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護命經》的來龍去脈

道教《護命經》的來龍去脈

作者:卿希泰 | 《中國道教思想史》第二卷

若有收穫,請順手轉發,功德無量!

《護命經》全稱為《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未見初唐以前道書載述,但見有司馬承禎撰《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頌》,故當是初唐或稍早時的作品。該經僅三百餘字,借元始天尊的教導而闡述了以「觀空」求解脫的方法,司馬承禎贊之為「對境忘心」的「妙音「。(《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頌·序》,《道藏》第 5 冊,第 775 頁。)

天尊告曰:汝等眾生,從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空無定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識無空法,洞觀無礙,入眾妙門,自然解悟。(《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道藏》第 l 冊,第 772 頁。)

其大意是說:眾生出生乃是從「不有」而來(即「不有中有"),其身最終又要復歸於寂滅(即「不無中無」)。由此可知,有與無、色與空都不是絕對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甚至「相纏如糾墨」(《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頌》,《道藏》第 5 冊,第 776 頁。), 意為如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後相互包含。由其相互包含,可知有與無是同一的,即「非有為有,非無為無」; 色與空也是沒有分別的,即「非色為色,非空為空」(《道藏》第 5 冊,第 776 頁。);但是,有與無、色與空畢竟又各不相同,只不過其沒有定性罷了,即「空即是空,空無定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總之,「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便可洞觀無礙而自然解悟。

《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的這種思想,實際上是從佛教僧肇《不真空論》處來的,其實質是要求人們借「觀空" (認識有與無、色與空的關係)而放棄執著之心,進而達無累、解脫之境。這種目的,曾被司馬承禎揭示得很清楚,如其《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頌》言:「是空即是色,究竟總非干,要認真空色,回心向已觀」; 「空色宜雙浪,不須舉一隅,色空無滯礙,本性自如如」; 「一心觀一切,一切法皆同,若能如斯解,方明智慧通」; 「天尊重說偈,直為指心源,汲引迷惑者,令歸解脫門」。(《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頌》,《道藏》第 5 冊,第 776一777 頁。)

以下為廣告本人經營的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師徒之間的潛規則

TAG:人間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