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唐代一位詩僧窮困潦倒,這兩首雜詩卻詼諧幽默,令人掩卷長思

唐代一位詩僧窮困潦倒,這兩首雜詩卻詼諧幽默,令人掩卷長思

隋末唐初有一位白話詩僧叫王梵志,他出生於殷富之家,從小生活充裕閑適,讀過儒家經典和詩書。隋末戰亂,他家道中衰,晚年更是窮困潦倒,只好皈依佛門。王梵志的詩歌以說理議論為主,多據佛理教義以勸誡世人行善止惡,對世態人情進行諷刺和揶揄。他的作品語言淺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於嘲諧戲謔之間。宋代的黃庭堅曾評價說,「一切眾生顛倒,類皆如此,乃知梵志是大修行人也。」

雜詩二首(其一)

唐代:王梵志

我有一方便,價值百匹練。

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

詩人50多歲時過著四處募化求齋、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但這一時期他的詩歌創作反而進入了高潮,他的作品精心雕琢,如同一幅幅反映世態人情的諷刺漫畫。這首詩採用第一人稱,彷彿戲曲的道白,全詩的大意是,我有一個處世的法寶,它的價值堪比百匹白色的熟絹。說起來很簡單,就是當你與人打架時,一定要服氣自己的弱小,至死也不去縣衙里告狀。

讀者眼前彷彿立刻浮現出一位體弱瘦小的詩僧,他總是低頭不語,一直逆來順受,從無怨言,雖然不是奴顏婢膝,也不見一絲男兒血性。大家也會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總是被人欺負,最後還處處吃虧。但是阿Q有時還去抗爭,即使失敗了嘴硬,也不是「相打長伏弱」。這首詩自然是特定情況的產物,思想性不值得宣揚,但也反映了當時很多貧苦百姓長期受欺壓和剝削,抗爭無效,只好自甘弱小,避免受到更多的傷害。

雜詩二首(其二)

唐代:王梵志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

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這首詩展現了一幅風趣幽默的畫面,三人同行,其中一位騎大馬,另一位是擔柴漢,「我」是跨驢而行。我的心情很矛盾,既羨慕富家子弟人高馬大、前簇後擁,又憐憫那些每日辛苦、為生計打拚的樵夫,最後還自我安慰,「心下較些子」,有些心安理得起來。全詩通俗平易,充滿情趣,令人愛不釋手。

詩人不提一句警世忠言,更不發一點議論。他彷彿一位畫匠,只負責將生動的畫面描摹出來,讓讀者自己發表意見。就像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筆下人物眾多、事件繁瑣,卻從不加以評論。讀完這首詩,有人忍俊不禁,有人拍案叫好,也有人掩卷長思。詩人到底想表達什麼,又希望讀者從中得到什麼,這必然是見仁見智,不一而足。

縱觀這兩首詩,作者用詼諧生動的筆法,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大家勾勒了一幅幅世間眾相,既有恃強凌弱,也有忍辱偷生;既有貧富之差,也有心安理得。其實作者要說的話還很多,短小的篇幅隱藏了深邃的思想,不公的時代構建了扭曲的人格。讀者感覺滑稽可笑或義憤填膺的同時,也一定陷入了深思,也許這就是詩人希望看到的最好答案。

唐代一位詩僧窮困潦倒,這兩首雜詩卻詼諧幽默,令人掩卷長思。一首好詩不一定辭藻華麗、用典精緻,也不一定構思巧妙、意象豐富,只要作品經得起推敲,能啟迪後人思考,同時又反映出人間的真善美,就必然是一首深受歡迎的好作品。「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這兩句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人生無常,世事變幻,不僅要努力奮鬥,還要懂得知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北宋才子的一首詩,僅僅28個字,卻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司空圖詩品之豪放篇,短短的12句話,將豪邁文風展現的淋漓盡致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