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降噪耳機怎麼選?這裡有一份最全面的選購方案
降噪耳機該怎麼選?這是一個跟噪音一樣擾民的問題:
- 買什麼形式的降噪耳機,選頭戴、掛肩還是真無線?哪種形式戴著更舒服,哪個用起來
- 降噪模式又有哪幾種,是選主動降噪、數字降噪;
- 耳機降噪會不會影響穩定性,無線連接的時候會不會有延遲;
- 無線傳輸會不會影響音質,藍牙能不能傳無損、聽 Hi-Res;
- ……
這一系列的問題,相信也困擾了大家很久。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個詳細的科普,讓大家了解降噪耳機的同時,也跟大家分析一下,如何選購一款適合自己的無線降噪耳機。
常見的降噪耳機,到底有哪幾種
降噪耳機的種類有很多,它們能夠外形和佩戴方式、降噪方式技術和連接方式等維度,分類成不同種類的產品。
研究選擇方案前,我們得先看看市面上到底有多少種降噪耳機。
按照佩戴方式分類的話目前就有頭戴式、掛肩式以及真無線降噪耳機三種。按照連接方式分類的話,則只有無線降噪耳機和有線降噪耳機兩種。
有線、無線兩種模式很好理解,目前大部分廠商都已經將重心轉移到無線降噪耳機上面,這個也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
▲ ROG CETRA 有線降噪遊戲耳機
有線耳機現在相對比較小眾,像小米或 ROG 也還在做有線降噪耳機,但這些更多是為了滿足用戶一些特別的需求。
▲ 小米有線降噪耳機
如小米的有線降噪耳機主要是為了服務對價格比較敏感的用戶,而 ROG CETRA 這款有線降噪耳機則是為了滿足手游用戶對於低延遲和連接穩定性的需求,這兩款都不算是太常規的主流的設備。
按照降噪技術去分類的話,那可以分成主動降噪耳機、數字降噪耳機。
所謂主動降噪耳機,就是指通過降噪系統產生與外界噪音相等的反向聲波,將噪音中和,從而實現降噪的效果。像索尼 1000X 系列,Bose 最新的 NCH 系列和 QuietComfort、QuietControl 兩大 QC 系列、Beoplay H8 和 H9、Beats Studio 3……這些都是目前常見的無線降噪耳機。
▲ 森海塞爾 Momentum True Wireless
當然有部分耳機像森海塞爾 Momentum True Wireless 也能提供不錯的佩戴密封性,用戶戴上之後也能擋住一定程度的噪音。但這只是一種物理遮噪效果,每一款耳機戴上之後其實也有遮擋噪音的能力,跟我們提到的「降噪功能」沒有太大關係。
▲ 索尼播放器自帶的 DIGITAL NC 數字降噪技術
數字降噪技術,則是一種在聲音播放時加入一些處理,降低環境噪音對聲音播放的影響。像索尼的 DIGITAL NC 和 FIIIL 的 ANC 技術,也屬於數字降噪。
和主動降噪比起來,數字降噪的效果相對比較弱,而且需要有音樂播放的時候才能夠體現到降噪功效,效果存在感比較低的同時也沒辦法滿足用戶的純降噪需求。
除了按照佩戴形式和降噪模式,還有些是按照特定場景製作出來的降噪/遮噪耳機,像 Bose 的 Sleepbuds 就是一款專門針對睡眠場景推出的遮噪耳機。
雖然降噪耳機有很多種,但我們在日常環境中主要接觸的也是無線降噪耳機,這也是目前最主流的降噪解決方案。
那麼,我們就將範圍縮小,主要針對頭戴式、掛肩式以及真無線這三種形態的無線耳機來做分析,突出三者之間的差異,告訴你如何在這三種形態中選出適合自己的產品。
佩戴
不管你選購的是哪一款耳機,用戶最先接觸的肯定是佩戴感。耳機戴起來舒不舒服,戴著的時候會不會不方便……這些都是用戶在佩戴新耳機時會遇到的問題。
提到佩戴舒適度,每個人評判標準都不一樣。
有些用戶可能怕頭戴式壓頭,有些則覺得掛肩式戴在脖子上比較麻煩,也有些用戶並不能接受入耳式,這些特性也都是影響用戶選擇耳機的因素。
但基於耳機密封性的考慮,降噪耳機的形態其實都被固定下來了,如頭戴式降噪耳機基本都會採用全包裹結構,掛肩式和真無線形式的降噪耳機都以入耳式為主。只有用上這些封閉性更強的設計,才能保證降噪耳機的遮噪需求。
