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上海堡壘》用鹿晗錯了嗎?以前沒有錯,現在看是錯了

《上海堡壘》用鹿晗錯了嗎?以前沒有錯,現在看是錯了

《上海堡壘》用鹿晗沒毛病,因為得用六年前的市場標準看待這個人選問題。

如果從2015年算起,鹿晗的「票房號召力」還真不低。當年,他主演的《重返20歲》票房3.66億,2016年他主演的《盜墓筆記》10.04億,他參演的《長城》和《擺渡人》,票房一個10億一個4億多。如果以一名內地歌手的標準,鹿晗主(參)演電影的票房還屬實不賴。

只不過,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風向」變了,不是有流量、會炒作、能營銷,就可以票房平躺、院線橫著走了,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從前幾年的標準去看,無論上映前出什麼幺蛾子,只要別炒作的太過分讓觀眾揪住不放,只要有至少一位流量明星主演,劇情和特效這些東西都看得過去,票房不敢說有多高,收回成本是沒什麼問題的。

大家可以回顧一下前幾年的國內電影市場,但凡是大製作的國產商業大片,一定是有一位到幾位明星加盟的,甚至明星扎堆這種事也是正常的操作。沒有明星的小成本電影(主要以披著懸疑外衣的「鬼片」、擦邊球「青春片」為主),要麼是院線一日游,要麼被國內外大片合力死死的壓在票房排行榜的「其他」那一欄里。

從2015年上映的《大聖歸來》、《戰狼》等片開始,中國電影市場的「風向」在逐漸的變。不管是真金白銀的大製作,還是有創新、有兩點的普通影片,都開始以「觀眾口碑」這個以往被刻意忽略和忽視的關鍵要素,影響和決定市場的地位。

從曾經的不被看好甚至默默無聞,到後來的口碑出眾、票房井噴,越來越多的優秀國產電影,在觀眾的口口相傳中,走上了「人生的巔峰」,大家對國產電影的態度,也從「不入眼的坑貨」,逐漸變成了以口碑為前提的「香餑餑」。

口碑的本質,是觀眾主導,這是中國電影市場更加成熟的表現,與此前由資本主導的「營銷」、「宣發」定票房模式相比,可以更為多元、更加客觀的去評價一部電影到底好不好、觀眾是否真的喜聞樂見。

以前,明星就是電影的標杆和票房的保證,經歷了這麼多年狂轟濫炸的「營銷」、「炒作」,這個頑固的觀念直到現在,依然在一些觀眾的心中根深蒂固。只是,當觀眾重新拿回了自己的「主動權」,一些「明星效應」、「營銷效果」,就開始大打折扣了。

鹿晗們和他們背後的影視公司和資本們,或許會覺得「冤」,本來被「絕對控制」的市場,就這麼一點點土崩瓦解,但時代大潮是不可阻擋的,在口碑主導的新規則面前,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得著說 的精彩文章:

《親愛的,熱愛的》收視長虹,證明觀眾需要的是高質量的瑪麗蘇
張家輝的「自我表達」:把自己的夢與欲放在電影作品中

TAG:得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