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升溫0.5攝氏度,中國「熱死」率能降低18%
記者 馮麗妃
立秋已至,但不久前引起全國各地高溫黃色預警的「熱老虎」仍讓不少人心有餘悸。高溫會帶來更多的健康風險,8月6日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項研究再次證明了這種關聯。
「如果考慮中國所有8.31億城市人口,從1.5攝氏度到2攝氏度的額外0.5攝氏度升溫,將會導致每年額外增加2.79萬至3.32萬熱相關的死亡病例。」在新研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姜彤與合作團隊報告稱。
目前,國內關於高溫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並不少。但以往的研究往往是在某個城市或者區域的門診發病率數據與當地的氣象數據間建立統計關係,缺乏全局性和系統性。
「新研究的一個亮點是首次在統一的框架下,系統地定量確定了不同性別與年齡結構的人口對於氣溫的響應。」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羅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
威脅與「收益」
為減少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國際社會在2015年達成了《巴黎協定》,指出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幅度需控制在相對於工業化前水平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2018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也表示,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對人類和自然生態系統有明顯的益處。
那麼,這0.5攝氏度的溫升差別對我國城市居民健康的影響究竟有什麼差異呢?
姜彤與合作者針對升溫1.5攝氏度和2攝氏度的兩種情景,對中國27個城市(包括4個直轄市及大多數省會城市)的熱相關死亡率進行了評估。這些城市人口均在200萬以上,其中8個城市達到千萬以上,它們基本覆蓋了中國絕大多數受高溫影響的省份,幾乎包含中國全部的氣候類型。
考慮到未來適應能力的提高,研究預計與熱相關的年死亡率將從1986年至2005年的每百萬人32.1人,上升到1.5攝氏度情景下的每百萬人48.8~67.1人、2攝氏度時的每百萬人59.2~81.3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更好的適應能力,與熱相關的死亡率將會增加更多。」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王艷君說。
研究預計,適應能力提高將使升溫1.5攝氏度時,相關死亡率降低48.3%~52.9%,升溫2攝氏度時死亡率降低52.1%~56.9%。與全球變暖2攝氏度相比,中國大城市將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可以降低18%的死亡率。
「這既為我國適應氣候變化提供了『收益』定量評估,也為減緩氣候變化提供了科學依據。」羅勇認為。
共處一個穹頂下
高溫帶來的健康風險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近十多年來,世界各地發生了許多與死亡有關的極端高溫事件。例如,2003年的歐洲熱浪導致7萬多人死亡。2010年俄羅斯西部和莫斯科發生的史無前例的高溫事件導致近5.5萬人死亡。
隨著氣溫趨向更高,這種影響還在惡化。世界氣象組織稱,2015年至2019年很有可能成為地球上「自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這種全球變暖趨勢2019年仍在繼續,沒有減弱跡象。
「顯然,有必要加強減緩氣候變化的雄心。」在8月4日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文章中,英國布里斯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Eunice Lo與合作者寫道。該文聚焦了15個美國城市的熱相關死亡率,分析顯示在工業化前水平上升溫2攝氏度時,在極端氣候事件期間可使每個城市每年因高溫而死亡的人數減少70~1980人;而升溫1.5攝氏度時可使相關死亡人數減少110~2720人。
根據王艷君等人的預測,限制升溫2攝氏度時,21世紀最後40年中國大都市的熱死亡率高於美國(每百萬人增加約44.3人)。作者表示,這說明中國的適應能力低於美國。同時,氣候模型的不確定性、排放情景以及基線死亡率等因素也導致了相關預測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還證明了熱相關死亡率在中國老年人和女性中更為明顯。例如升溫1.5攝氏度時,預計中國勞動年齡人口(15至64歲)熱死亡率會從原來的每百萬人7人下降至2.8~4.1人,非工作年齡人口(14歲以下或65歲以上)相關死亡率會增加到每百萬人44.7~64.4人,顯著增長了78.1%~156.6%,當升溫2攝氏度時,這一增加比率將達117.5%~211.6%。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特聘教授蘇布達表示,未來中國將會有更多的高溫熱浪事件發生,而老年人在極端氣候事件面前極其脆弱,因高溫致病或死亡人數可能明顯增加。
減緩和適應並重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受所處地理位置、下墊面特徵以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等影響,我國地表溫度上升速度快於全球平均水平。這意味著我國未來高溫熱浪也將會更加頻繁地發生。」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翟建青說。
在羅勇看來,這項研究的啟示是,應對氣候變化必須減緩和適應並重——既要通過改變能源和經濟結構,大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努力實現《巴黎協定》規定的溫控目標和各國的自主貢獻;也要大力提升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減少包括高溫對人體健康影響在內的氣候變化不利後果。
「中國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已經做出了巨大努力,關閉了一大批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不過,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經濟在一個相對快速的增長軌道上,仍是中國經濟的關鍵命題。」蘇布達說。在此條件下,溫室氣體排放仍將維持在一個相對高位,這無疑會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
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也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姜彤認為,首先,通過採取適應氣候變化的有效措施,改善中國的生態與環境條件,有利於推進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其次,有利於獲得先進的節能與新能源技術,加快中國能源結構調整步伐。再次,積極開展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有利於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拿什麼拯救千瘡百孔的天然林?怎麼實現中華大地海晏河清?
※近5年國家傑青分析:這些機構表現出色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