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茶界風雲錄,普洱茶很多山頭,武夷山很多大師

茶界風雲錄,普洱茶很多山頭,武夷山很多大師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學喝普洱茶的L先生,最近很苦惱。

普洱茶山頭太多了,大大小小几十個山頭,每個山頭的茶品質不一,他喝了很久,交了很多學費,始終沒喝懂。

他最後說,村姑妹子,你什麼時候再去雲南,把普洱的山頭捋一捋,也讓我們能買到放心茶。

確實,一提起雲南茶,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山頭好多,有大有小。

隨便念一串下來,都像相聲里的「報菜名」:老班章、易武、冰島、班盆、賀開、老曼峨、麻黑、落水洞、颳風寨......

並且,除掉那四五個大的山頭之外,幾乎每家普洱茶商號,都在代言一個小的山頭。

所以,當你去買普洱茶的時候,難免會遇上這樣一種情況:

茶友:你家有山頭茶嗎?

掌柜:有的。

茶友:嗯,是哪個山頭的?

掌柜:***山(註:一個你從來沒聽過的山頭名字)。

茶友(一臉懵):這是哪裡的山?怎麼都沒聽過?!

掌柜:這是我們雲南深山裡的一個寨子,全是古樹,茶葉品質非常好!泡給你喝喝看。

撬餅沖泡,喝。

半晌,茶友問:這茶價錢怎麼樣?

掌柜:古樹茶,山頭茶,由於知名度還沒炒起來,價格很平。只要***元。

茶友(心情像坐了過山車,聽說是古樹茶,以為要四位數以上,但一聽說只要三位數,立刻放輕鬆了):給我來一箱!

《2》

喜歡喝普洱茶、買普洱茶的茶友,皆熟知普洱茶的兩個概念:古樹和山頭。

尤其是山頭,一向成為普洱茶定價的重大參考指標。

好像,沒有山頭「蓋章」的茶,便不是好普洱。

於是,大量的茶友在買普洱的時候,第一句問的便是,你這個茶,是哪個山的。

而大量的茶掌柜在解釋自己的茶為什麼這麼貴的時候,也照樣把山頭搬出來——我這個茶是某某山頭的,材料好,當然貴。

在茶友和茶掌柜,買賣雙方,都認可了「山頭說」這一硬性指標的情況下,山頭已經成為了與普洱茶血脈相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也難怪,人家雲南,最不缺的,就是山。

飛機下降的時候,從舷窗看出去,白雲之下,便是連綿不絕的群山——這是一座建在高山之上的城市聚落。

本人地,老早習慣了一種生活方式:去城裡,要翻過一座座山,去茶山,要翻過另外一座座山。

山多,茶樹多,為了區別此茶與彼茶的不同,便簡單易行地,用地名(山頭名)為這些普洱茶,命了名。

於是,普洱茶,便從原來所有茶都統稱「普洱茶」的大名稱時代,進入了以產區命名的「山頭茶」時代。

《3》

普洱茶的這種「山頭命名法」,在福建之外的外省人看來,一點不奇怪。

哪個村寨出產的茶,便以這個村寨的名字來命名,這不是很正常嗎?

但是,在產茶大省福建,尤其是喝武夷岩茶的茶友看來,這些知名普洱茶宣傳時,只講山頭,不提工藝,便很不能理解了。

武夷岩茶是六大茶類里,工藝最複雜的茶。工藝對武夷岩茶帶來的改變,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超越山場。

接受了武夷岩茶工藝論的茶友們,看到部分普洱茶商宣傳時的「唯山頭論」,便十分地疑惑:

一直講山頭,強調山頭的好,強調產區的好,強調茶樹樹齡,那普洱茶的工藝呢?

難道普洱茶的工藝,便不講究嗎?

或者,普洱茶來說,工藝對它的影響力,可以排在產區之後?

那是不是說,只要是古樹茶,只要是這個山頭的茶青,隨便一個技術平庸的制茶師,都能做出高品質的頂級好茶來呢?

