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佛不滅道!佛教什麼都沒做為何屢屢被滅,而道教一點事沒有?
佛教跟道教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大宗教,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眾多的寺廟或者是道觀,有著數不清的信徒,但是在古代封建社會,卻出現了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那就是滅佛不滅道!佛教屢屢遭到統治者的禁止,而道教卻一點事也沒有,那這又是為何呢?
先來看一下歷史上比較大的四次滅佛運動:第一次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公元444年,拓跋燾下令,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一概禁止私養沙門,即出家的佛教徒,如有違反,誅滅滿門。公元445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帶領數十萬人在杏城發動起義,公元446年,拓跋燾親自領兵平叛,到達長安時,發現一座寺院內藏有大量兵器,拓跋燾懷疑和尚與起義軍勾結,進一步推行嚴苛的廢佛政策,誅殺長安城的和尚,焚毀天下所有的佛經佛像,毀滅所有塔院寺廟,僅有少部分和尚得以逃生。
第二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公元573年,宇文邕召集道士、僧侶、百官討論佛、道、儒三教的問題,宇文邕將佛貶為最末,透露出這已經是滅佛的前奏。公元574年,宇文邕不怕死後下地獄的威脅,下詔斷佛教,毀經像,罷沙門,並令還民。一時間,北周境內一片「融佛焚經,驅僧破塔」的景象。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後,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壞約4萬座寺廟,強迫300萬僧人、尼姑還俗。宇文邕滅佛,時間周期長,涉及面廣泛,觸動深遠,成績十分可觀。
第三次是唐武宗滅佛。武宗認為,廢佛是「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的唯一方法,即位後便開始了逐步對佛教的整頓。公元842年,唐武宗下令讓僧尼中犯罪者跟犯戒者還俗,並沒收他們的全部財產,公元844年,唐武宗下令拆毀房屋少於兩百間且沒有敕額的寺院、蘭若和佛堂,敕額即皇帝賜給寺院的匾額,命僧侶尼姑全部還俗。公元845年4月,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全面滅佛運動,所有僧尼全部還俗,摧毀一切寺廟,所有銅像、鍾磐等物全部被融掉鑄成錢財,這一次滅佛給了佛教沉重打擊。
第四次是後周世宗滅佛。公元955年,五代時期後周的周世宗下令廢除天下沒有敕額的寺院,還俗僧尼26萬人,收寺院奴婢15萬人,此外毀銅像、收鐘磬鈸鐸之類的物品融掉鑄錢。
這便是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事件,此外還有規模較小的秦始皇對佛教的抑制,唐玄宗時期對佛教的抑制等,雖然北周武帝滅佛時也滅了道,但總的來說,歷史上的皇帝大多都比較推崇道教,比如始皇帝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成祖朱棣、明世宗朱厚熜等等,因此相對於佛教的多災多難,道教的發展一直比較順風順水,那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佛教的多災多難,最主要還是由佛教自身引起的。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受到了推廣,在佛教鼎盛時期,全國僧侶眾多,寺廟眾多,寺廟僧侶往往享有免稅、田地、奴隸、女婢等特權,許多人都爭相出家,使得大量社會財富向寺廟集中,唐武宗滅佛時便有說「十分天下財,而佛有八九」,這極大的影響了社會的經濟發展。
此外,僧侶不用從事勞作生產,不用服兵役,而且擁有大量奴僕,這在人口資源比較緊張的古代社會造成的社會經濟影響跟軍事影響是相當壞的,而且有時候僧侶不守戒律、強佔田地、魚肉百姓的行為,更是加重了社會矛盾,物極必反,佛教的發展鼎盛帶來的種種弊端也就促成了統治者滅佛的決心。
而道教的安然無恙,則跟道教對國家跟帝王的貢獻有著緊密聯繫。道教追求的是靜修內心,長生不老。像靜修內心,盛世之時,道士一般都會找偏僻冷清的地方作為自己的修鍊之地,不擾民也不想被人打擾,自己勞作,自給自足,有著一種清高的風骨,從身體精神上遭受磨練,達到修鍊的目的,而亂世的時候,道士就會出山,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為國家安穩、百姓安寧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一點與和尚的盛世出山、亂世歸隱山林截然相反。
而長生不老,古時候由於認知的限制跟皇權的至高無上,很多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不死之身,永遠坐擁江山,所以正好恰好符合帝王們的需求,也有很多術士道士為皇帝煉製丹藥,幫助皇帝調養龍體康健。
此外,道教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它尊道重德、逍遙洒脫,講究以柔克剛、天人合一,提倡忠仁孝義,這些都十分符合古代的統治理念,即便是放到現代社會,也依舊適應。
相比於佛教,道教有著更加豐厚正能量的底蘊內涵,對國民的貢獻更大,也許正因為如此,所以歷史上佛教屢屢被禁,而道教一直得到弘揚。各位親愛的讀者,對於佛教跟道教,你們怎麼看呢?
※清朝皇子讀書有多辛苦?凌晨3點就要起床,一年只放5天假
※中華兒女被稱為「龍的傳人」、「龍的子孫」,歷史上真有龍嗎?
TAG:玥兒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