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夫子丹青 與君共賞——中國美術館藏老舍夫婦捐贈齊白石作品掠影

夫子丹青 與君共賞——中國美術館藏老舍夫婦捐贈齊白石作品掠影

本文選自《書畫世界》雜誌2019年6月

文 _ 王倩

中國美術館

齊白石作為現代中國畫壇的代表人物,長久以來被視為20世紀中國最著名的藝術大師。其自1919年定居北京,通過「衰年變法」將文人畫風與民間情趣相融合,取得了雅俗共賞之風貌,成為傳統文人畫走向現代的重要人物之一。如果說,在齊白石藝術風格演進道路上有陳師曾等人的引導和支持,在其事業穩固的過程中有徐悲鴻等人的肯定和扶持;那麼,在其藝術風格及社會地位的確立過程中,超越傳統範疇的大眾傳播對齊白石藝術的傳播和弘揚,同樣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伴隨著近代書畫交易方式的豐富和拓展,信息傳播方式日益多樣和迅捷,藝術品的受眾不再局限於某類專業群體,而進入大眾審美接受範疇,獲得了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本文以中國美術館所存部分老舍藏品為引,展現齊白石和老舍夫婦的藝術授受與互動,藉此窺探20世紀中後期藝術接受環境的新變。

齊白石 雛雞圖 129cm×33.5cm 1933 齊白石家屬藏

在我們通常的印象中,老舍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其小說與話劇深刻剖析了普羅大眾與時代的密切關係,時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輝。他更是一位美術愛好者,雅好收藏的同時,更愛和畫家們交往。在老舍家中,有一面牆專門陳設其所藏書畫珍品,這面牆後來被稱為「老舍畫廊」,其上「除了傅抱石、林風眠、黃賓虹、徐悲鴻、于非闇、沈尹默的畫作和書法之外,多的就算是齊白石老人的作品了」 [1] 。

老舍先生與齊白石老人淵源頗深,其對於齊白石作品的收藏從早期到晚期也具有多種渠道。據老舍之子舒乙先生介紹,老舍先生最早收藏齊白石作品是以當時與齊老交往頗密的許地山為中間人,求得了一件《雛雞圖》(1933)。這種通過中間人求購的方式也是傳統藝術授受的主要途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老舍先生偕家人回到北京,並「擔任了北京文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文聯副主席,有機會和齊白石先生相識,還在各種文藝集會上經常相遇,而且一見如故」 [2] 。與此同時,1951年,老舍夫人胡絜青更拜入齊門習畫。自此,老舍夫婦常常拜訪白石老人,並開始刻意收藏白石老人的佳作,除了親自向白石老人求畫之外,還會在琉璃廠的榮寶齋、和平畫店等處購藏。

齊白石 孤雁 12.3cm×37cm 1921 中國美術館藏

中國美術館館藏、老舍夫婦舊藏的齊白石作品中,有一件《孤雁》,正是他們從畫店中購回的。這件作於辛酉年(1921)的作品是館藏年代較早的一件齊白石作品。1921年,正值齊白石「衰年變法」開始。當時的北京畫壇以幾位傳統派名宿為巨擘,講求中國畫中的人文氣質。文化底蘊的不足使齊白石難以進入北京的主流藝術圈,八大山人式的作品更不能為其帶來盈利。京城生活的艱難和繪畫銷路的不暢,使齊白石備受打擊。在陳師曾的鼓勵下,已逾花甲之年的齊白石從1920年開始,用了近10年時間取得藝術突破,嘗試變法。

《孤雁》繪於一張不大的、質地粗糙的畫紙上,畫面主體利用墨與紙的互滲特性營造出烏雲壓境之感。這種近乎實驗性的筆法體現出變法過程中畫家的多樣性探索和嘗試的勇氣。畫幅右上角,一隻身形略顯消瘦而兩翼格外硬挺的大雁衝破雲層的阻隔,飛入畫境,讓我們不禁想起高爾基的《海燕》:「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白石老人筆下的大雁也在墨雲翻滾的雲層中桀驁地飛行,瘦削的身形與壓迫力十足的雲層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它依然堅持飛翔。此情此景,正與齊白石當時的境遇一致。破釜沉舟式的變法生活並不輕鬆,如何在學習吳昌碩的同時,又不至於落其窠臼而喪失自我,是風格創立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最大問題。晚年,齊白石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何嘗不是對他這段變法經歷的切身體會。通過對吳昌碩金石書風的研究和對自身民間藝術元素的綜合把握,齊白石以「紅花墨葉」的寫意花卉和靈動精巧的工筆鳥蟲,成就了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面貌。