如果茶商們真的是這樣引導消費者的、真的是這樣在營造市場氛圍的,那普洱茶的未來,真的是很堪憂啊。

要知道,山頭論走到今天,已經登峰造極,幾乎要行到水窮處了。

大的山頭,價格已經非常高了。且大的山頭的茶農們,紛紛下山開店,大有直供終端,直接與消費者交易,做零售的趨勢。

茶商們,銷售大的山頭,利潤極度被壓縮,不得已,便借著「山頭論」的東風,創造出了很多略小一些的、但從來沒有人宣傳過的山頭。

這些鮮為人知的小山頭,知名度尚低,進貨價格較便宜,然而,打著「山頭茶」的旗號,它們便同樣能賣出「山頭茶」差不多水平的價格。

有了這樣值得期許的利潤空間,茶商們對新山頭的創造熱情空前高潮。

於是,我們便清晰地發現,現如今的普洱茶界,山頭,越來越多,而關於工藝的聲音,越來越少。

《4》

與普洱茶相對的,是武夷岩茶。

普洱茶的廣宣口號中,山頭說是主角。

而武夷岩茶給世人的印象是,工藝佔大部分因素。

山頭說,武夷岩茶里也有,只不過換了個相似的名字,叫做「山場」。

在武夷岩茶的山場說還沒開始盛行的那些年裡,工藝說,是理所當然的主角。

推祟工藝,便得推祟大師。

到過武夷山,熟悉武夷岩茶的人,漸漸發現,武夷山的大師,那是真的很多。

有的是傳承人,有的是民間頗有名望的制茶師。不論是哪一種,坊間統一稱其為「大師」。

這就出現了一個現象,某外省茶友來了武夷山,找了個茶館,一晚上喝了五泡茶,卻一斤沒買。

我問他,五泡里還挑不出一款你滿意的來嗎?這麼挑剔?!

他委屈地說,五泡里,有兩泡是正岩三坑兩澗的,有三泡,是大師茶。我都喝暈了,都覺得好,就不知道該選哪一款才是。

最後,這位茶友感慨道,武夷岩茶,真難懂啊。

說實話,村姑陳挺明白這位茶友的心情——一個門外漢,剛入了門,便遇上了一堆好茶,又是正岩,又是大師,每款都自帶光環,輪番襲來,如慧星撞地球,還不把他給砸暈了?

這陣仗,門外漢小白兔,自然是逃之夭夭了。

《5》

推祟工藝,其實是挺好的一件事。

有利於行業的規範化發展,也有利於業內人士形成學習的氛圍和你追我趕的勁頭。

但是大師太多,對於消費者來說,真不是一件好事。

在普通消費者眼中,大師,那是高山仰止的高人,但凡能稱得上大師茶的,都是名貴茶,優質茶。

那麼問題就來了,同樣的兩款大師茶放在消費者面前,他該如何抉擇呢?A也是大師,B也是大師,A款也是肉桂,B款也是肉桂,手心手背都是肉,不懂茶如他,只會敗下陣來。

不是買不起,而是不知道怎麼選。

只能退而求其次,選一款普通一點的,帶回去做口糧茶。

這就暴露出了「大師說」在營銷上的問題——都是大師,彼此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導致了同質化嚴重,給顧客選擇上帶來困難。

要村姑陳說,大師們,在包裝自己的時候,還是要注重差異化營銷的。

比如,某位大師,擁有某塊山場,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賣點,將山場與工藝合二為一,顧客選擇起來,容易被打動多了。

在這方面,福鼎白茶的方守龍大師,便是最好的例子——他的茶園在太姥山,本人又是大師,顧客選擇他的時候,山場和工藝都兼顧到了,絲毫不帶猶豫就能做出決定。

那如果武夷山的某位大師,沒有好的山場,那如何包裝自己呢?這便要從技術入手了。比如自己有技術方面的創新,比如申請了某項專利等等。這也是一種過硬的專業本領,能讓消費者有針對性地選擇。

不得再一次提到方守龍大師,他老人家手裡,掌握著好幾項福鼎白茶的專利技術證書。

第三,武夷岩茶的大師們,還可以從專攻某一項茶樹品種入手 ,樹立自己與眾不同的品牌價值。比如,研製出一套專門製作肉桂的方法。比如,專門製作老叢水仙,把老叢的特徵摸得極透,做出來的風味跟別人完全不同。這樣的差異化,照樣可以牢牢捕捉到相對應的那部分消費群體。

當然,大師們的營銷包裝之路,切忌與天價茶的炒作扯到一起,混為一談。這樣的結果是,品牌知名度有了,但美譽度,卻稍稍要欠那麼一點點。

《6》

茶界,便是個江湖。

在江湖裡,有各門各派,有佔山為王。

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的領袖。都有自己的絕學。

大家平時,都在勤練習武功,就等著武林大會的那一天,一舉奪魁。

江湖,正因為有了這些門派,而精彩。

喝茶,正因為有了這各種各樣的學說,茶類,派系,工藝,而絕倫。

感謝各大茶類的從業者們,是你們的聰明才智,是你們創造的各種學說和工藝技法,讓茶界,更加豐富而燦爛。

猶如恆星閃耀,猶如萬馬奔騰。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老茶客的這7條買白茶的忠告,請了解下,買茶前看一看不吃虧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