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書話研究拓展現當代文學研究空間

書話研究拓展現當代文學研究空間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書話是一個具有龐大創作群體和豐富創作實績的文化領域。但長期以來,書話研究較為邊緣化。近年來,書話研究開始受到學術界關注和重視。學者表示,書話研究豐富與拓展了現代文學的空間和內涵,是具有廣闊研究前景的學術方向。

書話具有深厚文化內蘊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普光是國內最早系統開展書話理論研究與全面總結書話概念和文體特徵的學者。趙普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書話之「話」包括評論、議論、說明、講述(敘述)等多種功能和內涵,而書話中的這些評論、說明、敘述功能又均以「書」這條線貫穿之。「書」是形成書話文體凝聚力和特點的首要條件。在來源上,書話主要由中國傳統的藏書題跋、讀書筆記、論書尺牘等發展演變而來;在對象和內容上,書話以談書為主或由書而生髮開去談及相關的人物、故實、史料等;在形式上,書話與文學批評研究不同,不過分強調理論,所發議論往往點到為止;在格調上,書話往往充溢強烈的書卷氣息和深厚的文化內蘊。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謝泳表示,中國傳統文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以詩話為主要代表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針對不同對象的「類詩話體」評論,如詞話、曲話、聯話以及小說話等,這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保留了非常好的書話寫作傳統。在中國現代文學活動中,書話存量大、分散廣、作者多,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和豐富的研究內容。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方維保表示,之所以將書話作為一種文學文體,關鍵在於書話之「話」,即這些文章是用日常口語來表達的。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到了書話對於文人性情、情態的表現,看到了書話對於文人志業、趣味的表達,還看到了書話作者的情感表達。由此,我們也看到了書話的文學性。

書話研究填補現代文學研究空白

在談及書話研究的價值時,趙普光表示,首先,研究和檢視書話,有助於填補現代文學研究空白。以書話為代表的隨筆文字具有傳統意味,且往往都出自博學大家之手,具有極高的文學、思想及學術價值。其次,書話與現代中國文學存在密切而複雜的關係。書話在現代中國文學中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二者互動互滲乃至互相「觀看」。再次,書話是觀察思想文化傳播、接受的重要途徑。最後,書話體現文化意蘊、文化價值。通過對書話的梳理研究,能重新認識和反思以往有關現代中國文學的觀念、文體認知、研究誤區等。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秀明表示,書話以談書為主,兼及書里書外人事掌故,或表達由書引發的所思所感,帶有很強的個體生命感受。可以說,書話研究是對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強調以理性思維研究文學作品、以邏輯分析模式開展文學批評的一種結構性反思和調整。書話研究中蘊含的對文學審美性的體悟以及對藝術敏感性的強調,有望激活充滿詩性特徵的中國古代文論資源,使現當代文學批評研究更加豐富多彩。同時,書話為現當代文學史保留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獻史料。將感悟體悟與文物史料對照實證,即「詩與史」結合起來,可以豐富研究範式和格局,可以避免隨意性和過度主觀化,可以對批評研究對象作出更精準到位的觀照和把握。

方維保告訴記者,在現當代文學研究中,書話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一,將書話釐定為一種獨特的文體,拓展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疆域,也突破了純文學文體概念的僵化限制,使得現當代文學的文體概念更具有彈性。其二,現當代文學中的書話,來自於傳統的筆記札記。進行書話研究,有利於賡續中國文學和學術的傳統。其三,通過書話研究,可以管窺中國文人知識分子的知識結構和精神姿態及其在現代的嬗變,勾勒出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化生態。其四,書話多是對於書籍的歷史記述和闡述,為文學史和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可信史料。

增強書話研究的學理性和系統性

方維保告訴記者,書話研究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找到了一個新的學術增長點。趙普光表示,從整體看,書話研究還是相對冷寂。第一,從研究對象看,截至目前,多數研究成果主要停留於對書話概念和文體特徵的基礎性梳理及個案研究,缺乏系統整合,較少從文學史的角度進行研究。第二,從研究層次看,目前大多數研究學理性不強,多流於印象式描述,對這一領域展開專門系統深入的研究者太少。

趙普光告訴記者,他和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百年中國書話重要文獻整理研究與資料庫建設」課題組擬從兩個方面開展研究:一是文獻的系統化建構。在浩如煙海的書話文獻中,擇取重要的、經典的文獻,按既定框架系統歸厘、建構,指向學理性的研究目標。二是致力於提升研究學理性,改變以往零碎化、印象式、淺層次等不足,使研究在學理性和系統性方面提升到較高層次,形成新的重要的學術空間。

對於書話史料整理及資料庫建設,謝泳建議,一是史料搜集要儘可能完整、系統,確定選擇標準時要儘可能有包容性;二是書話作者要儘可能多,越豐富越好;三是檢索系統要及時吸收科技進步成果,努力向最高水平看齊。吳秀明認為,當下書話研究的內涵和外延要進行適當拓展,用現代學術思想整合書話資料,突出批判性、超越性和創造性。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胡雪菲 排版編輯:胡雪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強國夢的實踐邏輯
科技倫理引導科技良性發展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