不過,在這三種模式下,聲音的密封性還是有差異的。
密封性表現最好的還是頭戴式耳機,用上全包裹耳罩設計的它能夠完全包裹著耳朵,耳機也有一定的厚度,配合吸音效果較好的耳棉能為用戶提升 1/4 到 1/2 檔降噪效果。
採用入耳式設計的掛肩式和真無線也有一定的遮噪能力,用戶可以換上記憶海綿套(C 套),大小合適的 C 套能夠儘可能頂滿耳道的空間,提升佩戴密封性,但密封性還是要比頭戴式要差一點。
除了密封性,佩戴穩定性也很重要的一點。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頭戴式是最容易戴穩的耳機設計。只要你別選一些頂梁特窄的款式,佩戴前調整好長度,同時也不介意頂梁會壓垮髮型,那頭戴式應該能給你最穩的佩戴體驗。
掛肩式和真無線大多數以入耳式為主,佩戴的穩定性也相似。
用戶在佩戴之前需要選擇尺寸正確的膠塞,佩戴時也要調整耳機和外掛穩定結構。只要都調整好的話,這兩種耳機也會有不錯的穩定性,但就是比頭戴式要麻煩一些。
像索尼 WI-1000X 和 WF-1000XM3 這種沒有外掛穩定結構的入耳式耳機,因為能調整的東西少,戴起來還算方便。只是,缺少外置結構的輔助,會讓耳機戴起來不那麼穩定。
在佩戴穩定性和密封性上,頭戴式耳機都有較大的優勢。要是碰上舒適的耳罩和頂梁,那確實是三種方式中佩戴門檻最低、戴起來最方便的一種。
只是,頭戴式耳機的場景適應力很差。耳罩的體積很大,睡在床上的時候幾乎無法佩戴,戴上了也無法轉身。
而且,頭戴式耳機戴起來真的很熱。先不說廣州這種「最低消費」30℃ 起的夏天,平時戴著頭戴式耳機在街上走也很容易出汗。這個時候,就算耳機有再強的音質和降噪效果,都沒有太大的意義,這個時候用頭戴式耳機也不合適。
當然,場景適應力最強的還是真無線耳機。
真無線耳機沒有線材和掛肩結構的束縛,佩戴會比頭戴式和掛肩式更自由一點。只是塞住耳朵的它,也不會把你的耳朵或者脖子捂熱,大熱天在戶外也能長時間佩戴。
掛肩式設計算是頭戴式和真無線之間的中間點,同樣採用入耳式結構的它也不會有捂熱耳朵的尷尬,但掛肩結構佩戴時也會造成阻礙。
▲ 索尼 WI-1000X 掛肩式無線降噪耳機
要是碰上 QC30 和 WI-1000X 這種體積較大的掛肩耳機,那你想在睡覺和運動的時候佩戴也很困難。雖然有讀者在睡覺的是將掛肩結構倒掛,但這種看起來很奇怪的做法,我本人不太提倡。
操控方面,頭戴式有大空間放置觸控板,用戶可以用觸控手勢來操作耳機。但受到觸控板響應速度、識別準確率的限制,誤操作幾率也比較高。
還有,對於沒有用過觸控手勢操作的用戶來說,需要記住多個滑動和連續點擊的動作也有點麻煩。相比之下,只需要在左右側觸控塊做點擊就能操控的真無線耳機就要方便一點。
三種耳機裡面,操作最麻煩的還是掛肩式設計。
這個我們在體驗索尼 WI-1000X 時也提到,大部分掛肩式耳機都將按鍵放在掛肩式結構的內側。要是不熟悉按鈕位置,廠商也沒有在按鍵上做識別操作的話,用戶想要在佩戴時做控制播放的盲操作是很困難的事。
即便掛肩結構上有方便配對的 NFC 模塊,佩戴之後其實也很難實現輕觸配對。原本能夠化簡操作的設計,現在也變得不那麼方便。這樣看來,掛肩式耳機應該三者中對操控影響最大的。
降噪技術
對於降噪耳機來說,「降噪」其實才是最核心的功能。
但耳機的降噪效果與降噪強度的關係,就跟「聽感」和「音質」類似。耳機的音質是耳機聲音表現的一個基礎要素,一般是指聲音的質感。而聽感則是指耳機聲音的綜合表現,簡單來說就是你聽到耳機聲音時的感受。
▲ 主動降噪原理示意圖
降噪效果和降噪強度一樣,降噪強度一般是指耳機降噪單元的輸出效果,而整副耳機的降噪效果則是需要結合降噪單元、耳機密封性等因素後的降噪表現。簡單來說就是你在戴上這幅耳機後,能感覺周圍環境安靜了多少,這個才是耳機帶來的降噪效果。
要提到降噪效果的話,也是先從耳機的降噪強度開始說起。
▲左:WH-1000XM3;右:Bose 700
在頭戴、掛肩和真無線三種耳機中,頭戴式降噪耳機擁有比掛肩和真無線耳機更大的空間,可以容納尺寸更大的降噪單元和電池。換上容量更大的電池,頭戴式的續航壓力也比其餘兩款小,可以讓降噪單元做更大力度的輸出,單元的降噪強度自然要比真無線和掛肩式強。
