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父母:撐起了孩子的未來,卻害怕成為孩子的負擔
今天我在書里看見一句話:「父親和兒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親愛的是兒子本人,兒子愛的則是對父親的回憶。」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鄧超的一篇微博:早上去看了爸爸,給他放了兩首《銀河補習班》里的歌,其實就是寫給他的歌,陪他喝了罐他喜歡的冰啤酒,告訴他我帶著獻給他的電影開始路演了,第一站就從老家南昌出發...直到看到最後一句,我才意識到不對勁,
他說:「我永遠會為你在觀眾席留一個空座位,希望你喜歡,愛你爸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翻看了評論才知道,原來他的父親已經離世多年。而從那之後,鄧超每次想父親時,都會試著撥通父親的電話號碼,哪怕知道是令人沉默的空號,也會覺得父親從來沒有離開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世上有太多這樣的事,我們總以為時間很長,卻忘記父母的時間已經開始倒數。
01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計算,如果你跟父母住在一起,除去應酬、上班、睡覺的時間,平均每天能陪伴父母4個小時,一年大約能陪伴父母1460個小時,30年間還可以陪伴父母5年。而在異地工作的人群中,過年假期一般在7天左右,除去往返耗時、外出訪友、睡覺的時間,實際上一年能陪伴父母的時間大約在24個小時左右,30年間,總共只能陪伴父母1個月。這個計算結果給了我內心沉重的一擊,冰冷的數據證明了時間的短暫,卻仍然有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相反,我們總是習慣把最壞的情緒都給最親的人。
這讓我想起來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泰國公益短片:《記得養育你的每一口飯》。短片的第一幕是一個小女孩站在一個麵攤前,她因為和媽媽吵架而理解出走,可是她卻沒帶一分錢。飢腸轆轆的她正準備離開,突然,麵攤老闆叫住了她,說要給她做點吃的。
女孩雖然疑惑卻很感動,她和麵攤老闆素不相識,為什麼她要對自己那麼好?麵攤老闆只是平靜地說:「並沒有,不過是一盤炒飯而已,我想要告訴你,其實有個人比我還要好。」
老闆將蛋炒飯端上桌後,女孩驚訝地發現老闆竟然知道自己的喜好,炒飯加蛋不加洋蔥。原來,在女孩離家出走後,女孩的媽媽拿著女孩的照片到處尋找,很是焦急卻沒能找到,因為擔心女兒身上沒錢會餓肚子,看到路邊麵攤便哭著懇求老闆,如果看見女兒來的話,請給她做一些吃的,並留下了一些錢。
看著眼前的蛋炒飯,女孩回憶起母親照顧她的日常:
在她生病時,是母親著急的徹夜照顧;在她上學時,是母親特意早起準備早餐;
在她遭遇挫折傷心時,是母親對她一如既往的關懷和鼓勵。而她卻因為母親的管教和嘮叨嫌棄母親,忽視了母親一直以來的付出。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總是將不甘和委屈化作利劍刺向父母,努力掙脫桎梏奔向外面的世界,只有被現實傷得體無完膚後,才會發現,父母的身邊有多溫暖。
我們不是不知感恩,只是習慣於把壞情緒都給最親的人。一份炒飯能讓我們感激涕零,但卻看不見母親年年歲歲的照顧,一份來自陌生人的溫暖會讓我們心生感激,可身後父母多年的付出和關懷,我們卻習以為常地忽視。
在電影《伯德小姐》中,當伯德小姐和母親爆發巨大的爭吵,並且用跳車來抵抗父母后,嚇壞的母親痛心地訴說養育孩子的不易:「你知道養大你花了多少錢嗎?」,女兒聽後直接打斷母親的話:「你告訴我,等我長大了賺錢全部還給你!」
看到這裡,我不禁眼眶濕潤,父母於我們的恩情,是用錢能算清的嗎?
