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愛情:古人羞於表達愛情,以祥鳥、葡萄架寓意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8月7日是農曆七夕,又稱「乞巧節」,傳說中七夕節喜鵲首尾相銜成鵲橋,牛郎織女踏著鵲橋相會,而天下的有情人在葡萄架下則可以聽到牛郎織女互訴衷腸,也有「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的逸趣。
七夕節當天,首都博物館增加晚場延時開放,同時策劃一系列以館藏精品中愛情元素為切入點的主題活動,晚場在《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三大展覽的展廳中,首博的工作人員帶觀眾欣賞了有愛情象徵意味的館藏瓷器、玉器精品。同時,也以館藏玉器「白玉鴛鴦柄圓盒」為創作靈感,讓100對預約情侶夫妻在禮儀大堂創作「鴛鴦和合」彩沙繪畫。
從鴛鴦卧蓮圖玉壺春瓶到鬥彩五倫圖提梁壺、鬥彩葡萄紋雞缸杯,或為白地青花,或為繽紛的鬥彩,施以薄釉後都溫潤光潔,當時的匠人們以其彼時的審美細細地描畫出鴛鴦、花鳥的圖案,讓它們穿越幾百年的歲月,再次被發現時,拂掉泥土,仍明媚艷麗或光可鑒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明 成化 鬥彩葡萄紋杯
葡萄,是七夕節的一個重要的配角:中國民間有把「織女」和「牛郎」合在一塊兒進行祭拜,叫做「拜雙星」。早年間祭拜雙星的供案均設在葡萄架旁,一說在葡萄架下也可聽到牛郎織女互訴相思。
世人皆知明成化年間鬥彩雞缸杯,而鬥彩葡萄紋杯其實更為珍貴,且存世量更少。這一對杯子,外壁繪葡萄、癩瓜、桑椹、竹子等圖案,綠彩為葉,黃彩為蔓,紫彩為果實,色澤濃淡相宜,造型輕盈小巧
元代到明朝,青花都是「主打」:在胎體上繪製青花圖案,上釉以後高溫燒制。而到了明代成化年間,工藝則實現了先以青花勾畫花紋的輪廓線或部分花紋,在高溫下第一次燒造,然後在青花輪廓線內填以紅、黃、綠、紫諸彩,再經低溫二次燒造。這樣既有釉上彩(如紅、黃、綠、紫),又有青色的釉下彩,不同的色彩相映生輝,由而得名:鬥彩。
成化年間有三種聞名世界的「彩」——天字罐,雞缸杯、葡萄紋杯。後兩者相比,雞缸杯胎體厚,不易變形,很好燒制。成化年間為了投皇室所好,把雞缸杯的胎做得非常薄,用1300度燒制,胎的收縮率很高,成品少之又少。 到了明神宗時,「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雞缸杯已經珍貴如斯。
清 乾隆 粉彩雞缸杯
「李唐樂器人間無,趙宋官窯晨星稀」,乾隆好古,而對於寥若晨星的稀有瓷器,乾隆則秉持一種「能找到就據為己有,而找不到的我就自己造」的態度,常常仿前代的設色、施釉工藝進行再創造。乾隆很喜歡成化的雞缸杯,下面這一對粉彩雞缸杯就是乾隆朝的作品。
有趣的是雞缸杯的題材常常是大公雞在前昂首闊步,母雞在後面跟著,還有兩隻小雞,母雞發現了一隻蟲子,小雞就去叫大公雞來吃蟲,隱約顯示出食物的短缺。而乾隆朝的粉彩雞缸杯則假山嶙峋、牡丹盛放、公雞昂首向前,母雞回頭顧盼,一派和諧與富貴,乾隆也想以此來顯示他的時代,物產豐饒,無飢餓之虞。
清 雍正 鬥彩五倫圖提梁壺
古人羞於直白地表達愛情,常常將愛情納於「五倫」中,與其他的規範一同表達,以符合中國傳統社會中溫柔敦厚的禮教與彼時所推崇的社會秩序。中國傳統中要「厚人倫,美教化」,但是有時並不直言相勸,而是以自然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來溫和地動之以情,七夕的鵲橋、《鳳求凰》中祥鳥的感召、包括五倫圖中各種鳥,都是此意。
這件鬥彩五倫圖提梁壺體造型別緻,腹部繪鳳凰、仙鶴、鴛鴦、鶺鴒、黃鶯五種鳥類圖案。寓意五種社會關係: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倫、表示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常。這件提梁壺高高的、造型優美的提梁也是燒造的「難點」,不易成型。
景德鎮窯青花鴛鴦卧蓮圖玉壺春瓶
