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漢與東漢都叫「漢」,但差別之大,可能要遠超秦漢、明清

西漢與東漢都叫「漢」,但差別之大,可能要遠超秦漢、明清

西漢與東漢都叫「漢」,但差別之大,可能要遠超秦漢、明清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西漢的歷史耳熟能詳,「楚漢相爭」、「文景之治」、「封狼居胥」,但是對東漢,除了光武大帝劉秀,然後一下子就到了漢獻帝,其他皇帝並沒有什麼存在感。

即使出了不少霸氣縱橫的名言,像「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但對於那些歷史,大家仍然不甚了了,馬援、班超這些名將,遠沒有衛青、霍去病、李廣來得有名。

一直到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名人又開始大爆發。

人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又超過了西漢。

看來,人們對歷史的熟悉度,從來不是連續性的,而是一段一段的。

東漢中間一大段歷史的存在感低,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與東漢與西漢的巨大區別有關。

千萬不要以為兩漢的差別,只在於都城。


只存在都城區別的,是西晉和東晉,因為抵擋不住北方的進攻,被迫遷都,衣冠南渡,其社會結構、政治邏輯沒有什麼變化。

而西漢和東漢卻不一樣,之間的差別,在某種意義上,要超過秦與漢、隋與唐、明與清。

要說清這個,還得從著名的漢武大帝講起。


一、漢武征伐匈奴,給中原社會結構造成了巨大影響

西漢與東漢都叫「漢」,但差別之大,可能要遠超秦漢、明清

按照秦制,皇帝一向推崇「編戶齊民」的,秦漢都規定家裡有兩個成年男子必須分家,因為只有這樣,老百姓才能只想著耕田納稅服勞役,不會形成大的家族力量。

但是,隨著長期戰爭,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

靠著文景之治留下的厚實家底,自己的雄才大略,還有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士兵的驍勇善戰,漢武大帝讓匈奴吃了了大苦頭,連歌謠里都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在我看來,戰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影響深遠的,真正把大漢的民族自信打出來了。


就像電視劇里說的,給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

以至於千年之後,北宋在游牧民族的逼迫下左支右絀,但仍然有人相信,我們可以戰勝他們,因為我們戰勝過。

這就是偉大先人們給我們留下的財富。

今天,我們相信民族可以復興,就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曾經輝煌過。


但是,連年的征戰也讓中原人民很不好過,「武帝之末,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這些損失,可不完全是戰爭直接導致的,更多的是百姓拋棄田園,成為流民。

為什麼會這樣?

朝廷為了籌措軍費,徵稅征的太狠了。

西漢與東漢都叫「漢」,但差別之大,可能要遠超秦漢、明清

「元豐四年中,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

流民會帶來兩個效應:一是土地兼并,那些被拋棄的土地,總不能永遠不給人耕種吧,它們會被更大規模耕作、能夠取得效益的人接受,或者被不用繳稅的人接受。

二是託庇豪族,流民也不能總流浪吧,總要找口飯吃,投靠大家族,或者為奴,或者為佃,只要擺脫了賦稅徭役之苦,低三下四或者被剝削,都沒啥。

這樣,豪族就有了很好的土壤,迅速崛起。

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西漢末年。

西漢走向崩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豪族勢力越來越大,朝廷稅收越來越少,矛盾越來越突出,最終無法承受。


二、東漢朝廷,是一個共治系統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對於王莽的道德探討,實際上並不重要。

作為收拾殘局者,王莽是眾望所歸的。可是後來,為什麼又牆倒眾人推呢?

觸動了豪族的利益。

西漢與東漢都叫「漢」,但差別之大,可能要遠超秦漢、明清

王莽建立新朝,並沒有與豪強們達成共識,而是忙著實現自己的理想:


依照《周禮》,宣布土地為「王田」,實際上就是國有,不得私自買賣奴婢,鹽鐵、幣制、山川林澤等同樣國有,設五均六筦抑制物價。

這就大大壓制了豪族。

我們從來不從純道德的角度來看待古人,他們做什麼事,一定有這麼做的充足理由。


比如,王莽之所以得位,很大程度上,就是把自己塑造成維護周禮的「完美人格」,當了皇帝之後,為了權力的正當性,也得把周禮咬牙實踐下去。

自己樹立的人設,流著淚也要維持啊。

不管怎麼說,他讓豪族很不爽,於是人設崩塌,牆倒眾人推。

「穿越者」王莽,最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


而「位面之子」劉秀之所以上位,正是靠了與豪強結盟。

豪族是劉秀賴以統治的基礎,所以東漢頂定都在了洛陽。

西漢與東漢都叫「漢」,但差別之大,可能要遠超秦漢、明清

如果對比西漢和唐朝,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當皇帝制約豪族時,就會定都長安,比如西漢、唐。

如果皇帝依靠豪族時,就會定都洛陽,比如東漢、武周。

劉秀定都洛陽,實際上等於告訴那些豪族們,我們是一體的,我不會控制你們的。

這是理解東漢政治的一個重要角度。


三、西漢為什麼親賢臣,東漢為什麼親小人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西漢與東漢都叫「漢」,但差別之大,可能要遠超秦漢、明清

信奉叢林法則的人,對此是不屑一顧的。

老生常談。

實際上,把這個話題代入西漢東漢不同的政治結構,就很容易解釋了。

先看西漢。

到武帝掌權的時候,漢朝建立時的功勛集團凋零已盡,而社會上的豪族還沒有形成勢力。

這時候武帝用的人,沒有強大的社會根基,也沒有豪強背景,不會對皇帝形成太大的制約。

在這種情況下,西漢的皇帝顯得比較「親賢臣」。

西漢與東漢都叫「漢」,但差別之大,可能要遠超秦漢、明清

豪族塢堡模型

再看東漢。

士族對皇帝的制約是全方面的,特別是三代皇帝之後,官僚體系基本被士族所掌握,皇帝想要擴大權力,還有可依賴的人嗎?

有。這時候,幾乎所有的皇帝都選擇了兩類人:要麼外戚,要麼宦官。

這些人,尤其宦官的榮華富貴,都依賴君主的個人喜好,是一種偏私人的關係。

皇帝就是用他們,來對抗士族。

在這種壓力下,士族會越來越強調自己的「君子」身份,強調自身「賢」的一面,放大外戚尤其宦官「小人」的一面。

這樣,東漢的皇帝就顯得「親小人,遠賢臣」了。

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當事人最好的選擇,也是不得不做的選擇。這是判斷歷史的一個最基本邏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