同樣採用入耳式設計的掛肩和真無線耳機,兩種耳機都是以小體積設計為主,降噪單元和電池能用的空間也比較小,兩者的降噪強度應該也相差不大。
但對於早期發布的真無線降噪耳機來說,它們還是需要考慮續航,所以降噪單元的輸出會被壓縮,降噪效果也會減弱。所以,我們在體驗第一代 WF-1000X 的時候也發現,它那個降噪的存在感確實有點低。
而索尼在剛更新的 WF-1000XM3 上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WF-1000XM3 的降噪強度和整體效果都已經追上了掛肩式 WI-1000X。那看來在 WF-1000XM3 後推出的真無線降噪耳機,也都能夠達到早期掛肩式降噪耳機的效果。
要說耳機整體的降噪效果,佩戴密封性也很重要。從佩戴密封性的對比中能看到,隔音能力最強的還是頭戴式,掛肩式和真無線這兩種都採用入耳式結構的真無線耳機就差距不大。
結合以上兩點來看,在降噪技術相同的前提下,降噪效果最強的還是頭戴式降噪耳機,掛肩式和真無線耳機兩者的降噪效果差距不大。但如果耳機上有更好的固定結構或更貼耳的設計,那隔音效果也會有所提升。
除了最基礎的降噪效果,耳機還需要一些降噪技術來優化自身的降噪效果。
如索尼的「SENSE ENGINE」能夠讓耳機藉助手機上的感測器來識別環境,並通過軟體計算出適合當前環境的降噪效果,減少氣壓等因素對佩戴者的影響,降低降噪對人的負擔。
SENSE ENGINE 的自動化程度很高,但必須要在連接手機時開啟「Headphone Connect」這個應用才有效。如果你連接的是非智能播放器,那耳機只會做單純無調整的降噪輸出。
Bose 在最新的 Nosie Cancelling Headphone 系列上加入了 10 級降噪調節,同時也可以讓用戶用按鍵做快捷切換。微軟 Surface Headphone 則用最基礎的旋鈕設計來實現 13 級降噪效果調節……這些都是廠商針對降噪功能投入的技術和交互,目的還是為了方便用戶調整降噪效果。
技術的投入與耳機形式無關,主要還是要看廠商的技術投入。這裡建議用戶在選購降噪耳機之前,還是要花點時間去看看耳機降噪技術的簡介,這樣才能夠幫助你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連接技術
自無線耳機成為主流開始,「無線連接穩定性」才變成我們關心的東西。
以前我們只會用無線耳機來聽歌,對連接穩定性的需求不高,只要保證不斷連就可以了。但現在我們在用手機看視頻和玩遊戲,耳機在保證穩定連接的同時,也需要降低延遲,讓畫面和聲音保持同步,才能保證體驗效果。
在這方面,兩側耳機都用上有線連接頭戴式、掛肩式無線耳機還是表現得不錯。
這兩種耳機不需要兼顧兩側耳機之間的連接穩定性,耳機上也有更大的空間方便設計師做傳輸天線的設計。由此可見,這兩種耳機在無線連接上會有更穩定的表現。
真無線耳機的連接壓力,會比那頭戴式和掛肩式要大。在早期的方案中,設備先連接耳機中的主機,耳機主機接收後再傳輸到另一側耳機上。這種連接方式就很容易產生延遲,即便耳機能夠保證連接穩定性,但有些時候也會出現聲畫不同步的問題。
▲ 高通 TWS Plus 真無線耳機方案
後來,高通也推出 TWS Plus 真無線連接方案,讓真無線耳機的兩側可以直接連接播放設備,取消了主副機中繼連接的關係。這樣也降低了無線連接的壓力,提升穩定性。但和頭戴式、掛肩式這兩種採用有線連接的方案比起來,真無線的穩定表現還是要差那麼一點。
除此之外,真無線耳機的傳輸壓力也比頭戴式、掛肩式要大,這也給了真無線耳機不少傳輸上的限制。這種限制,主要體現在對高規格傳輸編碼的支持上。
按照現有產品來看,頭戴式是兼容最多高規格無線傳輸編碼的形式。
像索尼推出的 WH-1000X 系列頭戴式降噪耳機,已經支持 LDAC、aptX HD 等常見的高規格傳輸模式,掛肩式的 WI-1000X 無線降噪耳機也能夠用上 LDAC 和 aptX HD,兩者在高質量編碼的兼容性方面差距不大。