影片中母親的本意是想讓女兒成為更好的自己,但由於表達方式的不當,深深刺痛了叛逆期女兒的心,而這些話如同一把雙刃劍也將自己刺傷,對待親情我們總是這樣,只有一方倒在血泊里我們才知道慌。因為我們懂得愛,所以才會因愛受傷,也才會肆無忌憚地將最壞的情緒給最親的人,但這並不是不感恩父母的理由,一個人最大的愚蠢是不懂父母恩。
02
小時候我們以為父母是超人,但長大後就會發現,其實他們並不是無所不能,只不過是為了我們拼盡全力。
還記得看電視劇《幸福一家人》的時候,其中的一個片段看得我眼睛通紅。兒子結婚後想要和家人斷絕關係,他理直氣壯地說:「我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結果!」這位兒子是個醫生,醫院裡很多人實力都比他差,可那些人卻能靠著父母平步青雲,而自己的父親只是個賣面的老闆。
兒子怒吼著斥責父親,每天只會問餓不餓,卻不能在事業上拉自己一把。
父親聽到兒子的控訴後,愧疚得泣不成聲,滿頭白髮的他,對兒子鞠了個躬:「對不起,我沒本事,讓你受委屈了。」
這一幕看得我內心去五味雜陳,父親不但沒有指責兒子的不孝,反而是愧疚於自己的無能。仔細想想,這又是哪個家庭的縮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埋怨父母沒本事,不能讓自己飛黃騰達。
這世上,錦衣玉食的父母只有少數,普天之下,更多的是普通的父母,做著普通的工作,為了孩子的口中飯,身上衣,傾盡所有。
這些自認為很有本事的孩子不能理解,他們認為「沒價值」的東西,其實卻是父母的一生。
我想造成孩子不懂感恩的原因,也可能是父母為了生活而疏於教育與陪伴。為了生計而奔波的大有人在,搬起磚頭不能抱你,放下磚頭就不能養你,少了溝通自然就少了理解。
董卿也曾在節目中談及父母而潸然淚下:「小時候我不理解自己的父親為什麼這麼嚴厲,現在才明白每個父母都會傾盡所有去愛自己的孩子。讀懂父親可能就要用掉我們的一生。」
我們可能真的很難讀懂父母,以至於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感受,去理解,去陪伴。
03
都說老兒成三歲,當父母漸漸年老,你會發現他們比我們小時候「懂事」得多。
我們經常能在街頭巷尾看到,年紀非常大的老人依然出來擺攤賣東西,我時常在想,這又是誰的父母,我的父母會不會也背著我在偷偷辛苦。
我也見過60多歲還在送快遞的老人,他訕訕的笑著,對我不好意思地說:「我年紀大了,眼睛有點花,給你送錯了,實在是不好意思啊。」
最後怕我生氣還解釋說,自己送快遞是瞞著兒子的,因為怕自己成為「廢人」,給兒子造成負擔。
我聽後只感覺一陣心酸,他們「懂事」得讓人心疼。張泉靈曾經講到,有一次她去養老院,
發現老人身上有股味道,就問老人:「您多久洗一次澡?」老人說她盡量不洗澡,因為年紀大了,洗澡很容易滑到,所以能不洗就盡量不洗:「萬一摔倒了,摔癱了,孩子的後半輩子,就都耽誤了。」
父母最無奈的事,莫過於一天天垂垂老去,漸漸失去視力,失去聽力,記憶變得模糊,行動變得遲緩,從而擔憂自己毫無用處,怕自己會成為兒女的累贅。
「懂事」的父母,都撐起了孩子的未來,卻害怕成為孩子的負擔。
父母的「懂事」讓我們誤以為父母還沒老,他們也許沒有那麼需要我們,但卻往往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只有當那一天來臨的時候,我們才會幡然醒悟。就像季羨林在《永久的悔》中寫的:「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去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
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人,有的人會從配角變成主角,只有父母,會從主角退身成為配角。如果你給媽媽買了好吃的好穿的,她一定會數落你:「敗家孩子,別亂花錢!」
但肯定轉頭又會向街坊鄰居炫耀:「我孩子啊,總給我買這買那的,怎麼說都不聽……」有時候,我們花上一點小心思,雖然聽到他們嘴上說「不用不用」,但卻足夠他們開心好久。
所以,別被父母的懂事欺騙,他們正在小心翼翼地期待,就像我們小時候,期待著他們的愛和關心一樣。
父母所有的懂事,都在等你的一次回頭。
曾看過一個關於空巢老人的公益片,片中講述的是一個獨居老人的生活,節日當天她接到兒女要回家吃飯的電話,一大早開始忙裡忙外,但是興奮的忙碌過後,接到的卻是兒女不回來了的消息,老人只好坐在沙發上,眼神空洞地看著電視,直到在沙發上孤獨地睡著。
這是無數家庭的真實寫照,我們都以為回家只是吃一頓家常便飯,卻不知道父母在背後有多大的期待,也不知道希望落空的他們會有多難過。
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在外打拚,空巢老人也越來越多,他們開始不敢期待孩子回家,就像周杰倫《外婆》中唱的:外婆她的期待,慢慢變成無奈,大人們始終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600塊。
我們常常因為工作而忽略父母,因為追求外界的陽光,而忘了身邊的溫暖。浮雲朝露,韶光易逝,我們要珍惜當下,不要讓無法感恩父母成為人生最大的遺憾。
父母在,人生尚有出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