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知道于謙是被冤枉的,為何于謙卻只能被處死?
文/花開無田
在明朝幾百年的歷程中,除了1644年崇禎帝亡國之外,土木堡事變堪稱是最嚴峻的一次,它的危害,遠遠超過明成祖朱棣打了幾年的靖難之役,因為在這次事變中,明朝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大部分的大臣66位股肱之臣包括英國公張輔在內,基本上全部的將領,以及所有京畿軍隊的20萬精銳,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人物——君主明英宗朱祁鎮。似乎這就是靖康之恥的再現。
消息傳到京城,舉朝皆慌,家家忙著收拾金銀細軟,只等朝廷命令一下,就好腳底開溜。第二天的朝堂,是一個主逃派的合唱,一如徐有貞之流,就在眾皆一詞時,于謙一聲大喝,斥罵主張逃跑的眾臣。讓他們想想宋朝南渡的下場,鼓勵大家堅守北京,守護國家。
正如《道德經》所言,國家昏亂,忠臣出。于謙不是一個說說就了事的人,接下來他成了拯救這個國家的中流砥柱。國不可一日無君,于謙與太后商議,立了景泰帝。然後著手組建軍事力量,他動用了各地的守備軍,以及其他可用的軍事力量,連運糧的軍隊也沒有放過,終於在短短的時間內建成了軍隊,儘管不乏老弱病殘,但于謙還是把他們調養成了可用之師。
當俘虜了大明皇帝的也先趾高氣揚的來到北京城時,看到的是北京九道城門外嚴陣以待的軍隊,其氣勢甚至超過了他打勝過的精銳之師。 儘管如此,戰爭依然殘酷,于謙把所有的軍隊關在了門外,顯示出不勝不歸的決心,有的將領實在打不過,請求開門的時候,得到的回答是只能戰鬥。
不管怎麼樣,北京保衛戰勝利了,敵人被趕到了居庸關之外,可遭到重創的大明依然百廢待興,于謙沒有一刻的休息,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于謙性格剛直,常常得罪人,但景泰帝朱祁鈺特別支持他,所以于謙的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大明也在他的努力下慢慢恢復了元氣。
此時的于謙位極人臣,又極得皇上信任,可以說是如日中天,但于謙沒有為自己謀半分私利,甚至連皇上的賞賜也極力推辭,實在推不掉的,就封存起來,只作為一個禮節去觀瞻沒有動用過半分。
太多的人以為官場是富貴之地,只有極少數的人知道,官場最大的存在意義是一個可以施展抱負的平台,一個可以為天下蒼生謀福利的媒介。于謙就是這極少數人中的一個,他不屑富貴,別說金玉之物,就是一般的生活所需,也極力簡單。他所在意的,只是儘力去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讓國家的各個機構都能如常的運作。並在這種運作之下越來越強盛。
有時候,這種因公廢私會被運用到極致,于謙甚至力主接回被俘的皇上,理由就是為了國家的體面。他不知道,他自己為自己的結局寫下了最重要的一筆。一國不容二主,別有用心的人很快發動了政變,江山易主,原來的皇帝朱祁鎮又回來了,儘管他差點斷送掉整個大明。接著于謙下獄,接著被判斬首。
也許會有人認為這是皇上蓄意報復,還真不是,朱祁鎮儘管是一個差點丟了江山的皇帝,但他也有很好的一面,被俘多年,他從來就沒有丟失過自己一國之君的尊嚴,他甚至在臨死的時候修改了殉葬的法律,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我們甚至可以說,他也沒有記恨過於謙說過的社稷重,君為輕的話,因為在奸臣說殺于謙時,朱祁鎮說的是:謙,實有功。
可就是這樣一個還算明白的皇帝,最後還是殺了于謙,就因為奸臣後面的一句話,不殺謙,復辟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權利永遠是帝王的逆鱗,碰不得,為了讓自己的皇位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一代忠臣身首異處。
于謙被斬的那一天,天空陰雲密布,北京城的百姓都來為他送行,他們可能覺得這個人很傻,死在這個曾經他保衛過的城市,死在他接回來的人刀下。他們永遠都不相信,這麼傻的一個人會謀反。於是,人們永遠記得他的功德,傳頌著他的故事,讓自己的孩子朗讀他寫的詩。
有一種人,很討厭,讓人總想置他於死地。有一種人,很傻,就是方便得很的時候,也不知道為自己謀一絲利益。有一種人,只知道工作,連自己的前程都不知道謀劃。他們這種人,就是魯迅筆下的中國的脊樑。
參考資料:《明史》《明英宗實錄》等
※朱棣此生為何只立一位皇后?她智慧過人,深謀遠慮
※陳勝擁兵數十萬,攪動秦朝天下,為何卻被車夫殺死?性格改變命運
TAG:花開無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