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首位黑人女性諾獎作家莫里森逝世,一生反抗種族歧視引奧巴馬悼念

首位黑人女性諾獎作家莫里森逝世,一生反抗種族歧視引奧巴馬悼念

綜合外媒消息,當地時間8月5日,美國國寶級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因病去世,享年88歲。

作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曾用一生對抗種族歧視,如今逝世消息一經傳出,美國各界人士紛紛表示悼念,尤其是同為黑人的一些知名人士。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也在其中,他將托妮-莫里森稱為「國家的寶藏」。而著名黑人女星碧昂絲則引用了托妮-莫里森小說中的名句說:「如果把自己交給風,你就可以駕馭它。願你在天堂安息。」

據報道稱,莫里森出生於1931年的美國俄亥俄州鋼城洛雷恩,她的父母都是非裔美國人,少時,她對種族歧視的印象更多來源於父母給她講述的一些他們親身經歷的故事。

比如,莫里森的父親喬治曾住在喬治亞州,他在15歲時,目睹了白人在大街上用私刑處死黑人的場景。但彼時的她並不能完全了解父母對種族歧視的深惡痛絕,小學時,作為班上唯一的黑人,白人同學們與她相處很融洽。上高中後,她還加入了辯論隊和戲劇社,人氣很高。

直到考上大學後,莫里森才切身感受到社會對黑人的歧視。在華盛頓特區的霍華德大學,她第一次見到禁止黑人入內的餐館。而在一些公共汽車上,黑人只能站在擁擠的汽車尾部,只有白人才有座位坐。

這些刻苦銘心讓莫里森深感沮喪,也讓她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方式為黑人群體發聲。

1964年,莫里森開始寫作,當時,她與丈夫牙買加建築師哈羅德離婚後,獨自帶兩個孩子搬到紐約,從事編輯一職,在生活與工作的雙重壓力下,寫作成了她寄託精神的港灣。

在紐約時報的採訪中,莫里森曾提到這些事,「孩子們睡著後,每晚寫作的時間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莫里森的處女作名為《最藍的眼睛》,它描寫了一個黑人女孩渴望得到藍色的眼睛,因為在白人文化中,金髮碧眼是美女的標準。

「我在想,為什麼黑人會渴望白人文化的標準,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做個怪胎比做個真正的黑人更好?」莫里森說,這部小說主要是在討論黑人的文化認同問題。

1969年,《最藍的眼睛》發表,在種族歧視泛濫的美國社會引起了熱議,隨後,莫里森又接連寫了幾部小說——《秀拉》、《所羅門之歌》、《柏油娃》等,這些書也都是對黑人文化及黑人傳統的描寫,它們獲得了文學界的廣泛讚譽。

與此同時,莫里森還受邀撰寫各類評論,為黑人的利益而呼號。此外,在工作中,她還編寫了《當代非洲文學》、《黑人之書》。前者把許多非洲作家的作品帶到大眾視野之中,培養了一批新生的非裔美國作家;後者搜集了從奴隸時期到1970年代美國黑人生活的照片與文獻,被稱為「黑人歷史百科全書」。

可以說,在抗擊種族歧視和提高黑人地位方面,尤其是在把黑人文學推向主流的工作中,莫里森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93年,莫里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文學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獲得諾獎的黑人女作家,瑞典文學院給她的評價是:「在小說中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使美國現實的一個極其重要方面充滿活力」。

「我只有二十六個字母,我必須用我的技巧使讀者看到顏色,聽到聲音。」莫里森曾說,作為一名黑人女性,她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糾正白人社會對黑人女性的錯誤印象。

如今的莫里森已經永遠地離開了她的文學世界,但她一些東西仍永遠留存下來。現今,越來越多的黑人活躍在社會各界,黑人音樂、黑人文化也正在被大眾所接受。媒體表示,托妮-莫里森一生的貢獻值得我們尊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世界都在看 的精彩文章:

男童與軍人母親分隔兩地9月未見,重逢時撲到媽媽懷中不願鬆開
澳洲小伙中億萬大獎後學人投資,如今虧得只剩2000萬

TAG:全世界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