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 緣起差別(8)生差別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 緣起差別(8)生差別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14)

緣起差別(8)生差別

《瑜伽師地論》卷第

四、二、十一、生差別

四、二、十一、一、別辨相

四、二、十一、一、一、生

生云何?謂於胎、卵二生,初托生時。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下):「生支」中:初、別釋十句。後、略義結。初四句,說:胎卵二生。次一句,濕化二生。此通舉:一身為生支。「身分頓起」者:此論前卷、及余經論皆言:化生頓起,余之三生、諸根漸現。今言:濕生亦頓起者,即知:胎、卵二生,諸根漸起。化生:頓起。濕生:通於漸頓也。頓者:如從爛濕未變、起濕生蟲、諸根頓具。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四:「身分頓起」者:謂支分頓生。其化生:諸根頓生,謂手足等支分亦爾。濕生:不然。謂根漸生,支分頓起。與前卷說:胎卵濕生、諸根漸起,亦不相違。

「生」是什麼意思?「謂於胎、卵二生」,四種生,胎、卵、濕、化四種生,現在這隻說「胎」生的眾生、「卵」生的眾生,這兩種生。

這兩種生「初托生」的「時」候,初開始寄托在母腹裡面受生的時候,就叫做「生」。

四、二、十一、一、二、等生

等生云何?謂即於彼,身分圓滿,仍未出時。

「等生」是什麼意思?「等生云何?謂即於彼,身分圓滿,仍未出時」,就是在母腹裡面的胎藏裡面。母腹的眾生,身體各部分圓滿了,六根,頭、手足等,這各部分圓滿了,但是還沒有出胎,這個時候叫做「等生」。「等」這個字,有個圓滿的意思,由不圓滿到圓滿,這時候叫做「等生」。

四、二、十一、一、三、趣

趣云何?謂從彼出。

「趣云何?」是什麼意思?「謂從彼出」,從胎裡面出來,這時候叫做「趣」。

四、二、十一、一、四、起

起云何?謂出已增長。

「起」是什麼意思呢?「起云何?謂出已增長」,從胎裡面出來以後,身分逐漸地增長,長大了,成熟了。

四、二、十一、一、五、出現

出現云何?謂於濕化二生,身分頓起。

「出現」是什麼意思呢?「謂於濕化二生,身分頓起」,「出現」,是指濕生和化生這兩種眾生說的。這兩種眾生有什麼不同呢?「身分頓起」,他的身體,「頓起」,忽然間就現前了。

「胎、卵二生」的身分,漸漸的才圓滿,濕、化二生是「身分頓起」。

化生的眾生不但是身分頓起,他的根也是頓起,眼、耳、鼻、舌、身、意,諸根頓起,身分也頓起;濕生的諸根還是漸漸的生起,可是身分是頓起,這裡有這麼點差別。

韓清凈《披尋記》:「生等生趣起者:若有情托母胎生,或托卵生,彼初托位名之生。根依處圓滿成就,若未彼胎、卵出,是名等生,由遍滿義是等故。若彼出,是名趣,剖胎破正趣生故。出已增,是名起;謂從嬰孩、童子等位,乃至往趣衰老等位,皆此故。

「若諸有情托母胎生,或托卵生,彼初托位名之為生。」有情是托母胎而生,或是托卵而生,在初托位時稱為生。

「諸根依處圓滿成就,若未從彼胎、卵出時,是名等生,由遍滿義是等義故。」諸根以及諸根的依處扶根塵,都已經圓滿成就,若是還在母胎或是在卵里沒有出生,稱為等生,因為諸根及根身都普遍生長圓滿是等的意思。

「若從彼出,是名為趣,剖胎破殼正趣生故。」如果從母腹出來,稱為趣,這是由於剖胎或破殼而出,正趣向生時。

「出已增長,是名為起;謂從嬰孩、童子等位,乃至往趣衰老等位,皆此攝故。」出生以後繼續長大,稱為起。起,是指從嬰孩、童子等位,乃至往趣衰老等位,都可以稱為起。

四、二、十一、一、六、蘊得

蘊得云何?謂即於彼諸生位中,五取蘊轉。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下):下之五句:通四生有。「蘊得」:謂蘊體起。「界得」:謂蘊種子。「蘊因緣性」:蘊得現行成熟,界得種子成熟。「處得」:通現種。「余」:三緣成熟。

