剛剛觸碰到學術大門,極度渴望大家教導。

作為研究理學的前輩,婁諒見到王陽明之後傾囊相授,教給了他許多宋朝時出現的理學知識,並且教導王陽明只要用心求學,終究會觸碰到聖人的層面,拜別先生之後,王陽明潛心研究學問,最後創立「心學」,這一切都離不開婁諒的指點。

婁諒少年時就醉心於聖學,四處拜訪名聲,但是他發現很多所謂的名師大家都在忙著應對科舉開始,並不是他所嚮往的「身心之學」,這讓婁諒十分失望,後來婁諒打聽到吳與弼(號康齋)在撫州講學,身邊弟子眾多,於是虛心前往,康齋之學以「存天理去人慾」的理念立足,流傳極廣。

初次見到康齋,婁諒就得到誇讚,此後將婁諒收為入室弟子,畢生所學毫無保留的都傳授給了婁諒,在那裡呆了幾年,回到家後,在父親的要求下婁諒參加科舉考試,如願中了進士,之後一路高升,還曾擔任過兵部侍郎,做官期間,婁諒沒有放下學問,曾在多個地方講學,婁諒有一個女兒名為婁素珍,繼承了婁諒的才學之氣,自幼酷愛讀書,對於詩畫更是情有獨鍾,聰明伶俐,生的又好看,文學才氣絲毫不輸給父親,曾寫下「著意尋春春不見,東風吹上海棠梢」的絕美佳作。

婁素珍年少成名,從小就是美人胚子,長大之後更是明艷動人,知道婁家有這樣一個才貌雙絕的女子,提親的人絡繹不絕,後來婁素珍與寧王朱宸濠定下了婚約,朱宸濠是朱元璋五世孫,生來就是王爺,養尊處優慣了,不過對婁素珍十分寵愛,知道婁素珍喜歡書畫,就專門找來名師教導,當時名震江南的大才子唐伯虎,就被寧王邀請來教導婁素珍作畫,有了這樣的名師手把手教,本身底子就不賴的婁素珍,在繪畫上的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很快許多人文人墨客仰慕婁素珍,都到了寧王府上做客,想要見一見這個傳說中才貌雙絕的女子,在那個時代,婁素珍可謂是女人中的天才了,除了吟詩作畫之外,書法水平也是大師級別,平日里閑來無事,都會在府里練字,筆法蒼勁有力,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男子寫的,至今在江西的許多地方還能看到婁素珍留下來的字跡。

江西是寧王時代鎮守的地方,到了朱宸濠這一輩,腦子錯亂放著好好的王爺不做,偏偏要去造反,結果自然是失敗了,寧王府邸被抄,後來改建成布政司官署,此後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甚至到了解放年代,寧王府又成了人民政府所在地,這裡依舊能找到許多婁素珍留下的字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寧王失敗之後,府邸卻成了許多政府機關的辦公場所了呢?

這一切還得從寧王造反說起,說起這個寧王,也是個傻子,正德14年,當朝皇帝生性玩樂,經常拋下大臣們自顧自的遊玩,寧王這個王爺做的並不滿足,聽信算命的說自己有「天子之氣」,竟然動起來謀反的念頭,作為明白人的婁素珍自認知道不可取,死活不同意,為了勸說夫君放棄,曾多次大哭大鬧,但是寧王鐵了心要造反,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不顧夫人反對,執意帶著兵馬出征謀反。

僅僅過了不到五十天,寧王慘敗,一同謀反的王爺們都被王守仁一網打盡,但是明武宗朱厚照聽到寧王謀反,沒有任何驚慌甚至躍躍欲試,造反正中這個貪玩皇帝的下懷,急忙要御駕親征,然而到了地方之後卻傳來王陽明大勝的消息,皇帝十分氣憤,自己豈不是白跑了一趟,就讓人放了寧王,自己再去抓回來,一場鬧劇之後,也宣告了寧王的結局。

臨上刑場之前,朱宸濠對人說後悔不聽妻子的勸導,看來此時朱宸濠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過錯,然而一切都晚了,寧王被處死之後,婁素珍也沒有選擇苟活,投江自盡,然而屍體並沒有順流而下,而是倒流又回到了南昌。

當地百姓看了嘖嘖稱奇,認為婁素珍生前不可謀反,死後也不遠隨波逐流,是一個千古難遇的忠烈女子,說來也巧,王陽明還是婁諒的弟子,雙方也算親切,為了紀念婁素珍的貞德,王陽明讓人在贛江邊上樹碑紀念,清朝時期當地官員重新修整,在墓碑上記載了婁素珍的一生,後來一位世人路過,有感而發寫下:「青絲莫挽奸雄氣,紅粉終留激烈身。替想幽魂誰比潔。菱花鏡里大江濱。」

此後不斷有人提及婁素珍的英烈,《一片石》就是以婁素珍為原型講述的雜劇,劇中婁素珍化身為女神,死後被上天封為英烈貞妃,可見在民間,婁素珍的高貴品格一直被人銘記,這是多少人都得不到的榮譽,本來婁素珍的墓地被當作重要遺迹保護了起來,遺憾的是在大動亂時代被破壞,之後被徹底拆除。

參考資料: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一百七十一、《婁妃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LS 的精彩文章:

此人被抓後寧死不降,皇帝送一美貌寵妃,他立即說:我答應投降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