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十年一劍,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令世界矚目

十年一劍,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令世界矚目

科技創新70年·歷程

科技日報記者 高博

開欄的話

國之大事,首重科技。70年來,中國科技呈現出趕超世界強國的氣魄。一次次科學突破,一件件工程問鼎,令人喜悅,令人感動。深埋山底的中微子探測器、九天之上的量子通信機……每一次閃爍,每一聲嘀嗒,都是為新中國前進的步伐計數。70年來,中國科技的高光時刻頻現,在此,本報特開設「科技創新70年·歷程」專欄,讓我們一起回顧中國科技發展征程上的精彩故事。

2012年3月8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報告大廳里,所長王貽芳宣布: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被發現了!大廳里掌聲雷動;1小時內,賀電與歡呼聲從世界各地飛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成功,被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大的實驗物理成就。

贏下這次強手如林的衝刺賽,中國科學家們不禁感慨十年來的酸甜苦辣。

上天眷顧有準備的人

2003年秋天,深圳東邊40公里,來自北京的幾位物理學家登上了海邊的排牙山。

山上樹木蔥蘢,也遮不住嶙嶙的花崗岩。近在咫尺,是大亞灣核電站灰色水泥外殼的4座反應堆。

物理學家難抑興奮:核電站旁邊有這樣一座小山,難道是上天眷顧中國高能物理學界——核電站放出海量的中微子,可供測量;幾百米厚的山體隔絕宇宙射線的干擾。

21世紀初,中微子成為高能物理學的寵兒。難以測量的它,寄託了解決宇宙基礎謎題的希望。隨著國際上看好中微子研究前景,俄、法、美、日、韓等國相繼提出8個測量「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方案。

此時,中科院高能所的王貽芳、曹俊拿出自己的人才基金,加上高能所特批的100萬元,開始中微子實驗的選址勘測。2003年,他們聽說深圳大亞灣核電站邊有座小山,立刻來勘查。

登上排牙山之前,他們的腦子裡已有了主意:不造大探測器(當時認為只有體積大才能提高精度),而是做成幾個小的、模塊化的探測器。這樣便於實驗中探測器的遠近點交換,而且運進去不需要太大的隧道,便於施工。

事實證明,大亞灣設施雖然完工晚於競爭對手,但由於探測器體積小,洞外安裝完畢,運進去稍加調試就能工作。而且多模塊探測大大降低了實驗誤差。

無私合作成就大科學工程

在科學家的論證和聯絡下,最終科技部、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廣東省、深圳市和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共同出資1.57億元,加上美國能源部出資3400萬美元,大亞灣實驗成為當時中國基礎科學領域最大的項目。

中科院高能所在深圳無土地、無法人資格,不能向市政府申請開工。協調決定,以中廣核集團的名義申請建設,深圳政府予以支持。

科學家備受感動:中微子實驗不會為深圳市和中廣核集團帶來利潤,只帶來無限多的麻煩。而中廣核集團慷慨出資3500萬元。「大亞灣實驗開創了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及國際合作共同支持基礎研究的先例。」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陳和生院士說。

「為了核電站的安全生產,我們必須要讓爆破量達到最小。」工程項目經理車紅星說,最小的一次爆破僅使用了200克炸藥。

「為了執行核安全標準,我們的隧道建設延長了約2年。」大亞灣實驗總工程師庄紅林說,這次工程實施了近3000次爆破,開掘了3000米地下隧道和5個地下實驗廳。

中心探測器鋼罐,直徑5米、高5米,壁厚僅1厘米,變形要在1毫米以內。廣東中澤重工公司的洪紫林說,他們進行了80多次焊接試驗,一個20噸的鋼罐「用了一年多時間才完成」。

「成本是正常產品的7倍,單論這個項目我們是虧了錢的。」洪紫林說,「但我們能參與到國家項目中很榮幸。」

中國製造質量無可挑剔

實驗中關鍵的「閃爍液體」,是中科院高能所自己研發配製的。要讓釓與烷基苯混合起來,長期透明,很難。法國的實驗,液閃100天就渾濁,實驗被迫終止。大亞灣的科學家經過幾年摸索,才把液閃配方的穩定流程搞清楚。他們摻入0.1%的一種稀土元素,縮短了中子的俘獲時間同時降低雜訊。

同一實驗廳放置2—4個全同探測器進行對比測量,這個方案曾被美國合作方激烈質疑。最後證明中國人的想法是大膽而正確的。

裝配大廳的水泥地面建設完工後,來自美國的科學家,趴在地上一寸一寸用硬木敲擊,側耳傾聽,保證地面沒有一點點空隙,以確保設備的安裝質量。他們發現「中國人的施工質量無可挑剔」。

實驗開始後,每天數據多達250GB,同時傳輸到北京中科院高能所和世界各合作單位,而中方的分析是最快的;最終結果採用了中方的分析。曹俊說,這歸功於中方預先開發分析軟體,並模擬演練。

別人在過年,大亞灣在衝刺。大亞灣的成功是「搶」出來的,與各國一流科研機構的合作中,中國團隊憑實力贏得了尊重,讓國際高能物理界看到了漂亮的中國數據,聽到了響亮的中國聲音。

爭分奪秒率先撞線

3個實驗大廳先後挖好。為爭取時間,剛挖好的洞廳,就開始安裝設備。新岩洞又熱又潮濕,進去20分鐘渾身濕透。回到宿舍,大家累得「只能躺著洗個涼水澡」。

裝配吊車的一個螺栓壞了,由於是特製的,必須從河南取來。馬上有科學家坐飛機過去,機場交接,即刻返回。

實驗室電纜布線,設備工藝,與國際同行網上開會……為贏得國際競爭,大亞灣沒有節假日,「白加黑」「五加二」,兩班倒工作16個小時是常態。

在研製液閃大規模混制設備時,工作人員連續一個月試產,每天從上午忙到第二天凌晨4時。

2011年,日、美、法等國相繼發布了中微子第三種震蕩的「跡象」。為首先撞線,大亞灣果斷改變8探測器的方案,先使用6個探測器,2011年12月24日起至2012年2月17日搶先測數。成功結果就來自這一階段的數據。

論證4年,施工3年,安裝實驗設施1年,取數55天,分析只用半個月,這就是大亞灣的速度。進度曾經領先世界的韓國同行,在中科院高能所成功後3周發布了類似結果。

中科院高能所宣布成功當天,李政道先生髮來郵件:「這是物理學上具有重要基礎意義的一項重大成就。」

大亞灣人自稱「一群勤勞的螞蟻」:工作在陰暗潮濕的隧道,卻造出一座美麗的科學宮殿。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朱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國之重器!上半年機械工業哪些重大科技創新成果C位出道?
歐盟女掌門新官上任,先燒哪把火?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