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大魔頭」哪吒和「笨小孩」馬飛,給我們上了一堂課

「大魔頭」哪吒和「笨小孩」馬飛,給我們上了一堂課

01

最近的暑期檔,國產電影大放異彩。

先是鄧超主演的《銀河補習班》,賺足了不少觀眾的眼淚,接著是國漫新峰《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得人熱血沸騰直呼過癮。

作為已經看過這兩部影片的普通觀眾,我特別欣慰的是,國產電影展示給觀眾的東西變得豐富了,不只是劇情、製作技術和陣容班底,還逐漸引發觀眾去思考更深層次的事物,內核的東西多了起來。

《銀河補習班》中的馬飛,一直被身邊的人視作「笨孩子」,他也以為自己就是個笨孩子。只有馬飛的爸爸一直教育他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要輕易因為別人的看法而放棄。在一次特大洪水中,與爸爸走散的馬飛成功利用門板作為木筏,將自己從困境中救出。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天生「魔丸降世」,世人認定他日後必定成魔危害人間。內心極度渴望獲得認可的哪吒,想通過斬妖除魔來改變世人對他的看法,但世人仍將他的一舉一動視作「惡行」。得知「魔丸」真相的哪吒差點認命成魔,最後關頭他以半魔半人的形態拯救了一眾厭棄他的百姓,並喊出讓人熱血沸騰的「自我宣言」:我命由我不由天!

而自幼被父親賦予了「扭轉龍族命運」重任的敖丙,最終也選擇遵從自己的內心,以萬龍甲擋住天雷,與哪吒一同被劈去了肉身,兩人皆只剩魂魄。

這兩部影片,其實給了觀眾一個共同的課題:

我們的人生究竟該由誰來定義?大眾還是自己?

02

人們似乎很樂於隨主流去定義一個人——《銀河補習班》中的馬飛,人們把他定義為「笨小孩」,《哪吒之魔童轉世》中的哪吒,百姓們視他為「大魔頭」。

回到現實生活,我們也見過太多這類「人云亦云」的現象,有的甚至就發生在自己身上。

比如我的父母,被朋友家的孩子「讀大學找到高薪工作」的案例所影響,從小就和我強調「一定要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這樣才能出人頭地」。一路磕磕碰碰,我終於明白,好好學習沒有錯,但「考個好大學」不等同於「成功」,如何過好大學生活,如何保持好奇心、有所專長、懂得感恩.....擁有健全的人格也很重要。

還有些大人,為了體現「愛之切」,早早給孩子鋪好了路,不給他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餘地,最終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沒有分析力和判斷力的「巨嬰」,只能追隨別人的看法做選擇和判斷,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幾年還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謠言傳播得越多越快。不單單是長輩們在朋友圈轉發各種養生謠言,還有不少社會謠言年輕人也助推其中。

半個月前,馬鞍山有個女子發視頻聲淚俱下的控訴自己遭一男子威脅恐嚇,並痛陳警方的不作為。

女子哭訴得惹人心疼,不少網民「憤起」留言、轉發表達「正義」:

她憑什麼被這樣對待!

警方太不作為了!

相關話題在輿論發酵下迅速登上熱搜,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跟風聲討男子者無數,甚至有網民人肉男子的信息。

最終警方詳細調查後給出了「警情通報」,證實這是一起因女方售假而起的糾紛,女方惡意造謠中傷男子和警方,涉嫌尋釁滋事罪。

劇情來了個大反轉,驚呆一眾吃瓜群眾。

類似的「反轉」,網上不要太多。很多人以為,自己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所以可以被原諒。

但有誰知道,那些聲討者的一鍵轉發評論,有多少是為了「伸張正義」,有多少是為了「宣洩情緒」?又有誰來考慮那些被惡意中傷的人的感受呢?

03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從眾心理」,在社會群體的無形壓力下,人們很容易不由自主地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認為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正確的。

無論是輕易信服他人對自己人生的定義,還是輕易按照多數人的看法對某件事物下判斷,都是「盲目從眾」。這種思維會讓我們越來越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一個「毫無主見」的思想傀儡,最終失去自我。

那該如何克服「從眾心理」,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呢?

所謂「獨立思考」,就是:

遇到問題時要擁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事風格,不被別人的言行所左右;

在評判事物時能夠自主地根據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自主地作出應有的評價和判斷,既不拾人牙慧也不主觀臆斷。

要訓練自己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一是「不輕易被別人的言行所左右」,二是「儘可能了解事實真相,確立評判事物的客觀標準」。從我們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通過這兩種路徑保持長期的刻意練習,就能有效提升獨立思考能力。

猶記得曉雅剛出來工作那年,計劃給家裡做保險方案。有同事說「買百萬醫療險就行了,一年幾百塊保額就有幾百萬,花幾千上萬塊買保險根本就是浪費」,還有朋友說「千萬不要買平安福,貴得要死」......

