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曹東義:咳嗽莫濫用抗菌素,中醫清補結合療效好

曹東義:咳嗽莫濫用抗菌素,中醫清補結合療效好

呼吸道疾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病發高峰在冬季和春季。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發,西醫臨床治療上缺乏特效藥。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原副院長曹東義認為,多數的上、下呼吸道感染都是因為抗菌素的「濫用」,中醫藥治療呼吸道感染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功效。

在非典之前,曹東義做了幾千例清補結合治療反覆呼吸道感染的觀察。如一個小孩經常容易嗓子疼,嗓子紅,臉也紅,不想吃飯,容易發燒,都是「上火」的表現。反覆發作的人,虛實夾雜。單純清火,免疫力上不來,抗病力也不行,要硬補呢,又容易上火,小孩子本來消化就不好,一補就堵。曹東義通常採取的方法是清補結合。

清補結合療效好

清補結合有不同比例,有的時候是兩清一補,有的時候是三清一補,有的時候是一清一補,或是兩補一清,三補一清。

制訂清補的策略,要看患者是發作期,還是緩解期;是以清為主,還是以補為主。很多孩子除了有反覆呼吸道感染外,還有貧血、佝僂病,孩子的兩肋往外翻,肚子像一個小蛤蟆似的,肚子大,胳膊腿瘦,這樣的孩子一吃就上火。曹東義用清補結合治療了上千例這樣的患兒,效果不錯。二十多年之後,當年的「患兒」又帶著自己的孩子來看病了。

清和補的比例,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定。如果孩子實火,不是以虛為主,就以清為主,清可以連續清兩天,兩清一補。第三天,就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也可以喝兩頓清火的,喝一頓以補虛為主的,叫兩清一補。反過來,就是兩補一清。健脾胃以補虛為主,然後清火為輔。

曹東義常用的清火藥是桑葉、枇杷葉,它們都是樹葉,對應著人的肺葉;它們有脈絡,能夠走表,能夠清涼解表,是解表葯的代表,熱毒比較重的時候會加魚腥草、金銀花之類的,還有一些清火的葯,比如黃芩、生地、玄參等。補的藥物,以調補脾胃為主,如白朮、山藥、蓮子等,不主張用很熱的葯。

用中藥治咳嗽應兼顧五臟。曹東義強調「六合正經於一方」。六合就是上下左右前後(包涵四季、五方),這是生命的時空。肺配秋天,屬金,主宣發肅降,治療要順其性,以清為主。

「清法」行金秋之令,「補法」行春夏之令。生命是一個整體,在時空之中就相當於一個「大轉盤」,站在南方推,就相當於行的夏天的令,站在北方推,就相當於行的是冬天的令,站在春天推,就是以升為主,站在秋天推就是以降為主,寒熱虛實,一個方子裡面基本上可把要用的藥物包容進來,以誰為君、以誰為主就是行什麼令,曹東義說這是利用《河圖》的思想遣方用藥。

麻黃湯、小青龍湯治咳嗽為何無效?

曹東義指出,現在學經方的人治咳嗽一般用麻黃湯、小青龍湯,但有時候效果卻不太好,為何?張仲景《金匱要略》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很多人以為這是治咳嗽的,其實他們的理解有偏差:在東漢時期,饑寒交迫,沒有辛涼解表,只有辛溫解表。張仲景所說的痰飲,不是我們現在的咳嗽,而是「水走腸間,漉漉有聲」的痰飲。現在患者的病情和仲景說的相同的人,可以用溫葯。感冒了以後不出汗,惡寒身疼,打哆嗦,所以,此類咳嗽正好用麻黃湯、小青龍湯。

曹東義說:「張仲景若是活在當代,不會讓人們整天用麻黃湯、小青龍湯治咳嗽。因為現在的人,營養過盛,吃的是油炸麻辣,冬天住的有暖氣,一活動就是汗,多見大便不通,乾燥難受,像這樣的情形,還用麻黃湯、小青龍湯,那無異於火上澆油。」

曹東義研究的名方「桑杷二百五潤肺止咳湯」,由他的高徒王紅霞撰寫成文發表於《中國中醫藥報》,此方治療咳嗽有顯效。藥名中的「二百五」主要是指3味葯:百合、百部、五味子。百合是治肺的,潤肺養陰,也能夠養腎,是溝通肺腎的良藥;百部潤肺治咳,尤其是治久咳。五味子,人們治咳嗽很少人敢用,因為擔心它把痰閉在身體裡面。曹東義說,單純地用一味五味子,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給邪出路。這個出路,一在皮毛,一在腸道。因此,曹東義在治咳嗽的時候,會用五味子、烏梅、桑葉、枇杷葉、百合、百部、白朮、牛蒡子等葯進行配伍組合。

呼吸道疾病的預防建議

呼吸道病的預防,首先是不要吸煙,二手煙也要盡量避免吸。霧霾天時,要戴口罩。其次,人的身體要強壯,要注意休息,身體不要過度的勞累,要按照季節起居,行走或鍛煉。有的人,在特別冷的季節,非要去大街上跑步,弄一身汗,那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人不要過分地強調生命在於運動,不能說光著膀子,出了大汗,才叫鍛煉了。

飲食上要盡量避免麻辣刺激,「辛味走竄」,有礙於肺氣的宣發肅降;也不要吃過甜、過咸,不利於土生金、金生水,因為肺屬金。

曹東義建議,經常好上火、好咳嗽的人,要多吃大白菜、白蘿蔔、冬瓜、銀耳、藕,這些食物「白色入肺」,有利於養肺。另外,可以把百合、沙參、麥冬、桑葉、枇杷葉等中藥熬開水,灌到保溫杯裡面,這樣的代茶飲比真茶更有利於人的健康。

曹東義:咳嗽莫濫用抗菌素,中醫清補結合療效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曹東義 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原副院長,第四、第五批河北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西醫結合學會呼吸專業常務委員。 出版《中醫熱病學史》《中醫群英戰SARS》《熱病新論》等著作,廣受好評。

編輯:王志翔

審核:馬駿 監製:張旭

來源:《中醫健康養生》雜誌2019年9月刊(轉載需獲授權,並註明出處)

圖片:攝圖網已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健康養生雜誌 的精彩文章:

啥是睡「子午覺」?《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是個什麼鬼?
哪些體檢要空腹?建議在早上7:30~10:00進行

TAG:中醫健康養生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