《古今注》中寫道:「鴛鴦、水鳥、鳧類,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者相思死,故謂之匹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說它「終日並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鳴曰鴛,雌鳴曰鴦。」鴛鴦自古被賦予了愛情的意味,也鮮有一種鳥類能在中國歷史上如此久地承擔起愛情的重任。
這件青花鴛鴦卧蓮玉壺春瓶,名字就婉轉地像一句詩。唐代有酒名「玉壺春」,玉壺春瓶由「玉壺春」酒而得名,定型於宋代,元代非常流行,明清時期玉壺春瓶逐漸由實用功能轉化為陳設觀賞器。瓶子從宋朝以來,有盛名的一種是梅瓶,一種是玉壺春瓶,原本是裝酒的。玉壺春瓶的器形每個朝代有不同,到了元朝鐵口、細頸、垂腹,口比宋朝大,是喇叭口狀,上面可以裝一圈修飾——如意雲紋,卷草紋,下面是纏枝花卉,纏纏綿綿不斷,再下面是最精彩的代表愛情的鴛鴦。瓷器拿在手裡把玩,圖案看不完,因為是首位銜接的,兩隻鴛鴦在游歌戲水,代表愛情。
首都博物館的《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展廳中,展覽了各個時代的精美的玉器,觀眾可在此一覽各種名貴的玉與精湛的雕刻工藝,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在玉器中找到許多被賦予了愛情、以及女性的美好品德的文物。
宋代 白玉鴛鴦柄圓盒
這件器物是這次展覽中最為重要的一件,它於1962年在北京密雲縣清代乾隆墓出土。同樣是以鴛鴦作為題材,這件圓盒白玉質,潤潔細膩,局部有浸蝕後的黃色綹紋。盒上立雕一對鴛鴦,口、胸部相連。以均勻的細陰刻線琢出冠、眼、羽毛。盒為子母口,鴛鴦卻是平剖為二,打開時分為兩對鴛鴦。據說這件圓盒出土時仍光亮鑒人,玉質非常溫潤,這件玉盒也為宋代玉器的上乘之作,像這種雕著鴛鴦柄的圓形小玉盒,在古代一般是女性用來裝脂粉用的。
到了宋代,平民化的世俗題材進入玉器製作領域,花鳥形玉器大量出現,整個宋代的花鳥形玉器大多呈寫實風格,各個細節都被展現出來。而在這件白玉鴛鴦柄圓盒上,鴛鴦的頭冠、眼睛和羽毛都栩栩如生。
清代 白玉鵪鶉盒
雖然不像鴛鴦那樣被追捧,鵪鶉則有「宜其室家」「安居樂業」的美好寓意。這兩件清代白玉鵪鶉盒,鵪鶉身上琢長短不一的翎毛,身內掏空為空膛,翅下有一周子母式盒口,可開啟,外側巧借羽毛狀呈鋸齒形,鵪鶉是宮廷常用的圖案和器物造型,鵪鶉呈蹲伏狀,身形渾圓似蜷縮一團,唯有頭部向前傾伸,整體造型敦實可愛。
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少數民族如何表達他們的愛情與吉祥的寓意?
金代 白玉雙鶴銜靈芝紋玉飾
金代 白玉綬帶花鳥銜花佩
金人喜歡戴金帽,在腦後戴,是單獨的一個,名為「玉逍遙」,仙鶴展翅飛翔,口銜靈芝草,非常吉祥。而白玉綬帶花鳥銜花佩顯示了綬帶鳥一種靜止的狀態,雙羽收於兩側,長長的尾羽自然下垂,它棲息在桃花枝上。葉子、花瓣向下打凹,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非常生動。
另外,作品也體現出宋代的花鳥遺風。為什麼金代的產品會有宋代的花鳥遺風呢?北宋滅遼,金滅宋,跟南宋在同一時期,金人也善於學習漢人的文化,用了漢人玉工,宋代玉工水平很高,這些玉工在雕刻時難免有宋代的花鳥遺風。
如今的七夕節,男士多送女士玫瑰花以表愛情,各式各樣的花的確是從古至今,想到美、想到愛情,首先就會想及的意象,而歌頌香草美人,則是從《詩經》《楚辭》的時代就已經開始的傳統。那麼除了玫瑰花,古人會喜歡什麼樣的花,又如何在物件上進行表達?
白玉折枝花形飾件
白玉折枝花,又名瓊花,花瓣向下打凹,單陰刻線飾葉脈,細膩非常。瓊花又被稱為「有情之花」,據史料記載,宋仁宗時慶曆年間,他把瓊花從揚州移植到開封,隨後就枯萎了,不得已又返回揚州。到了宋孝宗淳熙年間,把它從揚州移到杭州,結果又枯萎了。奇怪的是,發回揚州就能枯萎逢春,可見是「有情之物」。今人也用瓊花來比喻「美好浪漫的感情」。如今北京各大博物館皆有自己的文創產品,首博的文創產品就是以「瓊花」為主題製作的。
不同於玉器展廳與瓷器展廳的雅緻,《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中的一個部分重點展示的是民間婚嫁的場景,走到這裡,談情說愛時的羞澀靦腆則要變得轟轟烈烈,到處充滿了喜氣洋洋。
迎親隊伍的雕塑
喜帳
新娘陪嫁的胭脂水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