斟酌之下,我決定自己做功課。花了一個星期了解保險知識,到分答上請教專業人士,通過學習我了解到,家中頂樑柱僅靠一份百萬醫療險是遠遠不夠的,重疾險、壽險、意外險都應納入配置方案中。而且經濟條件不同的家庭,年齡層不同的人群,對產品、保額、保費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最終我結合自身需求和產品形態,制定了專屬家庭保險方案。

很慶幸自己沒有「盲目從眾」,這種關乎家人切身利益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讓毫無專業性和客觀性的他人「替自己做選擇」。

每年我還會結合經濟和家庭情況的變化,重新梳理產品,升級方案。深入了解保險知識後,我發現其實不少人對保險和保險公司的評判也存在「從眾」的情況。

比如這幾年互聯網保險產品越來越多,運營成本更低,價格優勢凸顯,網上漸漸有一些聲音開始抨擊線下產品。老牌保險公司平安人壽旗下的「平安福」無疑是被詬病最多的,不少人吐槽這款產品「捆綁銷售」、「費用高」、「高發輕症保障不足」。

其實也能理解,那麼多新品被推向市場,銷售渠道也不再限於線下,人們的選擇多了,對一些舊產品的形態也就不再那麼認可。

但對平安福的抨擊,究竟是客觀的評判,還是部分人的「盲目從眾」呢?

根據我的經驗,保險產品好與不好,別人說了都不算,只有自己親自了解過,匹配自身需求的才是合適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搜集完多方的資料信息,並做過深入分析後,我對平安福有了一些不太一樣的想法。

(1)是捆綁銷售,還是各取所需?

2013年,微信出現也不過一年,線下保險發展蓬勃,互聯網保險只露了點端倪。那時候的平安福創新性的集終身壽險、重疾險、意外險於一體,涵蓋身故、重疾、意外傷殘、意外傷害醫療、保費豁免等全面保障。

對平安福心動的消費者,認為它提供了一整套全面的保障計劃,讓自己省心省事,而且老牌保險公司的理賠效率、保全服務是有保障的,保費貴些可以接受。

不需要組合產品的人則嫌棄它「捆綁銷售」,認為如果把壽險、重疾險、意外險分開配置,保費可以更加便宜,即便增加選品的時間和精力也無所謂。

那平安福究竟是「好」還是「差」?

沒法定義。曉雅覺得兩類消費者的想法都沒有錯,需求不同,對產品的評價也就不同。

如果僅從自己的需求點出發,將個人評價作為產品唯一的「標籤」傳遞給有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或者對既有的「標籤」全盤接受,這兩種做法都不夠理性。

平安福作為平安人壽旗下的王牌產品,從2013年推向市場以來,一共銷售了2000萬份,延續7年仍然在售,累計送出超百億元理賠金——這些數據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不少中高層的消費者是長期認可平安福的,平安福也確實有效提高了消費者的抗風險能力,本身就不能簡單的以「好」或「差」定義它。

(2)老產品的「服務誠意」還在不在?

隨著保險業態的演變,消費需求的升級,保險公司愈加註重產品的升級創新。當不少人把目光投向線上產品時,線下的大保險公司也在不遺餘力的優化自家產品,讓產品更滿足市場需求,只不過很多人忽視了。

許多人對平安福的認知還停留在它早期的產品形態上,實際上平安福誕生7年歷經了足足7次的升級,近兩年的升級力度更為明顯:

最近一次升級在今年7月,「高發輕症保障不足」、「捆綁銷售」這兩個曾被詬病的地方在本輪升級中做了優化:

輕症險種擴展至50種,將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介入術、輕微腦中風等消費者關注極高的輕症納入了保障範圍;

原有的長期意外險不再是「必選附加險種」,消費者可靈活組合其他意外險產品。

最新升級後的平安福保障內容更豐富,覆蓋了100種重疾、50種輕症,而且可多次賠付、可漲保額、可豁免保費.....這種產品形態,已經算是一款很貼合消費者需求的保險產品了。

當然,我不認為保險市場上最好的產品就是平安福。但平安福的7次升級確實能讓我們感受到「平安」對消費者的服務誠意還是很足的,要知道,這七年間有多少保險公司停售了曾經熱銷的產品,或者不願意投入精力做產品升級。

平安福的每次迭代升級,其實都是對消費者信任的一次誠心回應,這種回應或許正是平安福雖然飽受「偏見」卻依然被2000多萬中高端客戶認可的原因。

所以,與其持有陳舊的「偏見」或者「從眾式」地大批某款產品的不足,不妨試著親自了解這款產品,學著「理性地判斷,建設性地表達」。

結語

「馬鞍山女子事件」和「平安福現象」只是無數「從眾」案例中的兩個,以後我們一定會遇到更多類似的「XXX事件」「XX福現象」,也會遇到更多的「笨小孩」馬飛和「大魔頭」哪吒。

在評判之前,我們可以多問自己一遍:我是否已經認真了解過,並確立了評判這項事物的客觀標準?

通過長期的思維訓練,讓自己進入獨立思考的狀態,我們才能一步步擺脫從眾思維的枷鎖。

請記住:一件事即便有千萬人擁護,也不見得這必須是你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遇見曉雅 的精彩文章:

李現200斤未p生活照曝光:一個人墮落的開始,是放棄對身材的要求
女孩被誇50天後驚艷全場:讚美,是最溫柔的手術刀

TAG:遇見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