相比之下,現在支持 aptX 的真無線耳機並不多,附帶主動降噪功能的也只有小鳥 Track Air+ 一款。有部分真無線耳機(如森海塞爾的 Momentum True Wireless)也支持了高通新開發的 aptX 低延遲傳輸模式,但目前還沒有兼容 LDAC 和 aptX HD 的真無線產品。
聲音
這個部分,我們來聊聊玄學味道最重的「聲音」,也就是聽感表現。
聽感,其實是耳機很多要素綜合的結果。耳機單元、無線音頻晶元的處理技術、無線傳輸規格、耳機腔體設計、降噪對聲音表現的影響、耳罩和膠塞的材質等,這些都會影響聲音表現。
這裡,用戶如果真的要做完全控制變數的對比其實是很難的,但跨度太大的對比也沒有意義。所以,本期科普我只會分享如何快速對比的方案,並不會討論三種耳機之間的聽感差異。因為這樣對比的話變數太多的同時也跨度太大,對比出來也沒有意義。
在進行對比測試之前,我們會先準備一到兩台你常用的播放設備。因為平時我主要也是在手機和播放器之間切換,所以我每次做聽感測試的時候都會用上自己的 iPhone 8 Plus 和索尼 NW-ZX300A 播放器。
播放器選擇很重要,因為播放器決定後傳輸模式也能定下來了。只有在常用的連接模式下體驗,你才能夠找到一副適合你日常使用的耳機。
確定了播放器之後,你也需要找一兩張自己經常聽且十分熟悉的專輯。只有用自己聽得滾瓜爛熟的歌曲,你才能夠在不同的耳機切換中聽出差異。
假如你事前了解過要對比的耳機,那選擇一些適合耳機的歌曲去播放也可以。但如果這首歌你自己之前沒有聽熟,歌曲的風格也很日常聽的有很大差異,那測試出來的參考意義也不大。
這兩項準備工作都做好後,你就能去試聽了。試聽的時候,你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喜好留意歌曲細節和整體的氛圍表現。沒有必要太強調「三頻均衡」、「高解析高分離度」等,畢竟每個人的風格偏好都不一樣,所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就可以了。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沒有必要在傳輸編碼上執著太多。
因為每款耳機都有它的屬性和偏好,像之前體驗的 Surface Headphone 和 Bose 700 一樣,在 SBC 和 AAC 的環境下就能夠輸出不錯的聽感。相反,索尼的 WH-1000XM3 則需要在 LDAC 模式下才能發揮最大的實力。耳機特性不同,它對編碼的支持也不一樣。
只要你的播放設備定下來,那就按照設備去找耳機就可以了。
對比了這麼多,我們再來下一個結論…
經過一系列詳細對比,我們對頭戴式、掛肩式和真無線三種形式的降噪耳機也有一些了解。
現在,我們就根據對比結果來做個總結。
頭戴式能提供最穩定的佩戴效果,佩戴密封性也是三者之中最強。擁有體積優勢的它,能為你提供最長的續航和最強的降噪效果。但它的場景適應力差,很多時候都只能夠在辦公室、長途工具上佩戴。
掛肩式和真無線耳機一樣都以入耳式設計為主,兩種耳機在佩戴密封性和穩定性的差異不大。但掛肩式耳機會多了一個掛肩結構,使用時還是沒有真無線耳機那麼方便。
在天氣不那麼熱的時候,掛肩式還能夠滿足戶外使用的需求。但要是碰上大熱天或者想在睡覺時使用,那掛肩式用起來還是有些麻煩。
真無線耳機少了耳機線的束縛,使用起來最自由,不管是在走路、辦公室還是在睡覺都能夠使用。
但完全無線化之後,真無線耳機的傳輸壓力也會變大,連接的穩定性和延遲控制會比頭戴式、掛肩式要弱一些。這樣的話,真無線降噪更適合在一般通勤環境下使用,要是在路上聽聽歌、看個簡單的視頻,它還是能夠滿足的需求。
這樣下來,三種耳機其實都有自己對應的使用範圍,這些範圍之間也存在不重疊的地方。如果只購買一款耳機的話,很難完全覆蓋你的需求。
這樣的話,我個人更建議選購兩副耳機來搭配使用。通勤的時候可以用真無線耳機,而平時在辦公室和乘坐飛機、長途車的時候則可以換上頭戴式或掛肩式降噪耳機,這樣的話就能夠完全覆蓋你的使用場景了。
※DisplayPort 2.0 發布,同時連接兩個 120Hz 8K 顯示器將成為可能
※AirPods 回收之謎:可修度為零的「一次性」產品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