「蘊得」是什麼意思?「謂即於彼諸生位中,五取蘊轉」,前面一共有五個,生、等生、趣、起、出現。這五個裡面「諸生位中」,都是有色受想行識五蘊現起的。「得」是成就的意思。「五蘊」,色受想行識,或是由業力種子,現在果報現前了,叫做「蘊得」。前一個五蘊生老病死結束了,中間的中有五蘊也死掉了,現在生、等生…一直到出現等,又得個五蘊,所以叫「五蘊得」,又得個色受想行識。

「五取蘊」,「取」什麼意思?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五取蘊是由取而有;一個是有了五蘊以後,它又有了取的煩惱。「取」,可以包括一切煩惱在內的。由煩惱而有五蘊,有了五蘊又會生起很多的煩惱,所以叫做「取」,「五取蘊」。「轉」是現前、出現的意思。

四、二、十一、一、七、界得

界得云何?謂即彼諸蘊,因緣所攝性。

「界得云何?」界指因,「謂即彼諸蘊,因緣所攝性」,就是彼色受想行識,五取蘊的「因緣所攝性」。「因緣」是種子的意思。由因、由種子而現行,由因而有果,所以叫做「即彼諸蘊,因緣所攝性」。界得是什麼?界指因,五蘊是由阿賴耶識的業種子及名言種子由愛取滋潤所生,稱為因緣所攝性。

四、二、十一、一、八、處得

處得云何?謂即彼諸蘊,余緣所攝性。

「處」,是什麼意思?「謂即彼諸蘊,余緣所攝性」,就是彼色受想行識五蘊,「余緣」,其餘的緣就是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五蘊為「余緣」和合而有。

四、二、十一、一、九、諸蘊生起

蘊生起云何?謂即彼諸蘊,日日飲食之所資長。

諸蘊生起是什麼?。「謂即彼諸蘊,日日飲食之所資長」,由種子現行才能有諸蘊,而現行具足四種食,段食、悅意觸食、意思食、還有識食,才能夠繼續存在。

四、二、十一、一、十、命根出現

命根出現云何?謂即彼諸蘊,余壽力故,得相續住。

「命根出現云何?」壽力就是命根。「生」,裡面還包括了命根出現在內的。「謂即彼諸蘊余壽力故,得相續住」,就是彼色受想行識諸蘊。「余壽力故」,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存在,能相續的存在,要有壽命的力量來,五蘊才能相續的存在。

韓清凈《披尋記》:「蘊得界得處得者:得有三種: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如下決擇分釋(陵本五十二卷九頁)。今約現行成就,說名蘊得;種子成就,說名界得;自在成就,說名處得。其義應知。

「得有三種: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如下決擇分釋(陵本五十二卷九頁)。」得有三種,包括: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二解釋。

「今約現行成就,說名蘊得;種子成就,說名界得;自在成就,說名處得。其義應知。」現在說成就五蘊現行,稱為蘊得;種子成就五蘊,稱為界得;由三種緣增上,使六處自在成就是處得。

四、二、十一、二、結略義

此生支略義者,謂若生自性、若生處位、若所生、若因緣所攝、若任持所引、若俱生依持,是名略義。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下):略義中,有六句。「自性」:攝生及出現兩句。「生處位」:攝等生趣起三句。「所生」:攝蘊得一句。「因緣所攝」:攝界得處得兩句。「任持所引」:攝諸蘊生起一句。「俱生依持」:攝命根出現一句。

「此生支略義者」,前面把「生辨相」,辨出有十種相貌,現在把這十種相貌再把它略說出來,由廣而略說出它的要義。

「謂若生自性」,是生的特性。「若生處位」,是生的階段。「若所生」,是所生果。「若因緣所攝」是四緣所攝法。「若任持所引」,是四食任持。「若俱生依持」,是「命根」。「是名略義」,這是前面十種生的要義,可以這麼解釋。

韓清凈《披尋記》:「此生支略等者:生自性生及出;生等生、趣、起;所生,謂蘊得;若因界得、得;任持所引,謂諸蘊生起;俱生依持,命根出;是名生支略

「生自性攝生及出現;」生的自性,含攝生、出現;「生處位攝等生、趣、起;」生處位,含攝等生、趣、起;「所生,謂蘊得;」所生,是指蘊得的五蘊生起活動;「若因緣所攝,謂界得、處得;」因緣所攝,是指界得、處得;「任持所引,謂諸蘊生起;」任持所引,是指諸蘊生起,由四食滋長,使五蘊相續;「俱生依持,謂命根出現;是名生支略義差別。」俱生依持,是指命根出現。以上名為生支的略義差別。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檀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辟疑&往生西方凈土、兜率凈土修持難易比較(1)
《瑜伽師地論》因明處 論莊嚴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