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箜篌和豎琴可不是一個東西,千萬別記錯了

箜篌和豎琴可不是一個東西,千萬別記錯了

科教授為喜歡《百家講壇》的朋友們送福利了,點擊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聽」的方式獲取更多內容。

還記得學生時代背誦的那篇《孔雀東南飛》嗎?劉氏十五歲會彈的樂器是什麼?大家還記得嗎?

她彈的便是中國古代傳統彈弦樂器——箜篌

箜篌音色華美,在古代深受宮廷與民間喜愛,可惜卻在歷史長河中漸漸沉寂了。

一首描繪音樂的浪漫詩篇

箜篌有什麼厲害?我們先來看一首詩。

李憑箜篌引

李賀(唐)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這首膾炙人口的《李憑箜篌引》,作者運用一連串比喻,傳神地再現了樂工李憑創造的詩意濃郁的音樂境界,生動地記錄下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說明了箜篌的音色多變、音域寬廣、表現力強。

詩句運用大量的聯想、想像和神話傳說,渲染樂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動人效果,烘托出箜篌樂的動人心弦。

這樂器有這麼神?沒錯,箜篌就是能彈出「仙氣飄飄」的音樂來。

箜篌的盛與衰

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箜篌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尤其在隋唐年間,盛世繁華,需要一種最符合這個時代的音色。含蓄的古箏漸漸不能滿足人們的追求,華麗的箜篌就這樣活躍在大眾的視野,並廣受讚譽。

《李憑箜篌引》就是中唐時期所做,唐朝的繪畫作品、刺繡作品中,也時常會出現箜篌的身影。然而,也正是因為王公貴族的重視,朝廷害怕箜篌外傳,於是將箜篌長期拘禁在不見天日的高門之中。

就這樣,箜篌的形製得不到改進,技術退化,曲目匱乏,最後甚至被稱為「靡靡之音」,明末清初時即已失傳,保存至今的實物少的可憐,且絕大多數都是殘片。

現代通過研究古代資料,試圖再現古箜篌,幾經改良,最終製成的雁柱箜篌,也只能與古物稍作媲美。

很多人覺得箜篌和豎琴長得有些像,但是其實它們有很大差別。傾聽箜篌,那是幽幽古音,從歷史深處傳來。演繹東方神韻,令人讚歎。

箜篌的弦分陰陽面,屬於雙排弦,豎琴則是單排弦;箜篌的共鳴箱是梨形,而豎琴的是三角形。

琴音雅樂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今天也帶給我們美的享受,需要傳承和珍惜。

百家講壇

《琴動山河》

播出時間:8月7日-8月13日 12:08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張蘭 於毅 周上(實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科教 的精彩文章:

這位2000多年前的秦國小吏,竟然留下了一件無價之寶!
極端天氣揭秘:水與風

TAG:央視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