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鐵,飯是鋼:三餐喝稀粥的抗日軍隊,口糧讓人心酸
作者:冬冬騎士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人以食為天」「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就是打後勤」,這些膾炙人口的話廣為流傳。誰都知道,食物為人體提供必需的能量,如果軍人沒有充足的糧食,連端槍的力氣都沒有那還打什麼仗。那麼,二戰中的幾個主要參戰國軍隊的糧食補給情況如何?
先說國軍。抗日戰爭前期,尚能保證士兵基本的溫飽問題,但隨著戰局的不斷惡化,江浙一帶的糧倉先後失去,國軍的後勤補給開始大面積縮水,從最開始的滿足士兵基本生活要求,每日有蔬菜、豬肉,到後來只是供應稀飯和菜湯。再到艱難的1942年前後,許多非嫡系的國軍士兵三餐基本上都喝稀粥了。
再說到八路軍、新四軍,更是艱難困苦,老蔣不予撥付糧秣,整個抗戰時期很多時候都靠自給自足,我們熟知的「小米加步槍」就是一個形象貼切的比喻:士兵吃著粗糙的小米,用著老舊的栓動式步槍,確實是真實寫照。
德軍在開戰初期橫掃歐洲,有賴於其強大的工業體系,完備的後勤保障。有一個例子,是德軍能給士兵們供應他們最喜歡的黑麵包。在德軍每一個師,都有一個專門負責烘焙黑麵包的「野戰麵包連」,這支麵包連隊的人數大概在130人左右,他們的「作戰任務」之一,就是為整個師烘焙黑麵包。他們會根據作戰地域的氣候環境、食材供給及士兵的體質情況,在黑麵包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燕麥粉、雜糧以及維生素。不僅如此,這支麵包連隊為了讓士兵在戰場條件下得到更長保質期的野戰食品,會根據作戰任務的時間,調節黑麵包的硬度(含水量),越硬保質期越長。一個拷得好的黑麵包,能夠保持15天以上不變質。
再看蘇軍士兵的口糧情況。眾所周知,德國採用閃電戰突襲波蘭,蘇聯也在戰爭初期失去了白俄羅斯、烏克蘭等重要糧倉,一時間蘇軍的後勤陷入被動局面。同樣習慣麵包飲食的蘇聯人,也將黑麵包作為重要的能量來源,但和德軍相比,質量和口感上有著天壤之別。在衛國戰爭時期,麵包在蘇聯軍隊中一直被視為重要且神聖的戰備物資,所以在當時,蘇聯對負責烘焙部隊麵包的人有著極其嚴苛的條件,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必須忠誠可靠,一口麵包都不會偷嘴。
蘇軍的黑麵包被蘇聯人稱為「大列巴」,這種麵包相較於德國的精細加工、選料講究,就顯得較為粗糙了,用料也簡單甚至還有一些心酸。「大列巴」需要連續烘烤三天的時間,讓水分全部蒸發,並且蘇聯軍隊專選內務部的人來製造黑麵包,因為這種黑面里添加了稻殼、鋸末等渣料,所以飽腹感極強,但口感很硬。有一個略帶調侃的段子是:一次肉搏戰,蘇軍士兵慌忙之間從背包中抽出大列巴,狠狠砸向德軍,敵人倒下了,麵包還直挺挺。
最後說一說美國。美國自參戰以來,除位於夏威夷的軍事基地被轟炸外,國內沒有遭到破壞,再加上美國實力非凡的工業基礎及完備的後勤保障,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大兵幾乎不存在口糧問題。但對於美國大兵來講,吃飽不是事,他們關心是可口問題。梅林午餐肉是美軍最常用的食品,大兵對這種合成食品的口感極其厭惡。有一次在英美兩軍駐地,一名美國士兵為了表達對午餐肉的不滿,當眾將其扔到地上,恰好英軍士官從旁邊路過,撿起這塊午餐肉吹掉灰土,很享受地嚼了起來。美國大兵只是一愣,又繼續開始他們的抱怨。
※孫中山為什麼想定都伊犁?建亞洲中心,訓一流之軍!
※陳賡越援回國,韋國清接棒,越軍不聽話,連打兩場敗仗!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