齊白石 賣畫例 73cm×44.5cm 1943 中國美術館藏

這類作品無疑對北京傳統畫壇的審美趣味產生了衝擊和挑戰,一時間傳統畫界的質疑此起彼伏。正像俞劍華在《七十五年來的國畫》中所描述的那樣,20世紀初,中國國畫界「形成了兩大壁壘:一個根據地是北平,一個根據地是上海。……北平……最盛是在民國七年到十二年,那時聚在北平的畫家……除齊白石外,都是筆墨純正,氣息古雅」 [3] 。齊白石即使經歷了「第二回中日聯合繪畫展覽」後的作品熱銷,也並未獲得更多的業內認可,甚至招來吳昌碩「北方有人學我皮毛,竟成大名」的言論。

齊白石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是伴隨新時代發展中大眾審美群體的崛起而獲得的。與徐悲鴻所倡導的面向大眾的藝術觀類似,齊白石的作品立足於生活本體,題材貼近大眾訴求,作品較之傳統國畫更通俗易懂,也更具有大眾接受度。同時,齊白石不僅在院校中發展同宗弟子,更廣泛接受社會各界人士的膜拜,無論是曲藝界的梅蘭芳,還是友人親屬,均可收為弟子。對於外界求畫者,齊白石也自有一套授受體系,各類「賣畫例」不同於傳統畫家的潤格,規矩明了,公之於世,一改以往文人「恥言錢」的欲蓋彌彰,也正體現出他本人不同以往的處世原則。如果金城等人在世,齊白石此舉無疑是為其所不齒的。金城曾特彆強調繪畫的人格修養要做到淡泊名利,「若專以取悅於人,與俗人同其嗜好,雖能竊獲一時之虛名,不旋踵仍歸於泡影矣」[4] 。這種刻意拉開的與大眾間的距離,是傳統知識分子能想到的維繫中國藝術精髓的重要方法。但是,這種努力並不能使傳統書畫藝術獲得更大的生命力,而是使其影響範圍越來越小。齊白石反其道而行之,源於社會底層的出身和不拘於舊俗的處事態度使其慧心獨具,更能創造出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無論是鳴蛙還是牡丹,無論是雛雞還是蝦蟹,齊白石最擅長將身邊景緻的靈動與機巧,將宇宙萬物的生命與活力,凝聚筆下。齊白石是一位不拘泥於世俗的質樸之人,高人、隱者並非其所好,拋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也不追求「利萬物而不爭」,持本真之性情,繪時光之樂趣,從而造就了其藝術的至真、至善、至美。

齊白石 蛙聲十里出山泉 127.5cm×33cm 1951 中國現代文學館藏

在老舍夫婦和齊白石的交流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老舍夫婦始終對齊白石抱以尊敬的態度。無論關係多麼密切,他們都嚴格遵從齊白石的求畫原則,除了白石老人贈送的作品之外,其他所求作品皆按成例給予相應金額。哪怕是令齊白石聲名大噪的《蛙聲十里出山泉》,也是如此而來。老舍索題,白石應畫,君子之交,同道為朋。文人的巧思和畫手的妙筆在此碰撞出最為耀眼的藝術結晶。維繫他們之間情誼的不僅有二人藝術中共有的大眾性和平民化,更有他們平等的相處模式和對彼此的尊重與敬意。

1952年,齊白石贈送老舍夫婦一幅《紅衣牛背雨絲絲》。作品以簡潔的筆墨語言描繪了一個牧放的場景:牧童躺在牛背上逍遙牧放的同時,還牽著一隻飄於半空的風箏,除此之外再無他物入畫。通幅作品筆簡而神完,水牛筆力渾厚、墨氣十足,風箏線一筆而成,是其「以書入畫」的典型,展示了齊白石堅實的筆力。對角線的構圖更使作品充滿升騰之氣。本幅右側有題識:「英雄名士孰先知,各有因緣在少時。今日相逢才曉得,紅衣牛背雨絲絲。老舍仁弟、絜青女弟同正。壬辰夏四月,九十二歲白石老人畫於京華城西鐵屋。」

