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伏」不去,立秋後如何養生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曆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這時太陽黃經為135度。
從這一天開始,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
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
立秋後飲食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指出飲食對機體健康生命維持的重要性。
滋陰潤肺
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秋季飲食以「滋陰潤肺」為基本準則。初秋時分,氣溫仍偏高,應繼續注意避陽降溫,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同時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1、多吃蘿蔔
民間有「秋後蘿蔔賽人蔘」的說法。蘿蔔不僅營養豐富,且有較高食療價值,行氣、消食、止咳、化痰、生津、除燥、解毒、利尿。新鮮榨取的鮮蘿蔔汁對口腔潰瘍、扁桃體炎、熱性哮喘、高血壓等疾病均有療效。
2、常備百合
《本草綱目》記載百合具有潤肺止咳、寧心安神、補中益氣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百合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營養元素,是老幼皆宜的營養佳品,秋季可常食百合粥和百合湯。
3、適當食鴨
鴨為水禽,性寒涼。營養學家認為,當年的新鴨養到秋季後,肉質鮮美且營養豐富,可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營養元素,適合秋季進補養生。廣東地區喜歡煲湯,秋季常常用的有老鴨冬瓜湯、老鴨蟲草湯、豬蹄燉老鴨等。
通過食物或藥物補養肺陰,可防止機體在肺陰虛的基礎上再受燥邪影響,產生疾病。
急食酸以收之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一場秋雨一場涼,近幾天的幾場秋雨,已經將秋意的涼爽展示的淋漓盡致。
現在的天氣雖然有了些涼意,但還有些"暑氣"沒散,暑熱中人的毛孔是張開的,皮膚的紋理比較疏鬆,容易受外界的邪氣侵襲,出現頭痛、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陰暑"癥狀。
立秋後,晝夜溫差逐漸加大,脾胃容易在這種冷熱刺激中發生不適。中醫養生理念認為,這段時期不要貪飲涼食,多灸在大椎,關元,神闕,足三里等,不但有助於調理脾胃,也有利於陽氣提升。減少秋燥的癥狀,初秋晚上睡覺時不要通宵吹空調和電扇,腹部和膝蓋最好加蓋薄被或者毛毯。
2
立秋艾灸培補元氣
1、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甲乙經》說過「大椎,三陽,督脈之會」,大椎穴又稱「督陽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2、太白穴:補充氣血、美容養顏
太白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所以脾經常出現脾氣虛的癥狀,我們常說的黃臉婆就是脾虛的象,每天按摩這個穴位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
取穴: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3、關元穴: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關元是小腸的募穴。意味著它是小腸的氣積聚在腹部的穴位。《扁鵲心書》裡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關元,不但可以疏通脈絡、強壯腰脊,還可以很好地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取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3
秋來「伏」不去,祛濕清火,健脾清肺
祛濕,以養脾胃
立秋後天氣仍熱,且雨水多,常暴雨成災。這段時間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濕,濕熱交蒸,合而為濕熱邪氣。
《黃帝內經》言「濕氣通於脾」。因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發為水腫或腹瀉,加之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冷飲,更助濕邪,損傷脾陽。
由於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早秋脾傷於濕,且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複發種下病根。
立秋時節保養脾胃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多吃祛濕熱的食物或藥物。祛濕的藥物最常用的莫過於香薷了。《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葯。」
二是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神農本草經》也把茯苓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除此之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之功。
去火,以清肺熱
夏天和秋天的連接叫做長夏季節,多濕熱。在中醫看來,立秋時節正處於長夏過後,基本延續了濕熱的特點,所以在立秋時節應該以祛濕為主。同時,此時還伴有暑熱,而暑熱也可以導致肺熱。可以說,立秋時節應該以清肺祛濕為主。
眼睛紅、鼻子干、口腔潰瘍都是人體上火的表現。《黃帝內經》記載,肺開竅於鼻,但要說有肺熱的重要典型表現,就是鼻子干。眼睛干是肝火旺引起的,口腔潰瘍則多半是由脾胃濕熱引起的。
肺與呼吸系統相關,因此,鼻子干、咽痛、咳嗽、咳黃痰、便秘、身熱、伴有喘息都是肺火的表現,與上呼吸道、氣管相關。中醫上講,肺與大腸相表裡,如果肺火嚴重則可以導致腸燥便秘。所以,當家中的大人或孩子有高熱、急性肺炎等病症時,有大便不通的情況,可以用通便的方法退熱、治咳嗽。
去肺火,金銀花是最好的代茶飲,能夠去除肺火和胃火。有不少人認為百合花和月季花也是可以去火的,但中醫入葯會採用百合,百合是一種滋陰的葯,沒有去火的功效。月季花性溫,多吃它只會「火上澆油」。
日常泡水,用6~10 克金銀花,在此基礎上加入菊花,在去肺火的同時還能起到清肝的作用。一般來講,一次的量沖泡2~3 次為宜。
註:在沖泡的代茶飲中加入的菊花一般用的是白菊花,杭菊、雛菊等,如果採用野菊花,去火的藥效則過大,也不適宜。
通過掐按穴位去肺火
按摩手掌上的穴位可以達到去肺火的功效。推薦兩個穴位,魚際穴和少商穴。少商穴位於大拇指指甲蓋左下側0.1 厘米的地方;魚際穴位於手掌骨中間,細心的人們可以發現,自己的手掌里側偏白外側偏紅,魚際穴就在這之中。
當人體的肺熱現象很嚴重的時候,例如嗓子疼、腫,咳嗽,可用手指甲掐按這兩個穴位,每次掐按10次左右,起到輔助的去肺火功效。
冬瓜的清肺祛濕效果最好
冬瓜可以祛濕又可以清熱,是清肺祛濕最好的食物。
《本草綱目》中記載,冬瓜,甘,微寒的,主治: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冬瓜主要用來治療水腫。在中醫藥用中,多採用冬瓜皮。食療的過程中,建議多吃冬瓜,和冬瓜皮藥用的效果是相同的。
濕氣重的時候,人的舌苔比較厚、比較白,大便不成形。這一癥狀多集中在肥胖人群中。對此,可以多食用冬瓜湯,不僅清肺祛濕,還具有減肥的作用。
4
秋季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之,遵循之。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秋天起居,斂陽舒肺
立秋過後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起居調養宜早卧早起。「早卧」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多。一般立秋過後以晚10 點入睡,早晨6點起床為宜,既順應陽氣的收斂,又能舒展肺氣。
在冷秋及寒冬到來之時, 自身陽氣充足才不至於被寒邢侵襲, 正所謂「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 。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疲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對身體各種癥狀的調理及身體的保健有著相當顯著的效果, 得到了古今眾醫家及老百姓的認可, 因此使得艾灸幾千年來沿用至今, 為百姓所樂道。立秋調神,宜安養神氣, 寧神定志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立秋時,天氣仍然很熱,但是已沒有夏天的溫度高,秋天的氣候特點為乾燥。
按照中醫理論,立秋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從五行的對應來看,秋季與悲憂的情志相對應。這主要是因為,初秋時節,大自然逐漸出現了肅殺的景象,人容易產生悲憂的情緒,此時應保持心情舒暢,注重收斂神氣、寧神定志,做到內心寧靜。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同時,秋季天高雲淡,適當參加一些郊遊或者登山等活動,登高望遠,非常有助於緩解悲憂的情緒。
運動調養
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
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 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覆30 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什麼時候該刮痧,什麼時候該拔罐?
※從半夏秫米湯中領悟天地陰陽之道
TAG:靠譜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