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天干地支、24節氣到底是怎麼來的?蘊藏著什麼秘密?一文讀懂!

天干地支、24節氣到底是怎麼來的?蘊藏著什麼秘密?一文讀懂!

關於天干地支,古人日用而不知。現代人聽說不用則更不知。近些年,隨著國學熱和傳統文化的復興,干支的概念逐步呈現回歸日常生活的趨勢。其實,這些知識本該回歸的,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古代曾讓我們傲然於世幾千年,充分的文化自信讓我們逐步走上了驕傲的道路。在近代一系列的屈辱,又讓近現代很多學者極端地否定了傳統文化。可是,隨著我們民族各方面的全面復興。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又是一種必然現象。所以,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些問題。

今天,筆者要寫的這篇文章就想與大家一起回顧天干地支的源頭和秘密,我在寫,我想大家讀完之後,不得不為我們祖先的智慧點一個大大的贊!

關於干支的起源,自古爭論不休,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記載是天皇氏發明的。而《史記》和《爾雅》中記載:天干地支是在公元前2697年,我們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而創立的。不過,有一定可以肯定的是,干支之學一定是在我國殷商之前產生的,從殷商帝王的名稱,如太甲、武丁、盤庚、帝乙、帝辛等這些名稱的使用足以證明它在殷商時期廣泛使用。

那麼天干地支到底是怎麼來的?最初的作用和意義又是什麼?其實它們與中國古代天文學,干支紀元和24節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宇宙就是天地那點事兒!

在筆者前幾天寫過的一篇文章,陰曆、陽曆、農曆的關係有關。我國自古以來一直使用的曆法為農曆,即陰陽合曆。我國的農曆一直以24節氣和干支紀元為主體的。那麼,很多人就會有一個疑問,當我國古代殷商時期以前,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還停留在蓋天說,後來進化到渾天說。就是說,在我國古代,漫長的時間內,人們沒有星球的概念,都是認為宇宙就是天地那點事兒!

大地是宇宙的核心,凡是能看到的日月星辰在當時人們的眼中只是天空中的「爬蟲」。所以,我們古代,尤其是殷商以前的人們是不可能意識到地球在自傳,地球還在繞著太陽公轉。所以,也就談不上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面——黃道等概念,而且,太陽只有一個,我們從大地上只能看到太陽朝升夕落,如果沒有其他的參照物,我們根本無法從地球上用肉眼總結出地球公轉的規律。那麼怎麼辦?當然需要其他參照物了。

二、上天的恩賜——北斗星和北極星

在我們老祖宗長期的仰觀天文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星星,它一直高高地懸掛在我們的北方上空,這顆星就是北極星。這個規律是可以用肉眼觀察到的。因為,北極星是一顆恆星,它幾乎就在地球地軸的北方。

儘管現在我們明白地球自轉,這不影響北半球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北極星。因為,儘管地球自轉且公轉,但是北極星是太陽的大小的4到5倍,而且距離地球400光年的距離。所以從這個大距離角度看,地球本身的自轉和公轉根本不影響人類站在地球北半球遙望北極星。

北極星的存在一直是古代人天然的導航星。與太陽配合得天衣無縫,白天看太陽,晚上看北極。可是,這跟節氣無關啊。因為北極星也是一顆星。我們老祖宗站在地球上,只能每到晚上看到北方上空有一顆很亮的星。可北斗星不是一顆星在戰鬥,在它的身後還有七顆星。

這七顆星在我們肉眼的視野中排列成一個有意思的圖形,就像一個勺子。它們就是北斗七星。中國的祖先給這七顆星起了很高端的名字,北斗七星從斗身上端開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順序依次是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那麼,北斗七星與北極星又是什麼關係呢?我們在圖片的配合下,採取簡單的幾何作圖,將北斗七星配列成的勺子口的兩顆星連線,就是從「天璇」通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5倍多些距離就是北極星。

好了,說到這裡,為了不亂,我們再捋一捋,北極星是一顆恆星,它在地球地軸延長線400光年的北方上空,它與地球的相對位置是穩定的。而北斗七星也是恆星,七顆星排成勺子形,將勺子口的兩顆星天璇和天樞向外連線就會遇上北極星。

無論是通過北斗星還是太陽單一的星,我么無法總結或者發現地球公轉的規律,但北斗七星是一個星陣,它的勺子口一直朝向北極星,北極星與地球地軸一致。所以,只要人們認為地球是不動的,北極星也是不變的。所以,當地球自轉時,人們就會認為北斗星在繞著地球和北極星旋轉。

所以,最直觀的現象就是:如果我們在一個晚上持續地看北斗星,會發現它也是從東往西轉,到了白天太陽出來就看不見它了。由於地球本身不僅自轉,而且還圍繞著太陽公轉,所以,我們站在地球上看北斗星這個「勺子」斗柄的指向就會慢慢發生變化。我國古人正是靠長期觀察北斗星斗柄的指向來確定的節氣。

所以,正如上文說,我們老祖宗無法站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出太陽與地球的公轉規律,就得靠其他參照物,那麼這個參照物正是北斗七星。

三、天然的時鐘,確定四個節氣。

所以,當我們老祖宗還認為宇宙是天圓地方時,用肉眼去觀察北斗七星這個天然的勺子的勺子把兒,就是斗柄相對大地的角度變化,再結合大地自然現象的變化就開始總結節氣了。

我們可以這樣想,北斗七星這個天然的勺子,我們以勺子口為圓點,勺子柄即斗柄為指針,在虛空的太空中在人為地劃分幾個時間點,這個時間點的劃分也不是憑空想像,而是結合數百年,近千年的農業生產和自然萬物的變化節點而劃定,那麼劃定的這個時間段從最初的四個:即東南西北開始,「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那麼,根據北斗星這個天然的始終,殷商乃至殷商以前的人們就能確定四個節氣。

四、立桿測影,天地結合。

後來,隨著人們農業生產的深入和對自然的進一步觀察,聰明的中國人儘管還沒有意識到地球的概念和自轉與公轉的關係。但人們研究出通過測量太陽與地面的日照角度來分析太陽與節氣的關係。就是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同時將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新的統一曆法——《太初曆》,在《太初曆》中首次提出了劃分24節氣的方法——平氣法。所謂「平氣法」就是通過立桿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人為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這就是「均氣法」下的24節氣。

如果說通過觀察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確定四季是最樸實的天象觀測法,那麼後來的立桿測影則是地上測日法,可以說,我國古人採取的是天地結合的方法確定的24節氣。

五、中西結合,確定24節氣。

直到1645年,明清交界時期,我國明朝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和洋教士湯若望共同合作研究,綜合東方的經驗的理念與西方的技術確立了」定氣法「確定24節氣。「定氣法」做到了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廿四個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定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六、天干地支

那麼,無論是北斗七星指針法,還是太陽中心指針法,都需要認為制定刻度,那麼這個刻度的代號始終採取的就是天干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四吳偉申酉戌亥。後來在干支的基礎上又引入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根據干支八卦自身的方位、五行屬性更為形象地確定和反應24節氣的特點。

所以說,我國的天干地支學說就是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我們從十天干最初的名字就能感覺出一種神秘感,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最初的名字是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後來簡化成了我們現在認識的天干地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機易測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中國神話中創造人類的是女神,而西方創造人類的是男神?
蘇軾是她的師爺,歐陽修是她姨姥爺,9段人生經歷讓人憐惜!

TAG:天機易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