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東亞罕見的「自治城市」,17世紀日本最大貿易都市——堺
說到大阪,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一般人的印象中這裡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但其實這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大阪市的人口已經不是日本第二了,這個位置幾十年前就被橫濱給搶了;第二,如果把大阪當做城市來看,那只是特指大阪市,實際上,大阪還是府一級的建制。
日本有47個一級行政單位,其中43個是縣,只有2個地方是府,一個是大阪,另一個則是京都,因為這兩個地方在剛剛建立行政區劃的時候,確實有特殊意義,要不就是故都,要不就是特大城市(那個時候橫濱,名古屋之類的還沒有特別發達),那還有兩個呢?一個是東京都,還一個是北海道。
那「大阪府」和「大阪」有什麼不同呢?「府」是一大片地區,你理解為類似中國現在的地級市就行,中國的地級市只是一個城市嗎?當然不是,它除了市區,還管轄很多縣城或者縣級市,以及其附屬的鄉鎮。
日本的城市化率比中國高很多,所以日本的「府」或者「縣」,其實是管了一個「城市群」,就拿大阪府來說,它境內最大的城市,以及首府是哪裡?那自然是大阪市,但是其實在大阪府還有這麼一個城市,它同樣很有特點,也值得說道說道,這就是大阪府第二大城市——堺(jie,二聲)市。
這個城市其實也不小了 ,它人口有83萬,在中國也算一個較大的地級市區的規模了,「堺」的地名最早出現在平安時代,正因為位於三個國交界的邊境處,意思是邊境。
這個地方特殊在哪裡呢?它曾經是東亞地區非常罕見的「自治城市」。
古代東亞和歐洲不一樣,東亞的中央集權程度,封建勢力是非常強的,所以城市普遍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很少出現所謂的「城市自治體」,但有些極為特殊的時期會出現很特殊的地帶,比如朝廷勢力很難進入的地區;或者是亂世中很多勢力交界的地區便會出現這種情況,典型的有戰國亂世時期的東周朝廷所在地洛陽,還有就是日本堺市。
一個城市成為單獨的實體,那自然要有勢力挑頭了,堺市是符合這個條件,要知道這裡可是大阪府境內,工商業是非常發達的,攝津國、河內國和和泉國三國的商人都會集中這裡做買賣,故它是一商業城市,更重要的是,它又由於臨海也是一個港口,所以它還是明日勘合貿易的中心,很繁榮。
憑藉著大量的財富,當地商人勢力崛起,加之此時幕府控制力羸弱,堺慢慢發展為一種新型的自治城市。
當地的工商業的頭目在戰國時代挑起大梁,本地商人們為避免受到戰爭波及,組織了會合眾以自治的形式管理此地,並在城市的四周建立了護城河,維持堺的獨立自主,不隸屬任何領主,這讓西方人都很詫異,被當時來到日本的西方傳教士稱為像威尼斯一樣的自治城市。
咱們只做生意賺錢,你們怎麼斗我完全不管。
堺市的規章制度完全是住民自己管理,住民之間有稱作「十人眾」的專管訴訟審理組織。後來發展為三十六人會合眾,代表住民利益。在城市建設上,堺的周圍有注滿水的壕溝,各町兩端也用木板相互隔開,到夜晚上鎖以保護市內安全。而在商業領域,同行業的一般商人也有自己的「座」來規範彼此的商業行為。
這個地方由於對明貿易富甲一方,給周邊地區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甚至遠播海外,現在日本各地甚至海外諸國,還殘留著帶有堺町名字的道路。15中期開始,憑藉對明貿易積累的巨大財富,堺作為國際貿易大都市達到繁榮的鼎盛時期。當時甚至還有很多歐洲人(主要是葡萄牙人)來堺市。
遊戲《大航海時代online》中,堺市也是一個重要的貿易港口,這是有歷史背景的。15-17世紀,堺是日本最大的貿易都市。
但是,在古代東亞,堺市這種自治城市不可能長久,堺市的自治本質只是靠著戰國大名割據紛爭,統治能力薄弱而鑽了一個空子,等到局勢穩定了,大名們不可能允許這麼富庶的地方脫離自己的掌控,而這些工商業勢力也不可能抵抗地了封建主的大軍(中國明代東南沿海的走私勢力也是一樣,被戚繼光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織田信長崛起後,堺先後臣服於織田信長及豐臣秀吉,後因為豐臣秀吉決定將政治中心設在大阪,商人們被迫遷往大阪,此後堺只剩下港口的功能,自然大不如前,17世紀的大阪之役中,堺也受到波及遭大火燒毀。
堺市老街
江戶時代初期,德川幕府曾在此設立堺奉行負責管理,但隨著商業的重要性逐漸降低,堺奉行也曾多次被撤除併入由大坂町奉行管理。江戶時代後期一度由於發展釀造業而恢復繁榮,但這種繁榮和之前自治時代的繁榮可完全比不了。
1889年,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新政府改實施市制,堺縣成了堺市,此後堺開始發展紡織、制磚產業而成為工業城市。現在,堺市成了日本的一個衛星城。
參考資料:《勘合貿易視野下中日兩國城市興衰的關聯性——以寧波、博多與堺市為中心》——安藝舟
※五百根金條借據臨死前一把火燒光,杜月笙為何堅決不肯留給兒女
※字有多好看,人就有多醜!顏值和書法成絕對反比的書聖歐陽詢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