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暑熱熏蒸將褪去,瓜果養脾胃忌陰涼
立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經過夏天的酷熱和大汗淋漓,身體常常損耗太多,導致營養和水分都不足。進入秋季後,容易出現秋燥,這個時候做好養生大有祛病延年的功效。
飲食上,立秋日有「貼秋膘」的傳統。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一般的辦法是「以肉貼膘」,如果不想吃太多的肉又想應景,不妨吃魚。
魚的營養豐富,易於消化,脂肪含量低,有利於調理脾胃功能。
立秋有三候
一候:涼風至
經過大暑的大雨,暑氣漸消,涼風已經由熱帶吹來的熱風改為西太平洋吹來的颱風。
二候:白露降
是指立秋之後早晚溫差漸大,夜間濕氣接近地面,在清晨形成白霧,未凝結成珠,有秋天的涼意。
三候:寒蟬鳴
與夏至第二候「蟬始鳴」相呼應。在秋天叫的蟬稱為寒蟬,寒蟬感應到陰氣生而開始鳴叫。
立秋習俗
迎秋
立秋的祭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據《禮記·月令》記載,每年立秋的時候,周天子要率領手下的諸侯、大夫等人,去王都的西郊舉行盛大的迎秋儀式,還要祭祀少昊和蓐收,這兩位在當時被認為是主管秋季的神靈。這種祭祀活動經漢代一直延續到隋唐。
戴楸葉
立秋時節,很多地方都流傳有戴楸葉的習俗。楸木是我國北方一種大葉的落葉喬木,秋天落葉,戴楸葉有應時序的意思。
這一習俗據記載自宋朝,在今天有些地方還有遺存,比如東北和山東的一些地區。不過形式上也有些變化,人們會將樹葉剪裁、摺疊成各種形狀,佩戴起來顯得更加美觀。
懸秤稱人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
夏天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看看減了多少,秋來進補。
立秋養生
小心「陰暑」傷人
「陰暑」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的。
立秋後有了涼意,人們會盡情納涼,但此時還有一個伏天,在暑熱中毛孔是張開的,皮膚腠理比較疏鬆,外界的邪氣容易侵襲身體而中暑,出現身熱頭痛、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癥狀。所以,要避免吹涼風、吃冷食。
除濕開胃找藿香
此時的季節在中醫認為仍屬於長夏,飲食調理方面,中醫有「長夏防濕要淡補」的說法。這個時候,如果多吃油膩或者過甜的食物,容易濕氣困脾,可以喝一碗藿香粥來祛暑化濕。將藿香放入鍋內,加水煎5分鐘,過濾取汁待用;粳米加水熬煮成粥,加入藿香汁煮沸即可。這款葯粥具有芳香化濕、健脾開胃的作用。
立秋粥,養脾胃
立秋前後,晝夜溫差加大,脾胃容易在這種冷熱刺激中發生不適。
中醫養生學家提倡立秋開始每天早晨吃粥,粥可以幫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而且,秋天是進補的季節,調理脾胃有利於吸收更多的營養。
早睡以收斂陽氣
從立秋開始,自然界旺盛的陽氣開始減弱,陰氣逐漸增強。
我們的睡眠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早睡早起。早睡可以增加夜裡的睡眠時間,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早起運動吸收陽氣,同時舒展了肺氣,秋天在中醫五行中是肺的季節,早起相當於為秋天養生提前做準備。
新媒體編輯 霹靂 版式 霹靂
本文原載於時尚健康
ID: shishangjiankang22
圖片來源於時尚健康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時尚健康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許可,不得轉載。
※30℃以上的高溫天,曬後肌膚更需要快速 「解暑」!
※今日小暑:上蒸下煮勤解暑,平心靜氣養心神
TAG:時尚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