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撤退後,為何慈禧不打擊拒絕勤王的督撫,還重用他們
1900年,慈禧以光緒的名義,向十一國宣戰。八國聯軍因此往北京城打來。這時候,慈禧趕緊向全國各地督撫下達詔令,讓各地督撫進京勤王。
哪知道,在慈禧向八國聯軍宣戰之前,東南的那些督撫,包括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以及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等人,在大商人,同時又是全國鐵路大臣的盛懷宣的穿針引線之下,搞了一個「東南互保」的協議。簡單地說,就是要保護各自地盤上的利益,不和義和團合作,不與洋人作對。
因此,當慈禧的詔令下達以後,東南的那些督撫都不執行。李鴻章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張之洞說:「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其他督撫紛紛稱這是「亂命」「矯詔」,拒不執行。不僅如此,張之洞等人還提出了一個「李鴻章大總統」的方案。也就是說,一旦慈禧和光緒遭遇不測,就把李鴻章扶起來當大總統。
在古代,這樣的行為,完全是亂臣賊子的做法,足以殺頭並滿門抄斬的。那麼,八國聯軍撤退後,慈禧是怎麼對待這些不聽詔令的「亂臣賊子」的呢?
最終的結果是,慈禧不但沒有處置這些大臣們,反而像沒事的人一樣,該重用的重用,該提拔的提拔。比如李鴻章立刻提拔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劉坤一在1902年去世後,還被追封為一等男爵,贈太傅,謚「忠誠」。這個「忠誠」的謚號,簡直就像是一種諷刺。張之洞也更加受到重用。山東巡撫袁世凱,更是在不斷提拔重用中,最後成為清政府最後階段最具實權的人物。
那麼,慈禧為什麼竟然是這樣一種表現呢?
普遍的理解是「法不責眾」。畢竟是整個東南地區的督撫聯合起來對抗慈禧。她就算要處罰這些不聽話的「亂臣賊子」,也處理不了那麼多。且不說全部處理,這些督撫們都擁兵自重,只要處理了其中一個,就算處理成功了,其他人看見了,可能也迅速就會起來,群起而反抗。這樣一來,慈禧的朝廷也就天下大亂了。所以慈禧只能吃這麼個啞巴虧,當沒事一樣。
不過,這個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經不起推敲。畢竟那是朝廷的命令,朝廷的命令發布以後,卻沒人執行,不執行的人反而得到提拔重用。這不就等於向全國的官員說,你們可以想怎樣就怎樣,完全不去管朝廷的命令。這還像話嗎?
那麼,慈禧當時究竟是怎麼做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慈禧為什麼要向列強宣戰。
慈禧之所以要向十一國列強宣戰,當然並不是慈禧完全相信義和團真的刀槍不入,當然不是完全相信義和團拿著大刀長矛,就能打贏訓練有素的列強的洋槍洋炮,而是逼不得已。因為列強當時要逼她下課,把光緒皇帝扶起來。慈禧當然不願意出現這種情況,於是立端郡王載漪的長子溥儁為大阿哥,準備用他來替代光緒。
自然,慈禧的這種做法,和列強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八國聯軍入侵,慈禧也只能針鋒相對,和列強對抗。
但是,戰爭的進程出乎慈禧的預料,義和團實在太不堪一擊,同時各省督撫也不聽命令。因此,這場和八國聯軍的戰爭,就變成了一邊倒的態勢。慈禧沒辦法,只得帶著光緒倉皇出逃。
但是,逃畢竟不是辦法。畢竟沒有人幫她,要是被八國聯軍捉住,慈禧就沒命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慈禧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一下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端郡王載漪和他的兒子溥儁身上。認為是他們的慫恿,自己才會支持義和團和洋人作戰。同時,慈禧下達了剿滅義和團的命令,並封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火速進京和洋人談判。
大家現在看明白了吧?因為慈禧已經把責任推到載漪和溥儁身上,那她就成了被蒙蔽的人。而下達的那些讓各地督撫進京勤王的命令,是載漪所為,並非她的本意。這樣一來,慈禧就和各省督撫的意見,保持一致了。
既然慈禧和那些不聽詔令的督撫的意見是一致的,她怎麼還會打擊他們呢?
而慈禧也依靠這種變色龍的做派,成功保住了權位。可憐載漪和溥儁成了替死鬼,被流放到新疆去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乾隆退位不讓權,嘉慶當傀儡皇帝期間,有沒有不滿的表現
※中國古代王朝更迭非常頻繁,為什麼整個中華文明卻血脈不斷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