齊白石 紅衣牛背雨絲絲 151.5cm×56.5cm 1952 中國美術館藏

不同於古人乃至金城、蕭俊賢等人筆下的高士形象,齊白石筆下的「英雄名士」化身為田間兒童,衝破了舊時代的宿命論和階級觀,以自信的態度迎接時代的韶華。齊白石在這件贈予老舍的作品中,完成了一次自我的剖析。他在筆繪出身的同時,以「英雄名士」暗指當下的自己,以往未曾獲得、而今渴望的那份認可和榮譽,正如飄揚的風箏一樣,被其緊握手中。與此同時,齊白石還通過作品說明其受畫人 — 老舍 — 也對底層生活有著刻骨銘心的認識。可見二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已不單是藝術認同,更有人生際遇的相似性。齊白石更通過這種相似性再次證明了彼此 — 特別是他本人 — 能夠超越出身而成為「英雄名士」的非凡成就。

老舍曾評論齊白石說:「在他以前,也曾有人嘗試改革國畫,另闢途徑。可是,他們多偏重筆墨趣味,瀟洒出塵,不斤斤於形似。這樣,他們的作品便只能得到文人雅士的欣賞,不一定為群眾所喜。白石夫子非常講究筆墨,可是筆墨所至,又能形色鮮明,狀物傳神,雅俗共賞。夫子出身工人,感情與群眾一致,所以他的作品變而不幻,新而不怪。他的改革與創辟是健康的。」 [5] 這種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之上的,將傳統中國畫的筆墨、形象與階級出身相關聯的藝術評價方式,標誌著新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創作與批評的風格轉向。

齊白石 富壽昌 70cm×34cm 1956 中國美術館藏

齊白石,從一位普通的民間畫師成為一名眾人尊敬的大藝術家,其中成功因素不僅有個人的天賦與努力、伯樂的點撥與提攜,更有時代的特殊性。民國之後,社會思潮將普通民眾對文藝的理解力視為重要參照,從而對轉型期的中國畫提出了新的要求。齊白石能夠從當時守舊的摹古風尚中積極變法,在文人意味濃郁的金石畫風中摻入民間審美情趣,尋求並創造一種能被當下接受的藝術新風,不僅其膽識和魄力令人敬仰,更令人欽佩的是他順應時代的藝術直覺。齊白石那份激昂的自我認同,也正是新時代藝術氛圍賦予他的藝術自信。

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書中提出的傳播學理論的經典「5W」模式:誰(who)、對誰(whom)、通過什麼渠道(what?channel)、說什麼(what)、取得了什麼效果(whateffect)。齊白石通過對自身藝術特質的分析和定位,不僅創造出屬於其個人的藝術風貌,更通過新時代審美評價體系的認同,逐步確立了個人社會藝術地位,成為近現代藝術史最為經典的藝術傳播範例。在其身後,伴隨社會交往的深入,文化精英階層不再有純粹的「文人」,他們放下身段,主動接觸大眾的文化主張;大眾階層也不再有純粹的「畫匠」,「雅藝術」與「俗藝術」之間不再存在截然的對立,就如同曲藝界名伶成為社會上競相追逐的明星一樣,齊白石等畫家也可以成為大眾追逐的藝術明星。1953年,齊白石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獲得世界和平獎,達到了一位藝術家社會成就的最高峰。

參考文獻

[1][2]舒乙.齊白石和老舍、胡絜青[M]//舒乙.老舍胡絜青藏畫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

[3]俞劍華.七十五年來的國畫[N].申報,1947-9-21.

[4]雲雪梅.金城[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47.

[5]老舍.白石夫子千古[N].人民日報,1957-9-22.

圖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丨關注後每天第一時間閱讀精彩書法內容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觀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想學書法,就趕快進來學習吧!
行草書寫不好?先練練這200個字吧!

TAG:書法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