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看著風景發獃的盧梭

看著風景發獃的盧梭

盧梭,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著有《社會契約論》《懺悔錄》等皇皇巨著。但比起思想家的盧梭,有時我們更喜歡在大自然里看著風景發獃的盧梭。

盧梭從年少時候起,就喜愛親近大自然。後來,他聽從朋友勸告,經歷了一次漫長的遊歷。無論遠山近嶺還是流雲飛瀑,無論一湖岑寂靜水,還是「鮮艷的花碧綠的草枝葉繁茂的森林,流水潺潺的小溪,幽靜的樹叢和牧場」,都使他迷醉。

大自然不僅洗滌了他的靈魂,靜化了他的氣質,更豐潤了他筆底的煙霞。對於自然的酷愛,引發他許多沉思,絲絲脈脈流入了他的文字中。散文集《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是他在生命的最後歲月里寫就的,是盧梭的絕筆之作。

十次散步,盧梭寫下十篇散文。他徜徉於大自然湖光山色中游牧思緒,撫慰心靈,山淡淡的,水綠綠的,風暖暖的,心靜靜的。在這些散文里,你能聽得見他與大自然的身心對話。

盧梭說:「我要把我一生最後的時光用來研究我自己……現在,讓我們全身心地投入與我的心靈進行親切的對話。」讀這些散文,重要的不是讀一名思想者的思想,倒更像是觀摩一名靜默者的情感流淌,可以有怎樣的雲蒸霞蔚。在大自然里,盧梭是個赤子,透閃著誠懇、痴迷和人性本真的澤光。

在這段遊歷生活里,如果遇上好天氣,盧梭不等吃完午飯就「獨自溜出屋去」,跳上小船,划到湖中心。「湖上波平浪靜,我躺在船上仰望天空,聽任小船隨風飄蕩,愛漂到哪裡,就漂到哪裡。」在湖上,他度過一下午。有時,他在稚柳、瀉鼠李、春蓼和各種各樣的灌木叢中漫步,或者躺在長滿細草、歐百里香、野花還有岩黃芪和苜蓿的沙丘上休息。

他時常在船上一躺便是好幾個小時。他說:「我沉思默想,千奇百怪的景象想得很多,亂是亂一點,但都挺有趣……我不是把船划到湖中心,而是沿著綠茵茵的島岸一槳一槳地向前划去。這兒的湖水清澈見底,岸邊的樹蔭又濃密得使我禁不住自己跳入水中游泳……」

盧梭喜歡人跡罕至、野趣橫生的地方。「我放慢腳步,在林中找一塊野草叢生之地,或者找一塊從未被人使用過或有佔有過的荒涼的地方,或者找一個僻靜幽深之處,而且此處的地形地貌必須使我能自信是第一個置身於其中的人……只有在這樣的地方,大自然才能向我展現它永遠清新美妙的景色。」

這時的盧梭,從一名人類命運的思考者,真正變成成了一名「孤雲獨去閑」的山水精靈。

盧梭沒有「小長假」,但有更多的心靈假日。他說:「坐在一個僻靜的湖灘上。在那裡,波濤聲和洶湧的水聲集中了我的思想,驅走了翻騰在我心中的煩惱,使我的心能夠長時間地沉醉在美妙的夢境里。」

中國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說自己「平生山水已成癖」,「只把山水作課程」;盧梭則說「田野是我的工作間」,「我只有在散步的時候才能寫作」。盧梭的精神導師不是別的,正是大自然。

盧梭說,人要在自然中修正內心的狀態、完善人格和激蕩精神的自由。回歸自然,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也就是說,人在社會中的壓力只有在自然界可得釋放。急風逸雨,春樹秋葉,水聲潺潺,蟲鳴唧唧,無不使盧梭獲得靈感和暗示,獲得種種精神上的超越、安寧和靜默。

不知上帝在獨處時,是在喝咖啡還是看風景發獃?有時,思考的極致便是發獃,是心跡的流浪。它是朱自清的「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也是李太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發獃的真諦是發傻發楞,守護孤獨,閑雲散雨,修禪身心。

發獃,難道不是哲學方式的另一種表現么?

在第七次散步中,盧梭寫道:「我躲避世人,尋求孤獨,不再漫無邊際地遐思,尤其不再深入考慮什麼問題。」在寫給他朋友馬爾澤爾布的信中,盧梭把沉思、發獃和心靈漫步,幻化為一個精神整體:「我把我的心立刻從地面的景象延伸到大自然中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這時候,我的心在廣袤的宇宙中漫遊;我不再動腦筋思考,不再分析,不再推究哲理。我感覺到了一種得處宇宙的快樂,我盡情享受萬物紛呈的美,陶醉在茫茫的幻想之中。」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一個欣欣然於大自然的人,一個靜心參悟大自然、能與大自然心靈對話的人,生命本質一定還沒被異化,一定還保持著自然、原真的一面。

身心靈魂能與大自然如此融合的人,在群星璀璨的近現代思想家中是少見的。

往期回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岩 排版編輯:劉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拓展城市研究的多維視野
《俄羅斯黃皮書:俄羅斯發展報告(2019)》在京發布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